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姬(Myonghi Kang)的作品在Chateau la Coste的展览现场
有人会用市场表现和价格标签去定义艺术的价值,但真正懂得理解艺术内核的藏家们会更珍视作品中的“感性”。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Luning Wang
正秋时节的南法阳光明媚,韩国女艺术家姜明姬(Myonghi Kang)的个展在Chateau la Coste 由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通透敞亮的展厅中展出,她画的抽象风景呈现着光之影照、色之通透, 而这位艺术家所画为景,景却是时间和超越时间的精神的载体。
在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这位艺术家的重要赞助人眼里,姜明姬的作品所展现的普世价值及真挚表达最为引人入迷,他在展览开幕午餐会特别上讲到:“在这个时代,姜明姬仍然在通过艺术探索着真理。”
从具象到诗意的抽象,这位旅居法国的韩国艺术家早在80年代末期就收获了事业成就——1986年,她的作品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1989年,她又成为了首位在首尔的国家当代美术馆展出的韩国女性艺术家。她与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政府秘书长的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法籍华裔艺术大师赵无极的展览与姜明姬相识,有感于她的艺术创作,多米尼克•德维尔潘不仅变成了她的重要藏家,也成为了她的挚友以及她艺术文献和图录的创作者。多米尼克•维德尔潘用优美诗意的文字解读了她作品的内核。在姜明姬眼中,多米尼克•德维尔潘不是一位政客,而是一位诗人。
姜明姬(Myonghi Kang)个展现场外景
德维尔潘家中的藏品也让多米尼克的儿子、维尔潘画廊(Villepin Gallery)的创始人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 )自幼耳濡目染。2010年,他决定迁居香港时,父母问他想随身带上些什么,他选了三个非洲面具和一件姜明姬的小幅画作。在那幅作品中,姜明姬用到的点滴金色涂料会随着时间的不同反射不同的日光,而这一细节恰恰是姜明姬的创作对潘雅德关于艺术与人生启迪的缩影。“她游历四方,将捕捉到的不同文化与自然之美融入画中”,潘雅德说道。姜明姬极为投入又感性的创作方式,以及作品背后所融入的有关生命的哲学,一直都启发着潘雅德去用另一视角去看世界。潘雅德对于她绘画内涵的解读,也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对生命与世界感知的拓宽,而变得更为深厚且深刻。
姜明姬的作品刻画的是自然之景,无垠而纯粹的大自然在她的笔下,也空虚,也繁盛,多彩的笔触在画布上叠加成独特的肌理,色彩、痕迹、形态相互胶着流转, 光之映照、色之通透,可那些却并非是对自然的复刻, 而是蕴藏着她对时间的记载和超越时间的真理的思考。
时间是流动的,绘画却能给予时间具象的呈现,绘画成为了一个人的经验与阅历的汇总,所画的风景则就变成了飘渺的记忆碎片的浓缩。身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潘雅德则表示自己的策展理念恰是源于自己对姜明姬作品中 “transcendental” (超越) 性质的理解。
“Cherry Tree”(《樱桃树》)
姜明姬会横跨很长的时间维度去刻画同一自然景观, 如“Cherry Tree” 这幅作品,她花了长达八年的时间去创作。绘画是她对同一风景的共处, 是跨越了时间对同一事物观察的“总和” 。最终,她的画作脱离单一的视角,变成了视觉观察的记忆在形态上的呈现,综合性的视角、许许多多的时刻、多重的情感都于画布上交错延展。
“Requiem”(《安魂曲》),2012
这次展览的命名也来源于姜明姬的一幅画作——安魂曲(Requiem)。其本指为死者祈祷的安魂曲(Requiem Mass),是一种特殊的弥撒音乐形式。而姜明姬通过创作Requiem,希望表达自然、人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自然得到疗愈——疗愈的过程与人们自身息息相关,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在一种混混沌沌、反反复复中逐渐调整、明晰、增强的过程,最终找到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在她创作于济州岛的“Jeju” 作品系列中,我们能透过层叠的色彩和笔痕依稀地看到艺术家用与画面相近的颜色在画作中央留下的签名。之所以将签名放在画作中央而非背面,是她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她所有的绘画都从大自然之景中获得启发,她不愿与自然割裂开来。
时间之外,姜明姬的创作亦给予了潘雅德对于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界限的启迪 。姜明姬常年往返于韩国与法国之间, 去到中国与蒙古之间的戈壁沙漠,再到更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冰川…….在全球各地的旅行中,她体悟到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与理念, 并将其体现在作品的“留白” 和铅笔的使用中。潘雅德说,在西方艺术中,人类的叙述更为强烈,而在东方的绘画中, 东方的哲学事关对话与沟通,强调对话与沟通, 而不是人强之于自然的呈现。颇为有趣的是, 在东方的艺术中, 许多僧人就是伟大的画家,他们在创作的同时展开的是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对话。
姜明姬(Myonghi Kang)的作品在Chateau la Coste的展览现场
色彩铺陈、飘渺点染,姜明姬作品中的铅笔印会被橡皮擦拭,色彩会褪色,画作就会呈现出“不完美”的一面,可这正如我们面对的世界,恰是不完美的。潘雅德看着她的画说道,“生命的变化永不停歇,生活的美妙之处也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
万物无完美之物,人生亦有阴晴圆缺,原来从一副画所表达的人生之理、给予观者的生命之悟,恰是绘画中个人表达的普世性。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说,“姜明姬一直在寻找的真理是自然的真理,人类与自然共融的真理。如《安魂曲》那件画作是讲述生命的代价,生活中的每一次失败,生活中消逝的一切带来多少忧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生活,必须确保生命是有价值的,确保我们自己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艺术正是赋予了这样的启迪,艺术让我们相信生活中应该充满美,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创作更好的生活。”
艺术家通过画笔去表达人生之感,而观者则从绘画中去感受人生之妙,绘画是个人的表达,也是人生的解读,这也是为何在任何时代,艺术非常重要,艺术家的“忠于自我”也很重要。
姜明姬(Myonghi Kang)的作品在Chateau la Coste的展览现场
我近期读到中国女演员陈冲在其自传中书写到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i)对她的启迪——“我们越忠于表达个人,作品就越具有普适性。”在聆听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及潘雅德受启发于姜明姬作品中跨越时间、空间、地理与文化的表达而生发的对人生与生命的思考后,我不禁想到一件画作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艺术家在画框内用色彩、笔触表达出的生命的脆弱、丰盈或繁盛之美,也在于画作之外的感性所启发的、超越了观者已有认知的、有关人生和世界的新领悟。
在投机者们用市场表现和价格标签去定义艺术价值的当下,真正懂得理解艺术内核的藏家们更珍视的是作品中的“感性”。正是那份对艺术家个人“感性”的理解,才使得藏家和观者有了更多的慈悲心,进而衍生更广阔的世界观,以及既能更加体恤“渺小”,也能驾驭得起感知“伟大”的心力。而这正是一件艺术品可穿越时间、地域的界限去传递恒久的“普世价值”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