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毛磊
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在不同的媒介格局下,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通过主动引导,舆论具有明显的可控性,而在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却呈现出不同的舆论场共存的状态。在主流与非主流、民间与官方的多元化的舆论交锋中也遵循着类似自然界的生态学规律。
观察一:融时代下的舆论生态现状
随着新媒体舆论格局的日趋多元和复杂,网络舆情深刻影响大众情绪和社会心理,左右社会事件的走势。当前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危机,舆论生态危机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也日益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舆情成为社会稳定的制高点。
——传播技术的发展、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和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改变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媒介格局。移动互联时代,刷微博、摇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行为。媒介格局的这种变化扩大了舆论形成的范围和层次,使得传统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作用被分化和削弱。
相比“广场喇叭”式的微博舆论场,微信舆论场更像由一个个“独门小院”构成,而这些“小院”之间又有众多“小路”相联通,形成一种“圈子传播”。有学者认为,微博舆论实质上是“大V”等意见领袖推动的“精英传播”,普通网民很难实现舆论参与的广泛民主,而微信基于“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可以将“大V”拒之门外,普通网民在“圈子”内的发言、评论、点赞更能体现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
——转型时期,社会各领域的矛盾不断凸显,客观上为多元化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体。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肯定会触及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社会群体的利益,而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则直接催生了舆论的多元化、碎片化。
负面情绪、虚假新闻、群体愤怒、哗众取宠……网络环境,乱象丛生。因为匿名,非理性的观点得到更多关注。网络戾气体现了百姓的集体焦虑。社会心态也变得无比脆弱。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逐渐蔓延至现实社会本身。网络世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现实社会,并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情绪产生裂变的核心。
——舆论主体与以往相比,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新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关注社会公共问题的人群数量呈几何数增长。公众借助这些传播媒介自发地关注公共事件,表达意见进而形成舆论干预社会。
舆论热点事件频发。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地集中反映到网上,地区性、局部性和偶然性事件也通过互联网迅速发酵成为全国性热点。具有突发性、传播快、影响广、防范难等特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和民生领域。
造谣传谣问题凸显。通过网络传播和放大的谣言数量多、危害大,既有社会和安全领域谣言,又有政治经济领域谣言。而且,突发公共事件越极端、仇官仇富情节越强烈、涉及官员级别越高,谣言就越容易产生。
舆论生态圈趋向复杂。与现实社会舆论生态圈不同,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意见态度的表达者,如尼葛洛庞蒂所说“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由于网络意见表达的快捷与低成本,舆论的形成及传播非常迅速、复杂并且难以控制。
不同舆论场并存甚至对立。有学者提出,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场同时存在,渗透交织,相互博弈,互为较量,而且又交叉形成“三个地带”。“红色地带”由主流媒体和网络正能量构成,“黑色地带”由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构成;“灰色地带”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由客观存在的不太积极的舆论构成。真实认知和审视中国舆论,是无法通过任何一种单一媒介获得的,需要统筹尽可能多的渠道进行聚合、过滤和分析。在当今中国,只有把“两个舆论场”和“三个地带”叠加起来,才可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舆论。
观察二:融时代下的舆论生态给党报舆论引导带来的责任与挑战
互联网保证了每个人的表达权,庞大的自媒体拿着各种小喇叭,然而事实却是极度缺失的。网民的“公民报道”和“围观”只是“业余队”,而作为专业队的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却也经常出现假新闻。互联网让信源多样化、杂音化,主流媒体应成为纷乱信息的过滤器: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不与网友比直抒胸臆快意恩仇,不与意见领袖比指点江山;时刻关注民情,倾听民意,“守住底线”。
当前中国互联网上存在三种话语体系:民间话语、知识分子批判性话语和治理者话语。这不仅需要对政治局势的前瞻性判断,需要对大众传播技术的前瞻性判断,还要对受众心理进行精准号脉。主流媒体要避免舆论偏激,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沟通对话的桥梁,既要打捞民间沉默的声音表达百姓诉求,吸收部分知识分子具有批评建设性的建议,也要形成治理者自信包容的话语体系。社会思想和网上舆论越是多元多样多变,越要唱响主旋律,最大限度发挥鼓舞干劲、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作用,不断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进军新媒体,是发挥优势、顺应大势、改善生态、实现自我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战略之举。在移动端日益成为舆论“发酵场”的背景下,新闻工作需要优化配置,将资源从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体拓展到互联网新媒体。“从供给侧入手改善舆论生态”,要保障和增加内容供给,对冲自媒体上的舆论偏差,成为社会舆论的“压舱石”。
近三年来,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积极试水新媒体,依托“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理念落地生根。2016年,坚持抢抓热点、深耕原创,立足周刊、扩大传播,加强策划、从严把关,策划推出了近300期“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众号。《哪些组长参加完中央巡视被重用了?》《两个多月没有“老虎”落马,中纪委在忙些啥》等文章被澎湃、凤凰等大批新媒体转载。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承担编辑的新闻周刊,巧选角度、精做标题,让一篇篇深度报道在网络空间“火”了起来。
为响应报社号召,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还在报社率先设立个人牵头的媒体融合工作室。赵婀娜牵头的“半亩方塘”工作室、姜洁牵头的“一本政经”工作室、倪光辉牵头的“金台点兵”工作室、王尧牵头的“观沧海”工作室、黄庆畅牵头的“啄木鸟”工作室均已顺利“开张”、起步良好,推出了一批叫座又叫好的新媒体佳作,迅速打开了局面,抢占了融时代桥头堡。
观察三:人民日报构建融时代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对策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只有先走一步、快进一步,作出适应性的战略定位和理智选择,才能迅速占领未来媒体生态的制高点。虽然从这几年人民日报的主动改革来看,我们既有先天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也有引领舆论场的强大实力,但能不能最终占据“主流”地位,关键还是要重塑现代媒体思维,也就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切实增强对未来媒体生态演变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把握力。这既需要人民日报有足够的自信,同时更要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在未来舆论场竞争业态中把握主动、体现主流、引领未来。
——坚守权威性,强化公信力
实事求是,就是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从客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努力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
——传播正能量,争锋新媒体
有人说人民日报的正面宣传没有人看、没人听,其实,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人民日报坚持不懈地做正面宣传,助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确实,负面新闻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自然比正面新闻更有吸引力,自然会更抢眼球、抢受众市场。在极端市场取向下,有的媒体会追逐负面新闻,热衷报道“坏消息”,但那不是我们的新闻观。社会主义新闻观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这是有责任感媒体的担当。追逐负面新闻是媒体责任与道义的缺失。
——掌控主动权,引领舆论场
宣传思想阵地,人民日报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沃土,成为知民情、聚民智、汇民意的沃土,不牢牢占领网络这一阵地,就无法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近年来,人民日报开始了从“相加”到“相融”的加速跑。以再创优势的责任感、革新求变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密切追踪新技术,热情拥抱互联网,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改革体制机制,再造生产流程,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媒体品牌先后涌现,一个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初具雏形,一个新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正在形成。29种社属报刊、31家网站、111个微博机构账号、110个微信公众号及20个手机客户端……如今的人民日报,早已不再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全媒体形态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320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覆盖总用户超过3.5亿人。
新的传播格局下,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平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两微一端”等互联网衍生传播工具的开发应用,敢用、会用、善用新媒体,熟悉、关注、驾驭新媒体,是时代赋予人民日报的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新挑战。
点下方【写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和态度
欢迎将此文章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