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描述了李斌及其公司蔚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选择和经历。文章中提到李斌以终为始,建立换电网络,与欧美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以及他在决策中的心力。同时,文章还描述了其他相关企业和人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情况。
李斌坚持建立换电网络,以终为始,是战略家。蔚来公司通过融资,建立全球团队,进行全栈研发,瞄准奥运会级别的全球竞争。
理想汽车和比亚迪更注重自我造血,采用细分技术和供应链能力积累;特斯拉和蔚来则更倾向于烧钱扩张,用资本输血。不同路径各有利弊,但新能源车的终局尚未确定。
李斌的心力是成功的关键。他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决策能力,即使在危险情况下也能保持冷静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早年俞敏洪跟李斌一伙人戈壁徒步。其他人只背路上需要的水和食物,帐篷放到车上跟着跑,只有李斌都背在身上。晚上到了营地,所有人才看见李斌的包里还放了几块板砖,原来是“上强度”用的。所以后来李斌做蔚来,俞敏洪投了钱。
蔚来第一批投资人,还有马化腾、雷军、刘强东、李想、张磊。有人问,如果搞砸了,岂不是把大佬天团的信任一次性报废。但其实,这几个人对于蔚来,相当于李斌包里那几块板砖。
马斯克把所有钱压上去发射火箭,如果第四次还爆炸,他就什么都没了。后来把身家性命押上去支持川普,他在采访里说,如果输了,“我也完蛋了”。要么不做,要么all in。
鱼儿在水里的时候,察觉不到水是什么。只有当鱼儿跳到岸上,才忽然知道水是什么。人需要对比,才能认识世界。所以上帝造李斌,也造李想。
李想高中时靠计算机赚到钱,连大学都不上了,直接创业。李斌家里穷,父母不想让他上大学,他用绝食争来这个机会。在北大四年,修了社会学、法律、计算机三个专业。社会学是整体,法律是骨架,计算机是未来。三块板砖。
两家开始都瞄准纯电车,但理想中途改道做增程,蔚来坚持只做纯电。
为充电,理想是在销量上去之后,才开始铺充电桩。蔚来一开始就建换电站。超充20分钟解决焦虑,换电3分钟解决焦虑。但建一个换电站的成本是普通充电桩的n倍。
两家都想研发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一次续航跑1000公里,但因为难度太大,成本太大,理想放弃,蔚来最终做出来。
李想最初做数码资讯,搞懂了怎么做资讯,然后扩展到汽车资讯这个更大赛道,搞懂了汽车,然后进入造车这个更大赛道,掌握了空间智能的数据和算法,然后进入AI这个更大赛道。步步为营,不搞大跃进。
李斌建的第一批换电站,使用率很低,全是成本。车在路上没电了,得开着油车给人家加电。就算到了一千座,用户也没有安全感。但它今天到了三千座,以后会到一万座,形成网络效应,对所有人降维打击。
一个换电站每天换60次,就可以打平,现在一线城市换电站到了40次。20万以下的乐道上市,蔚来整体销量上一个台阶,等冲过60这道坎,以前有多难,以后就有多爽。
有人小步快跑,有人以终为始。小步快跑是产品经理,以终为始是战略家。
电动车的两个鼻祖,美国的特斯拉用烧钱的方式造车,亏了十几年,用资本输血。但中国的比亚迪是自我造血,最开始造手机电池,后来代工,再后来做油车养自己。
新势力里面,理想更像比亚迪,蔚来更像特斯拉,融了将近200亿美金,而且是全世界的钱,包括美国人的钱,中东的钱。
奥运会能把一个人的血性打出来,如果在奥运会上,还没见到你的血性,还不知道你是谁,不可能赢。
今天电动车是科技业的奥运会,是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点。每个人都必须回答我是谁。只用一个词,不要用第二个。
比亚迪是远见。提前25年锁定新能源,提前15年锁定电动车,就算是乌龟,这条赛道上也只有它一家在老老实实的爬。所有细分技术和供应链能力,都是这15到25年,在没有对手的无人区里磨出来的。
华为是技术。其它一切,包括品牌,都是因为技术来的。这个技术周期更长,是40年积累的方法论。
小米是成本。作为后来人,不仅把电动车做成,电视和空调也成了。靠谱的产品,更低的价格。但凡一个行业进入到相对稳定期,小米这个物种就很强大,是存量市场收割机。
早年王兴喜欢亚马逊,特征是低毛利、长链条、多业务。今天有两家公司最有这个特质,一个是美团,一个是小米。小米是制造业的亚马逊。
除去这几家,很少企业能用一个词说清楚。冰箱沙发大彩电,所有人都会。要有用户思维,只是基本功。AI,所有人都想,人人都可以喊口号,那是个标签,是期货。
蔚来也能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终局。新能源的终局,必须有县县通的换电网络,必须有跟国家主电网之间、在波峰波谷调节存储电量的网络。它是超级基础设施,蔚来是第一家。
