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商听潮
以小观大把握财经脉动,见微知著了悟政商潮向,获取财富,圆梦人生,回馈社会。高端,有料,诙谐,独立,深入,浅出。趋势投资者必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报Pro  ·  SHEIN有大动作,比拼多多Temu还要猛 ·  昨天  
新零售  ·  永辉试点24小时配送 ·  昨天  
新零售  ·  永辉试点24小时配送 ·  昨天  
天津日报  ·  被骂上热搜!紧急下架 ·  2 天前  
天津日报  ·  被骂上热搜!紧急下架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2月12日:蛋价已触底,反弹只是时间问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商听潮

她是中国绝色美人,而她的一封跨国密信,更是改变了整个中国!

正商听潮  · 公众号  · 电商  · 2017-11-07 22:35

正文

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中国没有钱学森会发生什么?


如果中国没有钱学森,

也许中国六七十年代,

就没有两弹一星,

很可能遭到核大国的打击,

或者被禁止发展核武器,

更不会有之后的载人航天技术,

台湾也很有可能趁此反攻大陆……


可是你知道吗?

当年要不是这个女人,

也许钱学森就回不了国,

是她的一封密信,

改变了钱学森的命运,

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她,就是 蒋英



蒋英父亲蒋百里,是中国著名军事家,

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

获步兵科第一名,得日本天皇佩剑,

日本人自视蒙羞,打那之后,

非日本人不得进入毕业排名。

而在中日全面开战之前,

更是他提出了持久战论,

成为了中国抗日的战略思想。


后来他因不满腐败,竟拔枪自杀,

还好及时送医院救治,幸免一死,

没想到,因此他竟爱上了,

悉心照顾自己的日本护士佐藤屋登,

当他宣布要娶这个日本女人为妻时,

震惊了当时的整个中国。


蒋百里


而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

于1919年9月7日,出生在浙江海宁,

她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

不仅是蒋百里的第三个女儿,

还是大诗人徐志摩的表妹,

也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

谁能想到,未来她还成了,

“中国航天之父”的妻子。


蒋百里全家福


钱学森父亲 钱均夫,

和蒋百里是同窗好友,

膝下只有一子的他,

羡慕蒋百里有那么多可爱的女儿。

便请求蒋百里把三女蒋英过继到钱家,

蒋百里一笑而允。


童年的蒋英


3岁的她,被正式接到钱家,

年长她8岁的钱学森便成了她的哥哥,

一生缘,便就此结下。


钱均夫


后来,两家在一次聚会中,

她和钱学森当着父母们的面,

唱起了《燕双飞》,唱的婉转动人,

令四位大人听得十分高兴。

儿时的一曲《燕双飞》,

竟成为日后他们结为伉俪的预言。


蒋家的五朵金花


可那时她只在钱家呆了几个月,

就闹着要回家,因为这个哥哥沉默寡言,

都不跟她玩,再加上她十分想念父母。

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决定把她接回去,

她说:过了一段时间,

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

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

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

我们家多热闹哇!

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

你们这个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

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童年的钱学森


回家后,她受父亲蒋百里影响,

爱上了西洋古典音乐,

从小就立志终生从事音乐事业。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前来蒋家辞行,

那时的她,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妹妹,

就对她说:

“你的笑声真美,你能保持下来吗?”

“为什么?”

他坦诚回答:

“因为,

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

临别前,她为他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还送给他一本唐诗,

他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礼物带去了美国。


从此,两人再无更多交集,

再次相见竟是十二年之后。


随父母游玩柏林动物园


1936年,蒋百里赴欧美考察,

带上妻子和两个女儿蒋英和蒋和,

他们把女儿送到柏林一所贵族学校学习,

后来蒋英考取了,

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

留在德国全面学习西洋美声唱法,

之后她的才华尽显,

不仅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家、

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

还攻下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


她虽然是家境优渥的大小姐,

却能为了梦想而努力不怕苦。


她留学期间刚好赶上二战爆发,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常常早上一顿土豆,晚上一顿土豆,

有时上床睡觉时肚子就早已空空。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

她仍然把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白天练声、练琴、学语言;

晚上去音乐厅、歌剧院观摩演出。

她的信念就是,

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

她说:

