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又一家央企成立!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3个习惯,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  3 天前  
新华社  ·  韩东勋:不后悔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裸贷的大学生都是活该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2 11:26

正文


上个月末,一个容量达10G的照片及视频打包在互联网上传播,涉及多达167名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亲友联系方式以及私密照片、视频,其中还包含几位未成年人。


“裸贷”一般都要求手持身份证拍照


这些,全部都关于是“裸条贷款”的相关内容,裸条借贷,顾名思义,是指借款人以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或视频作为担保进行借款。在社交网络上,“裸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校园贷款平台的畸形发展,最终演变成了“肉偿还款”、“裸条买卖”等灰色产业链。


搜索“果贷”(裸贷)的qq群,搜索结果触目惊心,甚至衍生出色情产业链


“裸条肉偿”的情况愈演愈烈,除了对于不法借贷平台的围攻之外,舆论同样将焦点转向了这些靠出卖身体偿还欠款的女大学生们。不少人被网友贴上了“活该”、“不知廉耻”、“不值得同情”之类的标签。在我们批判她们的同时,不妨也同时去思考一下,她们借钱到底是拿去干什么了,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够让这些花季少女不惜以自己的尊严来做交易?



“肉偿还贷”,她们穷疯了?


在最近流传出来的这个10G视频包中,这些“裸贷”群体非常年轻,大多集中于17~23岁,没错,这之中甚至是包含了未成年人。


“裸贷”年龄统计 图自澎湃新闻


实际上,她们在借贷平台贷款,也并不是因为生活困难,根据某机构的调查发现,这些甘愿冒着巨大风险选择“裸贷”的女大学生,她们的贷款数额其实并不算高,基本在2000元左右,大多数将贷款用于了购买高档商品,甚至是有些人不惜因为购买高档化妆品而选择裸贷。更有媒体直接将此次“裸贷”事件与“双十一”联系起来



按理说,对于这些尚未踏入社会,尚且很年轻的学生们,化妆品,和首饰服装并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并不值得她们去冒这个险。实际上,过度的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风气早已经在年轻群体中风行。


打“裸条”的女生自称贷款都用来购买化妆品和服饰


早年间学生信用卡被叫停之后,校园贷平台迎风而上


上世纪80年代末,处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拜金主义盛行,催生了“援助交际”即女学生以出卖身体来获得成年男子金钱物质方面的援助,引起当时日本社会的关注与叹息。在金钱至上的时代,图谋不轨之人的物质刺激和糖衣炮弹,往往百发百中。



拜金主义的靡靡之音


自从几年前某节目中的女嘉宾一句“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之后,过度的拜金主义仿佛不再是被人唾弃的陋习,日益成为了众多年轻人推崇的生活方式。



借由新兴的网络媒体,某些商业公司在网络上撰写的“软文”也越来越离谱。在微信上,出现了不少类似《好看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女孩的脸都是会呼吸的人民币》、《每个女孩都要有一支YSL星辰》之类的鼓吹过度消费的营销文章,把过度消费、拜金说成是潮流,是理所当然。


这类文章层出不穷,阅读量巨大



并且这些文章还在年轻群体中颇有市场,粉丝众多。一篇又一篇的阅读量十万以上的“毒鸡汤”营销软文充斥着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影响力巨大。


这类鼓吹消费至上的文章在部分年轻人群体中很受推崇


而在文化领域,不少影视文学作品将上流社会生活描写的过度精致奢华,一味鼓吹奢侈生活,金钱至上,纸醉金迷……社交网站上,各种营销用的“软文”也层出不穷,“买买买”、“吃土”“剁手”等流行词语更将这些效果进一步放大,微博微信上,富一代成了“干爹”、富二代成了“老公”,道德底线越来越模糊……逐渐地,年轻就应该多消费就应该买买买就应该爱自己的思想,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从不良风气成为了时代潮流。


不少影视剧都在渲染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方式,这对众多在校生的思维影响巨大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这些没有收入来源、并不富裕的、又缺乏自制力的在校学生们,在媒体和舆论制造的过度消费主义旋涡中逐渐迷失,误将物质财富和上流社会划上等号。


而她们也并不清楚,自己和上流社会的差距远不是一支口红一个名包的距离。加之身边群体互相攀比与虚荣,膨胀的物欲最终超越了内心的底线,而这蠢蠢欲动的物欲被居心叵测的借贷平台盯上,她们最终走上“裸贷”的道路。


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并非十恶不赦,但也绝不能成为主流社会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当对物质、金钱的欲望突破底线的时候,作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这些“裸贷”的女孩们“活该”也好,“不知廉耻”也好,但这些也绝非这些姑娘们一个人的错,刚刚听见成人世界充满诱惑的靡靡之音的孩子们,的确也难以抵挡这样冲击。


而更可恶的是,竟还有人去推波助澜。




编辑:齐逸凡

微信编辑:徐啸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网、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