2010年,《活着》栏目上线。在那一年的年终回顾里,选择了七个关键字词:“堵”、“小人物”、“盛会”、“殇”、“浮云”、“蜗居”和“涨”。
2017年,又一场盛会召开,大城市里依旧拥堵,小人物们有了特定称谓,蜗居可能都是奢望。在流行语的体系里,“殇”成了“丧”,“浮云”成了“佛系”。
2010年也是“微博元年”,微博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平等的表达与观看一度让人产生了议事广场的错觉。那时人们说:“围观改变中国。”
有人将2017年定义为“人工智能元年”,基于算法的兴趣阅读似乎要消解媒体平台的公共性,他们说:“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2017年11月的寒夜里,《活着》来到了第700期。这7年,变与不变始终交织在一起。
在自媒体时代,每周更新一次意味着更少的曝光。而对于一个已经7岁的栏目,降低频次似乎意味着我们不再年轻。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新纪实摄影的旗手戴安·阿勃丝说:“我认为我之所以拍照片,是因为如果我不拍这些东西,人们就会视而不见。”所以,我们希望慢一些,坚持纪实影像生而具有的公共性,我们也会新一些,探索更多讲故事的可能性。
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这次推送回望《活着》栏目逢百的7篇影像故事,一次人生,万般活法。
2018,好好活着。
2010年“5·12”汶川大地震时,魏玲是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高二6班的学生,她在废墟下被困长达48小时,双腿截肢,迄今已接受大小手术20余次,是汶川大地震后被公开报道的、接受手术次数最多的地震伤员之一。
被称为“地震女孩”的魏玲积极乐观的生活,天天坚持物理治疗、画画、写作等,期间还举办了个人画展,这个花季女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左右滑动看更多→)
×
摄影报道
| 珑川
2011年,国内合法进行的肾移植手术还不足4000例,巨大的需求导致地下卖肾中介兴起,搭建非法网络,从中牟取暴利。
2012年5月14日至28日,摄影师以卖肾者身份卧底杭州一非法肾源供养基地,记录下接头、体检、配型、全过程。卖一颗肾,供体可得2~3.5万不等,患者则需支付20~50万的巨额费用,其中差价均被卖肾网络层层剥离。
对于卖肾者而言,这可能是一根救命稻草稻草,也可能是一条不归之路。
(←左右滑动看更多→)
×
摄影报道
| 山姆哥、JongM
抱着两个多月大的女儿燕燕(化名),12岁的妈妈思思(化名)唯一会做的,是模仿自己的妈妈给婴儿把尿,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母亲”的概念。对于遭受性侵的记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了,而对于未来,她想到的只有“逃离”。
(←左右滑动看更多→)
× 摄影报道
| 王苡萱
2014年,招远血案让“全能神”这个名字进入了人们视线,参与作案的教徒残暴至极,为这个宗教蒙上了一层恐怖色彩。摄影师暗访了湖北黄冈一对信教的农村夫妇,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这个贫穷的留守家庭痴迷于“全能神”,而“神话”的入口则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千疮百孔。
(←左右滑动看更多→)
×
摄影报道
| 肖慕漪、JongM
当“绝症”降临,最明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勇敢面对。这些道理谁都知道,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毕竟是少数。
湖南株洲抗癌康复俱乐部的成员,癌症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交流、分享抗癌经验,他们抱团取暖,因为同命运,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并从中获得安慰和信心。
他们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生命做努力。正因有着坚强的信念、不灭的斗志,才让他们成为充满阴霾的癌症天空中最为闪亮的星,不但照亮了自己,也给同病相怜的人带去了希望之光。
(←左右滑动看更多→)
×
摄影报道
|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