如果对音乐没有奋不顾身的爱,

我想那段时间我根本坚持不下来。

那时候我像掉进了音乐的海洋里,

有吞不完的好东西。”


柏林音乐学院


1940年,由于英国空军开始轰炸柏林,

她转到中立国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学习。

1944年,她应邀出席,

在瑞士举行的国际音乐节。

用悠扬的歌声和出色的演唱技巧,

倾倒听众,一举夺得桂冠,

那时的她,被称为:

东亚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随后成为著名的德律风根公司的签约歌手。



1947年,她回到上海,

举行归国后的第一次演出,

演出一结束,就轰动整个上海滩。

当时的报纸评论:

她戏剧性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无论在音域和音量上,

她都能掌握得极为出色,

熟练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

使得快速的滑音和花腔,

都显得极为轻巧和优美。

她卓越的歌唱艺术,不仅征服了欧美人,

更是让中国人感到,

必将吐射光华的音乐艺术信念,

中国人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

良好的资质和聪敏的头脑。


金庸曾这样评价她的歌声,

“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

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

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都说蒋英年轻时比“白娘子”赵雅芝还美


不知是心灵的召唤,

还是冥冥之中天赐良缘,

钱学森竟也在1947那年回国了。


此时的钱学森早已闻名世界,

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可他都36岁了,还未婚配,

让父母很是头疼,

钱父有意请作为干女儿的她,

帮忙介绍对象。

为完成干爹的嘱托,

她尽心尽力为钱学森安排相亲,

想嫁给钱学森的女人很多,

一位富家女甚至当面向他表达喜爱之情。

可他却全都拒绝了,原因就是:

他早爱上了自己的干妹妹蒋英。


她后来回忆:

吃饭的时候我看他的眼睛,

不朝左看也不朝右看,老对着我看。

我就觉得不对,感觉很奇怪。



钱学森智商过人,情商感人。

喜欢她,却不知该怎么表达好,

一般人追女孩不都是买几朵玫瑰,

或者带她出去逛逛街,吃个饭什么的。


可他是这样做的,

一次,她去交通大学听他的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后,他提出要送她回家,

然后就突然说:英妹,12年了,

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

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们需要互相提携,互相安慰。

然后,他就直接对她说:

你跟我去美国吧!

你说啥?是个人都会懵逼,

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

咱们是不是应该先通通信什么的?

女孩子总得矜持不是吗,

更何况俩人是久别重逢。

而他却说:不行,现在就走!


哎?


不行,现在就走!


你等等!


不行,现在就走!


好吧……


她多听了几遍,就这样答应了。


两人很快举行了婚礼,

一个是年轻有为的留美博士,

在航空理论领域崭露头角的科学家;

一个是中国乐坛冉冉升起的歌唱明星,

才子佳人,他们的结合,

人人都为之艳羡。


为了结婚,她不得不推掉了,

原定的演唱会,但这绝不是,

她唯一一次为了他放弃事业。


未来的日子里,为了爱情,

她付出了所有, 甚至自己的一生!



婚礼后不久,钱学森先回美国,

一个多月后,她独自到波士顿和他会合,

在异国他乡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浪漫,

天才的丈夫有着自己的特立独行。

到美国的第一天,

吃完早饭钱学森就去上班了,

人生地疏的她在家里枯坐了一天。

晚饭后,钱学森泡了一杯茶,

对她只说了两个字:回见。

然后就去书房关上门看书。

她感慨道:

“这就叫结婚哪!

以后多少年,他都是这样。”


钱学森和蒋英


但自从她来到美国,朋友们发现,

一向严肃的钱学森变得活泼了许多。

钱家开始经常举行聚会,

而她无疑是聚会上最活跃的人,

她不会做饭,钱学森就下厨,

她在旁边打下手。

钱学森恩师冯·卡门兴奋地说道:

“钱现在变了一个人,

英真是个可爱的姑娘,

钱完全被她迷住了。”

美国华裔已故女作家张纯如,

曾撰写过一本《钱学森传》,

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蒋英见多识广、

美丽大方,加上一副好歌喉,

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男性,

全对她着迷不已,

他们甚至说,

我们全都爱上了钱太太!”

