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郴州电台
这里是郴州上空好听又好看的郴州综合广播橙子FM992”,咨询热线2170992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操场“靓” 教室亮 巫山学校“焕新颜” ·  昨天  
三峡小微  ·  三峡枢纽春运客货运量实现双增长 ·  昨天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2 天前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郴州电台

【我家住在解放路】代表南宁的声音原来是她......

郴州电台  · 公众号  ·  · 2019-08-12 12:46

正文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 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我们走进广西南宁解放路,一起听听南宁解放路上最动听的声音。
走在南宁的解放路上,逛逛骑楼老店,听听新会书院的粤剧,尝尝水街深处的美食,就是最地道的南宁味儿了。而街坊间传唱着的南宁民谣,是南宁解放路上最动听的声音,它承载着南宁人记忆深处无数美好的回忆。
“氹氹转,菊花园,阿妈背我去睇龙船,龙船毋好睇……”
“小剪刀,嘴巴利,剪出花样好神奇,剪个福字门头挂,剪个蚂拐喊呱呱;小剪刀,嘴巴利,想剪乜嘢都可以,剪出广西新变化,剪出我们的好日子……”

1997年南宁解放路(郭小平摄)


2019年南宁解放路(张鸿飞 摄)

现如今,南宁民谣已经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听着民谣长大的人们,也正在致力于传承它、发展它。这里是“南宁民谣传承基地”——南宁市解放路小学,这里有两位新时代传播南宁民谣的奋斗者,吕静和谢桂友。


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孩子们在课间边唱着民谣边玩耍(张鸿飞 摄)
在南宁解放路土生土长的吕静是解放路小学的语文教师,负责给孩子们传授南宁民谣。说起诞生在解放路的南宁民谣,吕静想起了小时候外婆慈爱的声音和童年美好的时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外婆抓着我的小手在那里“点虫虫”,哄我们。还有晚上我们在临江街,夏天一吃完晚饭都是拿席子、凳子和桌子铺在门口,一群孩子、老人都在聊天、逗小孩,这时候也念到这些南宁民谣,“月光光”看月亮,很休闲,很愉快。
吕静老师接受广西综合广播记者采访 (张鸿飞 摄)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临江街早已经不存在了,吕静的外婆也去世了很久。南宁民谣正在南宁街头慢慢消失,只留在怀旧人的心里。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老校友谢桂友就是一个怀旧的人。这天,他回到母校,和吕静一起义务教孩子们唱南宁民谣:“闹元宵,挂彩虹,家家门前挂灯笼,到处有人舞狮子,仲有一处耍长龙……”吕静介绍:“这首民谣叫《闹元宵》,描述的是老百姓挂灯笼、舞狮子,欢欢喜喜贺新春的热闹场面。小的时候,亲戚、街坊都喜欢聚在一起,唱这首民谣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口纯正的南宁白话说尽人间百味,南宁民谣就是运用南宁本土白话、平话以及壮语方言口头吟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宁的老街小巷里处处可以听到幽默风趣的南宁民谣。在那个娱乐方式稀缺的年代,唱民谣成了老南宁人的精神支柱。今年66岁的谢桂友就是在解放路上听着母亲唱民谣长大的:“南宁民谣它融入了我们南宁的“官话”,基本上就在南宁解放路一带传颂,老百姓唱民谣唱了百年,也唱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南宁民谣代表性传承人谢桂友 (张鸿飞 摄)
以解放路小学确立“传承经典”的办学思路为契机,吕静萌发出创编一套南宁民谣校本教材的想法。可是,没有文字传承的南宁民谣去哪里收集呢?吕静先从解放路小学的老教师身上寻找素材,再扩大到身边的老街坊、老朋友,把他们小时候唱的民谣都收集过来:“我本身是南宁人,南宁有自己的文化,我觉得如果丢失了,太可惜了。我读到一首首搜集来的南宁民谣,很亲切,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南宁人非常热情好客,只要说到收集南宁民谣,那些老人滔滔不绝,因为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南宁解放路(张鸿飞摄)


吕静把南宁民谣分成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场景、揭示人生哲理三类题材,编写出有60首经典南宁民谣的《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白话童谣集》。在她看来,如何给南宁民谣融入新的时代内涵是传承的关键:“我自己创编的一般都是写新时代的新生活,宣传现在的好思想。”

在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期间, 孩子们在主题班会上学习壮族传统习俗,被当时欢乐的活动气氛所感染,吕静突发灵感创作了一首南宁民谣《三月三》,反映新时代壮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月三来节目多,男女老少来对歌,这边唱来那边唱,南宁处处响山歌……”

吕静给学生上课(张鸿飞 摄)
2016年,“南宁民谣传承基地”落户解放路小学,谢桂友也在2017年被南宁市政府确认为南宁民谣代表性传承人。
《双孖井水谣》是吕静以南宁文化标志“双孖井”为背景,把南宁民谣融入舞蹈创作的节目。在孩子们朗朗上口的传唱中,那些曾经封存在老南宁人记忆中的民谣又回来了。现在,收集有200首南宁民谣的谢桂友常常到解放路小学开课,和年轻一代一起唱响南宁民谣。他说:“我的初衷就是不甘心让这些民谣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了,通过解放路小学的孩子一代代传承下去。

吕静和谢桂友编写的南宁民谣集


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学生们在练习吟唱 南宁民谣 (张鸿飞 摄)
如今,解放路小学建立起了专门的教师传承团队,把南宁民谣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经过表现形式的创新,学校创编的民谣节目还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戏曲周走上了国际舞台。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南宁民谣就是南宁的声音,它与一碗碗醇香的老友粉,一起讲述着南宁人的乡愁;它又是南宁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一条条飞驰的高铁,共同展现出南宁开放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正如吕静在她创编的新民谣里写的那样:“解放路、老街道,旧城改造新面貌,新颜迎接四方客,解放路将来展宏图。”


南宁解放史料链接: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挥师南下,在衡阳宝庆一带,与白崇禧部展开决战,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史称衡宝战役。这一役为和平解放广西奠定了基础。
1949年12月4日,原南宁专署专员莫蛟、邕宁县县长黎佩弦弃职潜逃。当天下午,国民党军队330师逃离南宁后,其他留在城区的国民党军队全部宣布起义。中共南宁市工委组织领导工人、学生、农民护厂、护店、护校、护村,并命令已掌握的原南宁警察局、护商大队负责维护全城治安。12月4日21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在中共南宁市工委、城工委的配合下,顺利入城。艰苦战斗在南宁地下战线的全体同志终于和解放军胜利会师。南宁宣告解放。
欢迎解放军进城的庆祝活动,在12月5日上午举行。《解放南宁》记载:“这天,解放军的宣传队上街开展活动,全市各街道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到处欢声笑语,一片欢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