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你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动去管理自己。
大师何以成为大师?
本文,科特勒咨询集团管理合伙人
王赛老师通过6个日常剪影,带我们一窥“现代营销之父”
菲利普·科特勒的卓越秘方。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大师,但向大师学习是成长之正道。六条卓越法则,
以下,Enjoy:
▲王赛拜访菲利普·科特勒、米尔顿·科特勒
在少年读书时,有位老教授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人不是从十八岁向八十岁活,而是八十岁向十八岁倒着来活,那绝大部分人都会活得比现在更好”。这句话恰时好似一记当头棒喝,却让我受益终生。那么如何实现“倒着活”?
读人就是其中一个方式,从一个人的人生辗转起伏中去看他的习惯、他的选择。恰逢菲利普·科特勒先生自传出版,我也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到的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六条卓越原则。
第一条,Think bigger,目标远大
第一条叫做“目标远大”,用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原话说就是,
“Think bigger”
。
在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前,菲利普在芝加哥的在
德保大学
读本科。彼时他的想法和大多数当时犹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要去学会计和法律,因为这些专业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可是,“Think bigger”决定了他在十字路口的最终选择。
在大三的时候,菲利普觉得短期应用型学科并不能为人生铺垫长远的道路,自己应该钻研更基础的功底学科,也就是经济学和数学。这种思维模式最终让他做出转学到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的决定,他师从MIT的诺奖获主萨缪尔森,一直读到了博士。
他受邀到凯洛格商学院的时候,同样运用了这种这种跳出现有约束的局限,追求时间力量的思维。
在研究管理经济学和从荒野中新开辟出一条市场营销学的新路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只有在五十年的今天后才能看出其划时代的意义——他没有成为经济学界的萨缪尔森第二,却成为现代营销的奠基者,成为营销学第一。
第二条,
长期主义
我记得冯仑曾说过这样的段子,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喝水,他喝一分钟,就只是喝水;连续喝十分钟,可能我们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得送他去医院;但是如果他连续喝三个小时,那就是伟大的行为艺术,时间决定了一件事情的性质”。我一直觉得,冯总这个段子,是对“长期主义”最精妙的比喻。
我在好几个论坛上都碰到过和菲利普·科特勒同时代撰写《营销管理》的竞争者,他们都是当时美国各大商学院营销学的大教授,而你一定好奇,为什么是菲利普科特勒脱颖而出?这就是长期主义!
拜访完菲利普·科特勒在Sarasota的家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触动:
“你和大师之间最浅的壁垒,就是大师在这个领域当中用激情和积累超过了半个世纪。”
1967年开始菲利普·科特勒的每一版《营销管理》我都有收藏,有时候看着这本著作的众多版本,我不禁想——商业史上有多少学者写一本著作超过半个世纪,而且平均四到五年更新一次?
这种长期主义,甚为罕见。更绝无仅有的是,他每年保持三到四本著作的出版,现在近九十岁高龄重回开始写经济学著作,回馈当年导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育。
第三条,
善于合作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大师,需要敢于“破”和“立”,在这个视角下,他眼里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竞争者,对手;而一个人要成为“一代宗师”,需要的是“融”和“合”,这个格局下他的竞争对手都是他的合作者,甚至变成门徒。
从营销思想史可以看到,斯密斯开创了“细分理论”,
李维特提出来“营销近视症”,麦卡锡构建出“营销4P”,但是菲利普·科特勒把这些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形成“STP+4P”,他如同如来佛祖,所有天下武功被其吸纳,再用系统的方式吐出,他的营销世界没有竞争对手。
他更善于把营销领域的新秀变成自己的伙伴。
有一次我和他坐飞机去缅甸,路上他告诉我,他和赫马温(菲利普《营销革命3.0》《营销革命4.0》合著者)相识于莫斯科,后来深入交流中被赫马温在营销学上的激情与洞见感动,于是和他合作并一路支持赫马温的Markplus成长为东南亚最大的营销咨询公司。
当代最优秀的一批营销专家都参与了合作,包括凯文凯勒(由于品牌研究的成就被科特勒钦点合著《营销管理》),欧洲最大战略咨询公司开创者罗兰贝格先生(合著《战略管理精要》),以及沃德夫教授(因对B2B营销的卓越与科特勒合著《B2B品牌管理》《要素品牌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的眼睛里面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因为他能够把所有的这些竞争者都变成他的合作伙伴,我觉得这是非常高明的格局。
这也是他每次见到我,首先第一个问题即是“Sam,我有什么可以帮得到你么”,善于合作,提携后生,是成为一代宗师的必要品质。
第四条,
不懈学习
第四条叫做不懈学习。
多年前,我跟着菲利普科勒出差的时候,就发现他有一个习惯——每天带三张信纸,进行折叠放入口袋中,每次碰到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他会记录下来,到了晚上回到酒店把这些积累起来的内容输入电脑中。
我记得有一天早上,我陪他在北京吃早饭,他一边吃饭一边看英文报纸。离开前,他让我去找来一把剪刀,把其中提到的一些信息内容剪下来,折叠后放入笔记本中。
另外有一次他和我谈到中国兴起的商学院,我提到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这对于他来讲也是新的信息,他让我把这中欧的全英文名发给他。后来,他就与当时在中欧任教的沃德福教授合著了营销作品。
可能很多人认为,大师会给你一个真理,一套绝对不会犯错的理论,但我可以告诉你,这种观念属于妄念。
菲利普·科特勒说过,
市场变化得比市场营销更快,任何理论都有边界,生命之树常青。
在数字化时代下,他为了更了解年轻一代的想法,经常自己下载APP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记得他在有一次论坛上讲到硅谷安德森提到的“Free免费模式”,中午吃饭时我对他说,Free模式在中国已经过时,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为了在时间窗口掠夺用户,甚至采取“付费补贴”的方式,他听了很兴奋,于是看我现场给他演示滴滴打车的APP,回美国后,他给安德森写了封邮件,其中就谈到了对硅谷免费模式的升级。
第五条 高度自律
一个如此高产
的人,首先必须做到高度自律。这种自律首先建立在对自己生活与工作的缜密规划上。
我记得有一次科特勒先生在腾讯演讲,腾讯交付我300本书让他签名,我提前一天晚上23:00将书送到他的房间,告诉他第二天晚上签完即可,结果我第二早上7:30去接他早餐时,我发现300本书全部签完。
另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也体现出这种自律。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和我有邮件沟通的企业家、专家甚至包括同事之中,没有一个人回邮件有菲利普·科特勒那样精准及时,他回复从来不会超过12小时,犹如康德在哥尼斯堡散步时段般的精准。
有一次在北京,他在演讲完后第二天清晨6:30要飞缅甸见昂山素季,因此需要4:30从酒店出发,我怕误时所以没睡,第二天早上3:30到酒店行政厅等待,结果我看到菲利普·科特勒凌晨4:00就下楼。他看到我,非常惊讶又慈爱地说“Sam,从来是我等人,你是早上第一个等待我的人”。他的这种自律、体贴爱人,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第六条 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