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峡小微
中国三峡为您奉献清洁能源,邀您共建美好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3000多年前,古人穿上了时髦的“雪地靴” ·  20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三峡枢纽春运客货运量实现双增长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峡小微

新春走基层,《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去了哪些地儿?

三峡小微  · 公众号  · 三峡  · 2025-02-23 16:08

正文




湖北宜昌 三峡坝区

今年春晚,人形机器人跳起大秧歌。这背后,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加速,成为生产力“新”引擎。记者孙钰芳来到三峡坝区,采写《我的“机器人工友”们》,报道了那些“大显身手”的机器人们:“健行者”GIS室智能巡检机器人、“钢铁侠”压力钢管检测维护机器人、“天行者”电气二次盘柜巡检机器人......“工友”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大坝安全筑牢“数字结界”。 (长江电力供图)



湖北宜昌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

春运期间,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的水道——长江干线航运忙。长江航运的咽喉要道,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过闸货运量、过机货运量均为近几年来的高点之一。记者秦明硕来到三峡船闸,探访超千万吨的货运量背后的故事。“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精益求精构筑安全高效的‘黄金水道’。”巡检人员的“较真劲儿”,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摄影:汤伟)



浙江台州 天台抽水蓄能电站

春节前夕,记者彭宗卫来到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采访,成为电站在新年接待的第一拨“客人”。彭宗卫是一名从业30年的老记者,每次来到工程建设现场采访,依然心潮澎湃。“我来到地下厂房,看到备仓、浇筑、装修、下线等作业面现场干得热火朝天。”彭宗卫发自现场的这篇报道,写的就是天台抽蓄电站在春节“不打烊”,建设者们以决战之势全力冲刺年底投产目标的火热场景。 (摄影:彭宗卫)



青海格尔木 南山口抽蓄电站

春节过后,昆仑山腹地寒风呼啸。目前世界3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装机容量最大、调节库容最大的在建抽水蓄能项目——青海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记者孙恺跟随工程管理部负责人董亚康的脚步,采写了电站攻克粉土层难题的故事。“原本需挖走万吨粉土回填石渣的方案,被创新性‘库底土工膜+沥青混凝土’设计破解,省下3万立方米的紧缺石料。”高寒缺氧、恶劣天气……这次采访经历让记者深切感受到高原建设者的不易。 (摄影:孙恺)



湖北襄阳 宜城电厂

新春佳节,湖北新能源发电量占用电负荷最大比例突破70%,同比增长超20%。了解到这一背景信息,记者谢泽、向珊、杨津深入一线采访调研,随即写下《湖北能源宜城电厂深度调峰助“风光”一臂之力》,报道电厂运行人员顶着寒风穿梭于设备间,精准调控机组,24小时紧盯数据波动,平衡电网负荷,让电力更平稳汇入电网,助力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坚守与担当。 (摄影:杨津)



新疆哈密 综合能源示范项目

记者徐强已多次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去年他在东北采访三峡伊春老白山风电场,今年则转战西北,来到新疆哈密戈壁滩,感受我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的火热建设场景。在现场,徐强看到值守人员脚步不停,大到一人多高的储水罐,小到几十厘米的泄压阀,他们一丝不苟地采集设备信息,编制运行规程,为光热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做好准备。 (摄影:徐强)



西藏山南 隆子光伏项目区

今年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非遗元素“出圈”。而西藏山南,就是藏文化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春节前夕,位于山南市隆子县的3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记者雷海超了解这一新闻线索后,结合同样也位于山南的措美哲古风电项目的进展情况,报道了三峡人利用喜马拉雅的风和光两种自然资源,共同点亮青藏高原的灯,为西藏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故事。 (三峡能源供图)



黑龙江宾县 大个岭风电场

春节的“尔滨”,“冻”力十足。亚冬会首次实现100%绿电供应背后,该风电场共完成6次设备节日特巡工作。记者雷海超跟随值班员踏着及膝厚雪,体验巡检之路,用镜头记录下值守人员检修风机、爬机维修、高效调度的身影。他们以24小时值守换来风机稳定运行,将林海雪原的风源源不断地转为绿色电力。 (摄影:雷海超)



浙江宁波 慈溪风电场

新的一年,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步伐,“两新”政策加速能源设备更新换代。三峡集团首个新能源项目——浙江慈溪风电场安全运行近20年,即将开启“以大代小”升级改造。记者但棣瑶、黎明探访该风电场,追寻三峡风电人梦开始的地方。“没想到走了一圈,又一次加入了‘吃螃蟹’的队伍!”记者笔下的慈溪风电人,已准备好为设备升级换代贡献新力量。 (摄影:黎明)



宁夏吴忠 同利风电场

“无人运行”过新春,运维保供两不误。今年春节,在三峡集团遍布全国的多个风电场站中,记者但棣瑶特别关注到了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在与场站员工聊起春节值守时,但棣瑶得知,场站远离城市,周边人烟罕至。留在现场值守的,是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员工只需一块屏幕,即可远程掌控场站动态。“在一年一度守岁的时刻,智能化升级改造让三峡人守得了场站,也能守得了团圆。”但棣瑶说。 (摄影:刘若曦)



辽宁大连 庄河Ⅲ海上风电场

春节前,黄海北部海域天气极寒。海冰随潮涌来到海上风电场,而一座座明黄色抗冰锥如“围脖”环绕塔筒,消解海冰撞击,守护风机阵列展臂旋转。记者王璐、左凌仁、周伊萌随运维人员破冰行船20余公里,出海攀爬、巡检升压站,看他们以“履薄冰”的智慧,“抗风雪”的坚守,点亮庄河市璀璨灯火,填补了我国寒冷地区海上风电运维经验的空白。 (摄影:左凌仁)



安徽六安  六安水管家公司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新春佳节,六安用水需求攀升,而现代化水治理模式,支撑起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六安。记者黄克瑶、杨津走访凤凰桥水质净化厂,发现人机配合效率提升,智能设备精准净化每一滴污水。国内首个全业态水务智慧调控系统“水管家”时刻在线,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百姓喝上放心水、用上便捷水,我们给创新点个赞!”这次采访,两位记者感触颇深。 (摄影:杨津)



江苏灌云 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项目

春节全国备年货,农畜产品交易正值高峰期。记者黄克瑶、杨津来到江苏省灌云县,探访三峡集团建设的全国首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项目。如何将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养殖户陶江夫妇因粪污难题解决,计划扩大养鸡规模;种植户王岩用有机肥培育秧苗,提升农作物品质......记者在有机质中心转一圈,切身感受“生态包袱”如何化身为“绿色财富”。 (摄影:杨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