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向“绿色钢铁”进发,印度能行吗? ·  5 天前  
学习大国  ·  笔杆子必看的高质量排比句(第七十四期) ·  1 周前  
终极较量  ·  德国政坛“内乱”,中国表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元宵诗词|“火树银花”的来历在这里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2-11 08:47

正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节日,古老到民俗专家都考证不出具体的来历,倒是有一大堆众说纷纭的民间传说。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如此,没有哪一个有准确的来历,也不可能是由哪个人——哪怕他是天王老子——随口指定,这些节日都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凝聚共识、达成共识的。


  元宵节,在古代叫做“上元节”,这是一个关于月圆的节日。与之相对应的,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逐渐不再有过“中元节”和“下元节”的共识,但是“上元节”依然热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意义特殊;


  其次,在“从前慢”的农业社会里,新年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来“消化”,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元宵节正好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三,元宵节的到来,意味着冬去春来,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这个节,大家收收心,好好准备一年的生计。



狂欢节|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现代的中国人,喜欢给传统的节日冠以“中国的XX节”的称号。如果真要这么套,元宵节算什么?


  大诗兄感觉,首先应当算是“狂欢节”吧?狂欢节,大家可以暂时抛开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的差别,抛开各种平日的禁忌和约束。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星桥】星津桥,唐朝东都洛阳的三桥之一。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游伎(jì)】歌女、舞女。

【秾(nóng)李】打扮得艳若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这个作者,唐朝人苏味道,是宋朝人苏轼的先人。这首诗,写的是洛阳元宵夜。


  “火树银花合”,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成语“火树银花”,出处就在这里。


  元宵节,高潮在夜晚。“明月逐人来”,天上的月亮大而圆,人类也要制造一片光明的气氛。这种气氛的营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放烟花、点彩灯,端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歌舞伎们都浓妆艳抹、招摇过市。路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他们目不斜视、侧耳倾听歌姬们唱着歌谣。“落梅”是一个流行曲调的名字,就是那时候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大诗兄听说,在巴西的狂欢节上,最引人注目的也是那些身姿妙曼、劲歌劲舞的花车女郎。看来,古今中外人类的狂欢,路数也都差不多。


  官府也顺应民意放松法度,给大家一个放松和发泄的通道。


  我们要知道,直到苏味道所处的唐代,城市里到了夜晚都是要“宵禁”的,不准随便出门,街上有专门的卫士巡逻。


  而正月十五夜呢,“星桥铁锁开”,州桥上的铁锁打开,大家自由通行。“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卫就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部,这一天破例开禁;“玉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一天它不上班。


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唐朝人的天性是气势磅礴、大处着眼的,读苏味道的诗,感觉他是放飞了一架近几年才流行的无人机进行现场直播,在火树银花的都市高空俯瞰,一览无余。宋朝人的性格却是丝丝入扣、细致入微的,就像下面这首: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花市灯如昼



  元宵节是狂欢节,男女老幼皆可出门观灯。对于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少女来说,也是难得的情人节。


  去年的那个元宵节,“花市灯如昼”,仿佛历历在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留下了甜蜜美好的回忆;今年的元宵节呢,“月与灯依旧”,不变的是景致,是身外那些依旧狂欢的人们;而少女的内心呢,“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春的梦呀,难道真的是如梦如幻如泡影哪?难道真的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未必,未必。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元夕】元宵节的夜晚称元夕或元夜。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美丽的笙、箫等乐器。

【玉壶】比喻明月,也可以指花灯。

【鱼龙舞】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女子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女子。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暗香】本指花香,这里指女子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千百度】千百遍。

【蓦(mò)然】猛然。

【阑珊(lán shān)】零落稀疏的样子。



  又一个上元节、元夕夜。繁华热闹的市井,总归是这个样子:


  “东风夜放花千树”,瞬间的花火映亮了天空;“宝马雕车香满路”,瞧瞧,那个时候就有“宝马”香车了,不过因为严重的交通堵塞,没法“奔驰”了;“凤箫声动”,鼓乐喧天;“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各式造型的花灯打造了一个琉璃世界!


  姑娘没有心情欣赏美景,还在“泪湿春衫袖”哩,还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傻大个儿,伸直脖子、左顾右盼,手上还拿着去年姑娘送的香汗帕。


  “猪头!”姑娘心中暗骂,表情却是破涕为笑的。


  好了,大诗兄给你讲了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大过年、大过节的,不要那么悲悲戚戚嘛。


美食节|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


  中国人把每个节日都过成了美食节。元宵节也不例外。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


  元宵的起源也很早,一千年打不住。


  在很早以前,元宵就是江米圆子,没有馅儿,名字也很古朴,叫“面茧”,因为颜色是白的、样子是圆的,像个蚕茧。


  后来,元宵的花样越来越多,包进去了各种馅料——你们南方人、北方人都不要争,总而言之,不是甜的、就是咸的;名字也越来越多,比如汤圆、汤团、元宵。



圆子

宋 朱淑真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有人说《生查子•元夕》的作者不是欧阳修,其实是女诗人朱淑真。这个我们暂且不争论,但这首《圆子》,真的是朱淑真写的。


  “轻圆”,“滑腻”,四个字就概括了元宵的色香味特征。


  煮好的元宵,漂浮在淡白色的沸水上,轻轻的、圆圆的;咬在嘴里,滑滑腻腻的,还要当心烫嘴。


  味道怎么样?嗯,比“鸡头肉”强。“鸡头肉”可不是什么“暗黑料理”啊,而是水生植物芡实的果实,一种清香软嫩的好食材。“蟹眼汤”也不是螃蟹眼睛煮的汤,而是沸水上滚着细细的泡泡,就像螃蟹的小眼睛。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曹魏的时候流行“花样美男”,何晏就是一个著名的“小鲜肉”,据说脸白得像傅了粉一样。皇帝魏明帝不信,赐给他面汤吃,吃完满脸流汗,擦掉,还是那么白。皇帝信了。


  朱淑真是在感慨:这汤圆好吃是好吃,但是缺乏营销,所以“无处说”,因为没有强大的品牌故事来支撑啊。



  品牌故事不要急,只要你有“工匠精神”。越往后,这汤圆越来越成为元宵节的标配,也出现了一大批响当当的老字号。比如:



上元竹枝词

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胡桃】核桃。

【江米】糯米。

【见说】听说。



  这是清朝的诗人符曾,在给北京城的“马思远汤圆”做免费广告。


  “桂花香馅裹胡桃”,可见汤圆越做到后面,越是花样繁多,桂花清香、核桃喷香,两种馅料儿相得益彰;“江米如珠井水淘”,上好的糯米用井水淘洗、小磨磨成粉。


  “见说马家滴粉好”——“滴粉”是北方汤圆的做法,将江米面儿搓成小丸子,在一簸箕的江米干粉中滚,滚好一层沾水,再滚一层……下锅前的汤圆,可不是滴着细细的粉儿嘛。


  “试灯风里卖元宵”,我们仿佛听到了熟悉的儿歌声: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吃了汤圆好团圆……”



大诗兄说(ID:dashixiongshuo)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