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牧夫天文
中国最早的天文社区网站,成立于1999年,这里是牧夫天文论坛的官方交互电子刊。通过本微信公众订阅号,您可以及时了解天文、航天和牧夫论坛的最新资讯,并可深入学习天文器材和双筒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全球华人一起交流分享使用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果壳  ·  核电站的新副业——产珍珠! ·  13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首次!突破4亿吨! ·  14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牧夫天文

蓝色项目:最新的三体星探索计划

牧夫天文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10-03 08:05

正文

周一  ·  最新发现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三  ·  天文测试

周四  ·  观测指南       |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  星空的诗       |       周日  ·  天文周历

美丽的半人马座α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不仅是科幻神作《三体》所讲述的恒星,也是研究宜居带的科学家们一直重点关注的对象。两颗主星分别是G型半人马A和K型半人马B,如下图所示,双星很难分辨出来。而第3颗星半人马C比邻星是一颗相对位置较远的暗淡的红矮星。

半人马座α是一个三星系统。包括一个G型恒星半人马A和一个K型恒星半人马B(左上角高亮带,该图像无法分辨出这两颗恒星);以及右下角的比邻星。

Credit: 欧南台

蓝色项目

陆地上,为了更好的探索太空我们不断建造超级望远镜。比如,欧南台正在使用的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它加载了包括甚大中红外影像和光谱仪等仪器。还有正在建造的超大型望远镜,包括位于夏威夷的30米望远镜以及位于智利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

太空中,我们同样在不断建造和发射超级空间望远镜,这些设备异常昂贵。正在研发的半人马α探测卫星仅仅拥有45cm口径的小身材,虽然成本远低于上述大型设备,但它是专门为研究半人马α宜居带而设计的,在这一方面它将做到极致。

尽管NASA拒绝了本德克和别里科夫关于建造小型探测器的建议,但半人马α探测器的计划并没有终止。目前一个名为蓝色项目的计划就是应用了很多半人马α探测器的理念。它甚至将原先半人马α探测器1.75亿美金的设计资金调整到5000万美金。

半人马α探测器设计原型

Credit: 爱德华·本德克

项目启动

对比造价高达80亿美金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蓝色项目还不到它的零头。这个项目正在由私人基金推动,目前的项目发起人包括Boldly Go Institute(http://www.boldlygo.org)、探索地外文明学会(http://www.seti.org)、半人马任务(http://www.missioncentaur.org)、美国麻省大学洛威尔分校(https://www.uml.edu),它将采用低成本投入高科研的产出方式运作。

半人马α的宜居带分析

Credit: 半人马α探测计划

项目进展

蓝色项目将聚焦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座α,探索是否存在类似地球的蓝色行星。这些宜居带行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距离主星距离适宜的岩石行星;未被潮汐锁定(月球就是一颗被地球潮汐锁定的卫星,永远一面朝向地球);主星不能小于红矮星;而公转周期不能太短。

蓝色项目模拟的一颗围绕半人马α的类地行星。

Credit: 蓝色项目

蓝色项目目前在Indiegogo上发起17.5万美金启动资金的众筹,用于设计系统模拟和验证方案。如果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1年发射,它将证明小型卫星的能力,甚至挑战NASA的大型设备。这个小型空间望远镜将在低轨道运行2年,积累半人马座α双主星的大量高清照片,它借助安装了可变形镜片、低阶波前传感器的日冕仪,结合控制算法将有效的降低恒星光线的影响,深入探索行星。

蓝色项目的观测范围包括南河三和天狼星在内的约10光年范围。

Credit: 蓝色项目

来自旅行者1号拍摄的40万亿公里远的行星照片仅仅是一个灰色的点,但足以让人遐想,宇宙中将会有多少类似地球的行星?更多的民间组织将加入探索地外文明的队伍,更多未知将被揭示。

小贴士:半人马α三体星

即南门二,位于天空南方的半人马座,是一颗三合星系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约4.37光年。综合视星等为-0.27等(排名第3,超过大角星)。南门二也作为南十字星座最外围的指引而闻名,因为南十字星座的位置太过南边,所以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都看不到。

作者:Paul Gilster,发表于Centauri-dreams.org

    翻译:毛明远  |  校对:李可为

    编排:毛明远  |  配乐:解仁江

责任编辑:解仁江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专栏打赏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号:astronomycn

国际空间站的历程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