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福利
扫码入群,免费领书
帮助儿童自学中英双母语经典!
在乒乓
球界,福原爱算是一位令广大国人能够抛开国别情愫并发自内心喜爱的日本运动员。作为日本国宝,虽然多次被国乓大魔王张怡宁“打哭”,但福原爱依然是一位被称为天才少女的优秀运动员。
第一次看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世纪》,不仅被4岁的爱酱萌翻了,更被妈妈福原千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深深感动。富士山电视台花了24年的时间跟拍福原爱纪录了她成长过程,也记录了一位妈妈在孩子成长中所付出的爱和教育。
【著名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
(MT字幕组译制)
3岁9个月时,看哥哥打乒乓球,福原爱也吵着要打,这个身高才刚刚赶上球桌的孩子,一打就停不下来了,每天幼儿园一放学,就奔跑着回家练球。发现小爱的兴趣后,妈妈开始带着女儿学习乒乓球,甚至直接把乒乓球放在了客厅,方便她和哥哥练球,自己也成为了她的启蒙老师和朋友,更多地参与到福原爱的成长过程中。
从小的教育、细致的观察和尊重
,成就了一个“天才少女”的诞生之路。
在一次全国大赛上,4岁的福原爱要开始人生的第一场比赛了。上台之前母亲并没有给她讲大多关于比赛的技巧和战术,而是特意在比赛开始前和她作了约定。母亲将“集中时机”四个字写在了她小小的掌心中,并温柔地鼓励她说
“好了,要说拜拜了喔!”
小小的身体慢慢走向台场,第一回合便胜利了,她开心地跑向妈妈。这时妈妈却提醒她“去握手、去握手”,培养福原爱基本的礼仪和习惯。等到一场比赛完全结束的时候,母亲也会不吝啬地夸她,“平局后能赢下来真不错!”
台下母女两人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十分美好。
不断给孩子鼓励能增强孩子的信心,也能让孩子更加自信。
比起赢得比赛,福原千代更
重视对孩子礼仪和规范的教育。
随着比赛的进行,福原爱由于发球姿势的不规范频频被裁判提醒,她由于害怕状态不佳,哭着跑向台下的妈妈。妈妈非常理解此时福原爱的内心情绪,但她却没有过多的安慰,只是耐心地看着她的眼睛说:
“我知道你发球的时候有点紧张,尝试张开手,抛起来,张开手,抛起来。”
从福原爱自身的角度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马上被对手得分,小爱会更难受对不对?总之就算不行也没关系,试试看。”
她把福原爱推回赛场,并告诉她要做的就是:
“下一个球好好发”
“不要哭,就算输了也不要哭。”
比赛结束后,妈妈第一时间让福原爱和对方道歉,因为发球不规范是不尊重比赛的表现。就算只有四岁,但规则就是规则。
福原千代在教孩子的时候,不去指责,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一起发现问题,并鼓励孩子找到方法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用指导代替指责”
的原则看似简单,现实中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
同样在场上输掉比赛的另一位小男孩,面对的却是家长的指责、批评、甚至打骂。殊不知家长的责怪会更容易让孩子感到挫败、失去信心。对一个难过伤心、渴望安慰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冷言冷语,比失败的打击更残酷。
习惯打压式教育,认为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负,然而这却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误区。
福原爱的第一次比赛,定格在了全国16强,但是拿着摄像机的拍摄者,却决定一直跟拍记录这对注定不平凡的母女。
输掉比赛,让千代发现福原爱的不足和日后需要训练加强的地方。为了尊重规则,母亲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福原爱规范发球,并且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4岁的福原爱自然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练球,她只觉得每天和妈妈打球的时光是快乐的,因为在她身后一直有个懂自己、鼓励自己的人。
细心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性格特点。
福原千代知道小孩子忍受不了枯燥的训练,所以她以朋友的身份跟福原爱约定“绝对不能中途放弃”。福原千代在本子上记录下福原爱的性格特点:非常喜欢乒乓球,好强不认输,不放弃,热心钻研,高度的专注力,对胜利的渴望。看到这时,再一次让我对这位强大的母亲表示惊叹。
当面对哭鼻子不想练球的福原爱,她不会逼着孩子去练,而是运用激将法让她自己做选择,因为她深深地知道爱酱好强不认输的性格。
“是小爱不想练了,妈妈没有不想练”,“小爱不要太撒娇,不想练就算了,5个球连还是不练,你定。”
“5个球要练!”
倔强的小爱哭着回答母亲,边哭边练,又感人又可爱。为了提高球技,她每天要连续打1000个球,只要中断一球就要一切清零重头来过,每天至少训练4个小时。还有和妈妈一起配合双打,妈妈打空了,小爱笑得最开心。
“很快乐的,打乒乓球。”福原千代说,这是乒乓球最重要的意义。这种
寓教于乐
的方式也符合孩子学习的天性。
千代用一种正确的方法,不断激发和培养福原爱的内在驱动力。也许有很多家长会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件事,但这样用外在物质的鞭策的结果,很有可能让孩子渐渐失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让孩子离开父母也许是独立成长的一个好机会。
12岁的福原爱第一次离开母亲,独自来到中国参加三级联赛。
“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父母,但去中国也是让孩子离开父母,独立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必须要让她体验一下,现在也许是最好的时机吧。”
在中国的四年,福原爱凭借“铁打的瓷娃娃”的形象、精湛的球技,标准流利东北话,成为大家公认的团宠。当她终于获得奥运会奖牌时,她把奖牌给妈妈戴上,妈妈说:
“好重啊,这二十年都在这奖牌里了,好重啊”。
望子成龙的父母有很多,对于母亲千代而言,练球的初衷只是陪伴孩子,创造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记忆。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母亲坦言:
“一点儿也没有想以后会怎么样,就是每天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一起练。”
正是妈妈这样的初心和心态,也让福原爱明白这不过只是人生当中的一段特殊时光而已。
“不是兵乓球里有人生,而是人生里有乒乓球。”
福原爱在一个节目中总结出了自己与乒乓24年的羁绊。
从妈妈千代身上我们看到了亲子关系不应该是对立或者陌生的,而是需要家长正确地引导、鼓励和陪伴孩子。这样,或许可以让孩子在这个“鸡娃”的时代里多一些快乐和自信。
这也许很难,但不可否认它应该是家庭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吧。
图文转自:纪录片视野,视频来源:MT字幕组译制
【著名纪录片】《福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