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赶路人
作者: 胡德夫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7
定价:58.00
胡德夫(1950.11.10—):
出生于台湾台东的原住民歌手。有台湾民谣之父之称。
1973年胡德夫开创了台湾个人演唱会之先河。2005年4月,首次出版个人音乐专辑《匆匆》,获得台湾流行音乐百家专辑第二名。歌曲《太平洋的风》获2006年金曲奖最佳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
➤人们因他的才华而特别“宝贝”他。
——龙应台
➤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深沉的大风箱。
——余光中
➤他是这个浮躁年代一开口就能令你安静的人。
——白岩松
胡德夫老师作为台湾民谣之父,以音乐诠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
以一句歌词“我们都是赶路人”为书名,讲述人生就像一条路,时间匆匆而逝,珍惜光阴莫放松,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
15首歌曲作品,背后是15个人生故事,通过歌曲讲述了自己沧桑的岁月与经历。
胡德夫最新EP唱片《撕裂》将随书一同在大陆地区发布,开创文学与音乐相结合共同出版、共同发行的先例。
by 白岩松
一个男人的岁月与山河
前不久,给胡德夫先生送书,做为他赠我专辑的回礼,在书的扉页上,我写下一行字:“在您的歌声中,听得到岁月与山河!”
其实,后面还该有一行字,当时没写:
“以及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
岁月,有时也可以逆向衔接。
我们是在他已不年轻之后,才知道那么多他年轻时的故事。
1973年胡德夫就已在台北酒吧里驻唱,并举办了台湾史上第一场个人演唱会,然后很快与李双泽、杨弦一起被称为“台湾民歌之父”,滋养了大陆几代歌迷的台湾民歌,他是最初推手之一。
但是,当了“父亲”的胡德夫似乎在此之后消失了,而“孩子们”占据了从民歌到流行乐的舞台,一唱就是红红火火的三十年。
时间中的胡德夫去了哪儿?我们为什么一直不知道他?
当时的大陆,主要靠各种引进版和盗版来靠近台湾乐坛,从邓丽君到罗大佑,从齐秦到童安格都是如此。
可唱了三十多年的胡德夫,却没出过一张专辑,这让我们无版可引甚至无版可盗。
直到2005年,已经五十五岁的他推出第一张专辑《匆匆》,才真正拆除了大陆歌迷与胡德夫之间的那堵墙。
这时,当初那个小伙子,已变成头发花白的老者。三十多年,一切都在变,可胡德夫好像还和以前一样站在那里唱着。在歌声里,有从前的岁月,黑白照片一样静默的山河。然后突然间,我们开始热泪盈眶。
也幸亏是在不年轻之后才听到胡德夫。就像年轻时爱喝可乐,可中国人,终会在岁月里明白茶的滋味。你走过的路越长,越接得住胡德夫歌声中的错综复杂。很多歌,乍一听是山河,细听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骄傲和感伤,还有足以克服这个喧嚣时代的安静。
我曾经以为,年轻人不会喜欢他的歌,可后来发现:我错了。
这一方面说明,走了那么远,胡德夫还是当初那个牛背上的孩子;而另一方面,与岁月及山河打交道的歌者,常常像莫扎特,老人与孩子才弹得好弹得对;
也像一个人,最清醒和酒后最朦胧以及清晨和夜深人静时,听胡德夫的歌才最合适,平日人来人往喧嚣热闹时,就放过他吧。
可能胡德夫就是这样一个人:年轻时就成熟,年老了,却依然是青春时的模样。
华语歌坛曾经那么热闹过,耀眼的名字一个接一个在舞台上闪亮,胡德夫好像孤零零地被扔在了远方。
其实,是他自己把自己送到了远方。
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台湾原住民呐喊并争权益。他没有后悔过,或许正是这十几年,他把自己由一个大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在需要男孩时,他不唱歌,只为弱势人群说话;需要男人时,他回来歌唱,然后就一发不可收。也难怪,男人占人群的一半,可真正的男人,总是稀少。
想知道男人用音乐怎么定义,可经听他的歌!
2016年,初夏的北京,胡德夫的音乐会上,我坐在台下离他和钢琴不远的地方,从他第一张专辑《匆匆》算起,我在歌声中认识他已有十一年。
然后我听到,他在台上提到我的名字,我会心一笑,然后猜想:下一首,他一定唱的是《最最遥远的路》。
很多年前,在一次家中的聚会上,酒后时分,我把胡德夫的《匆匆》放入CD机中,歌声一出,举座泪眼朦胧,以至于后来,柴静写我的一篇文章,就用了胡德夫的《最最遥远的路》作标题。
我明白,胡德夫先生知道了这些故事。
其实,该把《最最遥远的路》反过来送给他。因为他知道这条路上,一个男孩怎样变成男人;他知道,变化的时代里,什么不变什么该被保留;他更知道,岁月中,男人,该怎样唱歌。
他可能不是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一个,但当他把岁月与山河装到一个男人的胸腔里,他的声音就可能陪我们走得最远。这,或许是最最遥远的路的另一种含义吧。
听他的歌,总会想到自己的故乡,而故乡,正是年少时天天想离开,可年长后却夜夜想回去的地方。该感谢胡德夫,用他的歌,为我们唱出并永久保留了一个故乡。
名称:亲爱的日历
定价:88.00元
页码:736
包装:高档布面,纯手工烫金,进口特种纸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
购买《亲爱的日历》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
进入凤凰读书官方微店
66元,即可拥有
鳳 凰 讀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