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央行等监管层人士以及企业高管在2018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做了表态。划重点的部分在于,金融科技监管不以技术之名掩盖金融活动本质。第二,对于金融科技未来监管重点,分析指出,
分支一是划定底线,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打击。分支二,界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权责也成为监管重点。
监管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明确表态:金融科技业务仍属于金融业务,应严格遵守金融活动的监管;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坚持业务底线。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也提出,任何金融活动都不能脱离监管体系,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以技术之名掩盖金融活动的本质。央行支持市场主体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但这些探索与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如此态度鲜明的政策与观点界限,想必可以支持诸多Fintech企业的继续发展。近些年互金爆仓的事件频发,私设资金池、拆标打包、期限错配等问题,异化为信用中介,那些有名无实的所谓金融科技也无从谈起,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良好秩序。监管层的表态依然是对“凡是金融业务都必须纳入监管”这一原则的重点强调。在此前,监管方已经对此做过明确,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都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落实穿透式监管。
而
纵观金融科技领域,金融科技行业主要分为两类,“应用型”公司或者是“技术型”公司
,前者中,银行系或者BATJ等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巨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技术性公司”则给了成长中的科技公司更多机会。互联网巨头在金融科技方面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形式加快布局,基本形成了覆盖各个服务领域的全业务阿版图。
同时,传统金融企业投入金融科技领域,无论是侧重消费模式创新的互金产业、还是侧重于金融力量助推科技产业的科技金融,侧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服务于金融效率提升的金融科技,回归金融本质的核心成为监管的重点,落脚点应该是金融功能的不断优化,更好地实现服务实体的目标。
实际通过监管,今后的金融科技发展将不再是金融与技术的简单叠加,不再是把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搬到互联网、手机上,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除了渠道整合之外,未来金融科技企业商业模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除了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外,数据+产品+服务+内容成为闭环,售后服务不是提供产品的终点,反而是提供产品获得数据的起点。
而对于监管问题,划定的重点内容,首先依然是划定底线,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打击;其次是推进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理顺行业秩序,实现优胜劣汰,风险出清;再次是在整治基础上,完善监管制度,形成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监管体系,推动金融科技的作用发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