英国霸权是蒸汽机的霸权,煤的霸权。美国霸权是内燃机的霸权,石油的霸权。中国正在掌握的是动能电池的权力,绿色能源的权力。每次权力在国家间转移,都有新能源崛起。AI最终也会落脚到算力能源。
蔚来通过造车,孵出来替代石油网络的基础设施,所以能融200亿美金,这些美国钱、中东钱看上的是新兴权力中心里,最先押注的那一家。
蔚来在2019年差点死掉,但关键点是,当时只有我有这个梦想,只有我在交学费付成本,而且这个学费以后别人也躲不掉,那你不救我,你能救谁。
那次低谷,吓得经纪人把俞敏洪名下的蔚来股份都卖了,被俞敏洪臭骂一通,接下来几天,把所有股份又买回来。
100年前电动车就发明出来了,但那时候石油工业太强大,把电动车压制了,但今天石油的力量在萎缩。蔚来找来一个做电力的人做副总裁,是想知道石油跟世界贴合的系统。要把那个系统替换过来,用油还是用电,只是敲门砖。
换电这个事,十几年前有个以色列人在美国尝试,失败了,那时候电动车不够便宜,所以不够多,养不起来电池流动的体系。
特斯拉卖出去足够多的车,但换电在美国不成立,多数人住别墅,都能养充电桩。但在中国,城市里都是高密度社区,不可能每家一个充电桩,今天有充电桩的电动车不到1/3。
所以做换电网络,是中国企业的天命。现在宁德时代要跟进,这个世界动力电池的老大,目标是建三万座换电站。蔚来终于有了一个够强大的陪跑。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战略家,那战略家的胜算是100%,他们会获得100%的营养,以最快速度把最终业态做出来。但这个世界还有产品经理,他们会推出半成品,截走大量营养,战略家可能因为营养不足死掉,而产品经理获得大部分营养,可能最终完成战略家的设计。
李想做增程,把纯电车的销量截走大半,把电动车这个赛道的营养截走大半。现在坚持做纯电的只有两家,特斯拉和蔚来,其它人都妥协了。
微信支付把支付宝十年的垄断破了,养出来的京东和拼多多把淘宝的垄断破了,今天豆包依靠字节的算法和利润,正在挑战百度的十年积累。在信息世界里,小步快跑一直在威慑以终为始,产品经理一直在截杀战略家。
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家,用战略本身来反制。
李斌眼里的换电网络,类似于亚马逊的云服务。亚马逊2003年开始搞云,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做厂房和设备,投了十多年,千亿美金,软硬一体。先用自家业务养大,再服务外部客户,一旦跑通,可以造血,就一马平川。
当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遍布全国,还能盈利,不可能有第三家再建一个网络。复制数字的边际成本接近零,信息世界的颠覆可以一夜发生。但复制原子的成本不变,物理世界的跟进者会受到领先者的狙击。
在物理世界里经过长周期、大投资建立的超级基础设施,还有网络效应,是战略家的护身符。
起初铺换电站,西藏的高海拔、东北的冻土、新疆的辽阔,铺到边远地带是巨麻烦的事情,除非愚公不能移山。但现在全国三千座,像城市地铁一样九纵九横,覆盖800个县。这个量级的基础设施,专打小步快跑、机会主义。
所以要把梦想大声喊出来,吸引最顶级的钱进来,把他们绑定。所以李斌第一天要去找马化腾那帮人要钱。越是高举高打,越是被人看不惯、看不起,胜算越大。
以终为始不是天生会被小步快跑克制,怕就怕,以终为始自己不够相信自己。
同样做电动车,比亚迪当年看到的终局就是电动车,从做小电池开始,但马斯克看到的终局是火星。要在火星生存,必须用太阳能,要用太阳能,必须有动力电池,为了让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必须有电动车。
所以比亚迪的终点,是特斯拉的起点。所以特斯拉不是电动车公司,而是机器人和AI公司,市盈率和估值是其它家n倍。
今天中国企业相对于欧美企业,弱在顶层设计。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一直是跟随。也因为这40年高速发展,增长是确定的,所以老实拉车就好,做好今天的事,服务好当前的客户就行。
中国的企业善于打价格战,愿意用短期让利去抢市场,但欧美企业会守住天条,如果绕过这个天条才能争取到客户,那宁愿失去这个客户,所以才能争取到有长远眼光、一起走很久的战略伙伴。
中国企业要往前走一步,必须从小步快跑转向以终为始,成为战略级创业者。
三代出贵族。贵族需要担当和勇气,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培养起来。而中国这30年的科技行业,已经出现连续三次创业成功的人。
第一次创业,解决财务自由。第二次创业,跨过悬崖而真正自信。因为一次成功是偶然,两次成功是必然,雷军至少十年前跟傅盛说,100亿美金的创业,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