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江苏省重要的地方性戏种——淮海戏,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宿迁市沭阳县。春节期间,沭阳县举办了“文化进万家 戏曲过大年”活动,带来了多场淮海戏演出。文章描述了演出的盛况和演员们的热情表演,以及沭阳县对淮海戏传承和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文章还提到了淮海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年轻演员们的辛勤付出和决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淮海戏是江苏省重要的地方性戏种,起源于宿迁市沭阳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了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和地位。
关键观点2: 春节期间,沭阳县举办了“文化进万家 戏曲过大年”活动,带来了多场淮海戏演出。
介绍了活动的举办情况和演出的盛况。
关键观点3: 沭阳县对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包括人才培养、阵地建设、艺术生产等方面。
阐述了沭阳县对淮海戏传承和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措施。
关键观点4: 淮海戏的表演艺术家们用热爱续写篇章,年轻演员们也充满朝气,为淮海戏的传承贡献力量。
描述了演员们的表演和年轻演员们的决心。
关键观点5: 政策支持、多方发力,才能让淮海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绚烂的光彩。
强调了政策支持和多方合作对淮海戏发展的重要性。
正文
淮海戏,起源于宿迁市沭阳县,是江苏省重要的地方性戏种,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春节,沭阳县的百姓们每天都在能家门口欣赏到淮海戏表演艺术家及优秀青年演员的精彩演出。
下午一点,在沭阳县龙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会议室内,记者看到秀英剧社的十多位老艺术家们正在做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几位演员还在进行演出前的磨合,排演台词、走步。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许亚玲身着色彩明艳的戏服、头戴璀璨夺目的饰品,正一笔一划地描画角色妆容。她告诉记者,淮海戏的妆容大部分都由演员自己完成,他们会根据角色的性格和背景,以妆容为画笔,以表演需求为画布,让角色丰富而立体。许亚玲:“我们的妆容也在创新、进步,以前我们化妆是很简单的那一种,现在的化妆讲究层次、讲究美感、讲究人物造型,从发饰、服饰、舞台灯光,一直跟着现代人的审美在改变。”
下午两点,淮海戏经典剧目《三拜堂》正式开演。年近60岁的许亚玲老师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将20岁出头的女主叶金莲的盛气凌人、娇俏灵动演绎得淋漓尽致。1968年,许亚玲出生于戏曲世家,母亲杨秀英是著名的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淮海戏“杨派”创始人。因此,少年许亚玲就对戏曲一见倾心,跟随着母亲的脚步,传承演绎淮海戏至今。她告诉记者,淮海戏俗称“海州小戏”,属“拉魂腔”系统,扎根于苏北大地,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亚玲:“我的家乡沭阳是淮海戏的发源地,所以骨子里就热爱淮海戏。我觉得它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它的音乐、它的唱腔特别接地气,乡风野趣、表演质朴,能够直入人心。”
这场《三拜堂》演出只是沭阳县“文化进万家 戏曲过大年”活动之一。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二,“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将带来33场淮海戏演出,在淮海戏苑及30个乡镇(街道)轮番上演。台上演绎经典传奇,台下观众座无虚席,时而欢笑、时而感动,现场氛围热烈而温馨。当地居民戚大姐:“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亲身感受淮海戏的魅力,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在家门口赏非遗大戏,不仅给新年添喜气,让年味更浓,还帮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尽管天气寒冷,但台下观众的热情,也让许亚玲这样的老艺术家们心里暖暖的。许亚玲:“这一次来到沭阳集中地为我的父老乡亲们演出,我非常开心。每到一个场地演出,有那么多的老百姓在翘首以盼,所以说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尽心尽力演好每一场。这样的互动也激励我们每年都要创造出新的剧目,来奉献给我们可爱可亲的老百姓。”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艺术媒介。一代代戏曲工作者接续传承,让历久弥新的淮海戏不断被挖掘、被看见。
在十字街道《恩娶义嫁》的演出现场,记者看到了许亚玲老师的徒弟、此次活动年纪最小的演员赵泽媛。2007年出生的她,学习淮海戏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虽然年纪小,但在舞台上的表现可谓是沉稳大气。在华丽的戏服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辛勤排练的身影。赵泽媛:“还在学校的时候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跑到小河边去喊嗓子,拖长音、练气音、练音准,然后再把我们所会的唱腔拿出来一遍一遍地唱。很多人是有戏曲天分,我们不能和有天分的人比,只能靠自己去一遍遍练习。”
对于赵泽媛这样的青年演员来说,“茉莉花开”直通车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通过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既增加了演出经验,更坚定了自己传承淮海戏的决心。赵泽媛:“我们把非遗展现给老百姓看,只要一结束大家就热情地鼓掌,听到他们的掌声我们也更有信心,还想继续来演。我也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人生。”
作为中国淮海戏之乡,沭阳县始终把淮海戏作为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淮海戏人才培养、阵地建设、艺术生产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目前,全县现有淮海戏专业表演团体1个、民间淮海戏团体46个、淮海戏演员1600多人,形成了“淮海戏队伍遍布城乡、淮海戏演唱每天不断”的生动局面。
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介绍,下一步,沭阳将进一步放大“中国淮海戏之乡”的名片效应,打造名团、名剧、名角“三名工程”,让“中国淮海戏之乡”绽放异彩、好戏连台。姜若鸣:“一是创排名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定期邀请省淮海戏名家来沭指导,复排《皮秀英四告》等一批经典名剧,创作一批展示沭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精品小戏,排演一批量身定制的经典折子戏,遴选优秀作品作为惠民演出储备节目。二是培育名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充分发挥淮海戏联盟效应,积极与省内外戏校建立人才定向委培机制,组织演员到省淮海剧团跟班学习、提升技艺,常态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邀请淮海戏名家吴玲、许亚玲来沭现场教学,以戏带功、以戏带人,帮助年轻演员快速提升技艺水平。三是打造名团。加快提升淮海剧团标准化、制度化管理水平,配优人员,配齐行当,实行演出带班责任制,常态化组织演员练功练唱,定期对青年演员基本功、唱腔进行考核,打造具备深厚艺术修养和过硬艺术本领的剧团队伍。”
当新春的喜庆与古老的淮海戏相遇,沭阳的年味被赋予了别样的温度。走进后台,演员们专注地化妆,举手投足间是对艺术的敬畏。演出时,一招一式尽显功底,而台下观众的笑容与掌声,是对这门艺术最炽热的回应。从坚守舞台的老艺术家,到充满朝气的年轻演员,他们用热爱续写淮海戏的篇章。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沭阳县为老百姓奉上的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是节日的点缀,更是传承的接力。政策支持、多方发力,才能让淮海戏能在岁月长河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