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在爱情分崩离析时,看到微信里当年发的地久天长还窝心的是什么?是在一片萧条中,回想当年繁华的模样。
当横店免费开放了摄影棚,说你们来拍吧拍吧,影视公司摆摆手说,不了不了,没人投钱。
今年的春节档却是行业入冬前,影视公司孵化的最后一批孩子。它们身上,还有荣华富贵留下的余温。
该有许多公司暗自窃喜,他们在寒冬到来之前,投了春节档的林超贤。
这样在大家集体冬眠装死的日子,他们的碗里可以多些口粮。
这个命中带火的男人,提升了彭于晏,镀金了渣渣辉,转型了杜江。更重要的是,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在2017年和2018年,凭一己之力扛下近五十亿票房。
2020年的春节又迎来了《紧急救援》,同样是对极限职业的热血式呈现。冷着进的场子,林超贤都能让人热着离开。
海报上,林超贤带着他的救援男团们给你拜年。他们的肉体比划着朝你走来的姿势,眼神里写满了赤诚。仿佛在说,抛开悬而未决的年终奖,抛开那些裁员的新闻带来的烦恼。买一张拥有票补优惠的电影票,跟影视寒冬一起抱团取暖下。
你会看到,你的官方男友彭于晏,带着他的队员(也是你的新款男朋友)们,穿梭在各个惊险场景之中,比如着火且一直在爆炸的海上油井,大峡谷里湍急的险流,还有在大海中裂了一半快沉了的飞机残骸,以及燃烧着装满天然气的轮船……
林超贤,你懂的。哪怕只是在普通的操场上遛弯,他也能用镜头和音效,给你整得像在末日的荒原上逃荒。
如何辨认这是一部林超贤的电影?方式很简单:开头猛地来个大场面,第一幕散发荷尔蒙,第二幕的音乐让你想掏出手机听歌识曲,收藏音乐。高潮戏即将反转的濒死时刻,一定要伴随静音效果,保证观众能听到彼此抽泣(擤鼻涕)的声音。
大结局要有一定会有金句(考虑到没什么文化又想 发朋友圈的我们),全程不断插入go-pro镜头+手持长镜头,制造真实感。
以上要素结集成功,那就一定是林超贤的电影。
《紧急救援》自然也很林超贤:对灾难场景的精巧设计丝丝入扣,对情绪high点与痛点的把握水到渠成,对女性观众的择偶标准了如指掌。
当彭于晏的搭档(男性),在某次执行任务时差一点丧命,鬼门关里走一遭带给他的体验是:“原来,人的灵魂在离开身体的时候,会见到这辈子最重要的那个人。”
当成年人听说了阿喀琉斯的脚踝,他们会低头看看自己的脚踝。
此后的每次救援,彭于晏不再是最初那个为了救人什么也不管不顾的男人了,他开始惦记自己的孩子。
身不由己的感觉,是彭于晏的第一次,也是林超贤的第一次。
这还只是第一步,尔后的一次意外,让他彻底对生死有了惧怕,从惧怕中又诞生出敬畏。
这一刻开始,彭于晏,再也不是那个宁愿死也不愿意输在拳击台上的拳击手(《激战》),不是那个把脚踏车当生命在骑,遇见沙尘暴也不离不弃的车手(《破风》),也不会再是那个甘愿为国家捐躯的人民英雄(《湄公河行动》)。
曾经林超贤的英雄电影宇宙,永恒的主题是“信念感”,信念感的表现方式是“不服输”。青春的肉体与顽强的意志,生死不可怕,但要赢。
但从《紧急救援》这一刻开始,林超贤讲述的,是身不由己的不能输。
为林超贤流的泪,是眼泪在眼圈里转啊转,不敢掉出来的眼泪。
也许林超贤讲的,也是他所在的行业,从盛夏入冬的变迁。
曾经拿着大笔热钱砸明星砸特效砸营销的行业,如今在拍摄期投资吃紧,宣传期预算有限,上映期票房惨淡的当下,艰难创作的行业。
唯一不变的也是信念感。过去是一直赢下去的信念,现在是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电影里彭于晏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电影之外,从业者们从一个冰窖跳进另一个冰窖。那些因为迟迟未发的项目奖金而不忍辞职的员工们;那些苦苦等着甲方回款的乙方们;那些确定档期之后,却因为“技术问题”而不得不撤档的电影们;那些杀青后,因为配角出事儿而不得不增加预算,靠AI换脸求生的制片方们……他们,才是真正需要被紧急救援的对象。
原本想借着电影里燃烧的熊熊火焰取暖,暂且逃离一下影视寒冬,却没想到看着看着,我们又在电影里和影视寒冬狭路相逢。
辛芷蕾饰演的机长,一出现就表演了一个极限动作:把直升机的受油探头(就是直升机前面那根又粗又长的杆儿),探进一个方框里,取一把钥匙。这场戏总共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别人用这个时间只能调整个自拍杆。
因为一次工作失误,女机长把副手狠狠骂了一顿,副手一怒之下辞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