向来不擅表达的钱学森也说: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

就能感受到 一种美好的赐予,

我是多么有福气啊!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

当时怀有身孕的她和钱学森欣喜不已,

两人商量 着早日赶回祖国 效力。


可对于美国军方来说,

钱学森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

他曾作为美国军方考察团成员,

去德国考察导弹研制资料,

曾参与到美国军方火箭研制项目,

并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

参与撰写了美国空军发展规划。

这仅有九章的规划,

他的撰写就有其中的六章。

美国断然不舍也不愿放钱学森回国,

美国海军次长Dan Kimball甚至说:

我宁愿打死他,也不愿让他走,

不管在哪里他都值三到五个师。



那时在美国他生死难测,

她又刚刚做母亲,

所以就想她先带两个孩子回国去,

可她却坚决留在美国,

和他一起承担未来难测的命运。

患难与共,生死白头的誓言,

绝不是一句空话,

我爱你,所以死心塌地,不顾一切。


不久,钱学森在海关的行李被扣押,

随即,美国联邦特工,

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了他,

危难关头,为了营救丈夫,

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四处奔走,尝尽艰辛,

最终是在她的斡旋下,

钱学森被关押了15天后被释放。


可释放后,他又被告知,

不可以离开美国,

同时规定钱学森的活动,

只能限于居住地30公里范围内,

并要按时去移民局签到。

实际上,他这是已经被软禁了,

这段没有自由屈辱的日子,

一过便是五年之久。


冯·卡门曾撰写文章,

揭露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把戏:

移民局下令驱逐钱出境……

但钱却被滞留美国达五年……

滞留钱的目的,就是想要,

他当时所掌握的一切知识,

都变得陈旧过时了。



而钱学森被软禁的那段时期,

她刚刚30岁出头,

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有着深厚造诣的女高音歌唱家,

她本可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可为了自己的丈夫钱学森,

她甘愿放弃一切荣耀,

不惜荒废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软禁期间,住所、电话都被监视,

当时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她时刻照顾,

她就担当起了丈夫和孩子的全职保姆。

本该出现在舞台上的美丽身影,

却时常奔波在菜市场的路上。


更难的是,特务经常上门来和她纠缠,

方式各种各样,

甚至半夜12点钟还来电话质问她,

可她全都默默承受了。

她还在四周无窗的浴室里,

放上一张小桌和沙发,

让他可以躲开监视,安心的搞研究。

她还常常在客厅来回走动,帮忙望风,

看看窗外和门外有没有可疑的人。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

夫妇俩还苦中作乐,在孩子们熟睡后,

钱学森吹一支竹笛,她则弹一把吉他,

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

一位从事艺术,一位献身科学;

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

钱学森曾这样写道:

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

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往往是妻子的歌声,

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正是在她的悉心照料下,

那段岁月里钱学森的精神,

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来越有信心,

还出版了:

《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



1955年的一个清晨,

她看到一本中国画报,

画报卷首醒目的位置上,

登着一张大黑白照片,

那时正值五一节,祖国为庆祝节日,

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照片上有一张她熟悉的面容:

那就是,陈叔通。


陈叔通是钱均夫和蒋百里的老师,

也是毛主席、周总理的挚友。

她想如果能够得到叔老的援助,

就一定能得到祖国的鼎力相救,

归国的希望可就大了。


她激动地和钱学森商量着,

如何和叔老取得上联系,

钱学森则立即开始着手写求援信:

自一九四七年九月拜别后,久未通信,

然自报纸期刊上见到您,

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

使我们感动佩服!

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

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

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请求祖国帮助早日回国。


钱学森还附上了一张《纽约时报》刊登的,

题为《驱逐对美国不利》的小剪报,

上面说美国政府如果让钱学森回到中国,

是“不利于美国最高利益”。



担心被特务认出笔迹,

细心的她在写信封时,

特意模仿了儿童的笔迹。

可他们还面临着更大的问题,

那就是:

屋外都是监视的特务,

如何把信送出去?

又如何防止信落到美国政府手里?


她想了想,提议先把信,

寄到比利时的妹妹蒋华那里,

然后再请妹妹转寄给叔老。

而且家附近有家咖啡馆,

那咖啡馆里就有一个小邮筒。


她为此酝酿了很久,

一个下午,她和钱学森偷偷带着书信,

打扮成去喝下午茶的样子,

慢慢走近那间咖啡馆。

两个特务一看就立马跟了上来,

假如他们真的走进咖啡馆,

特务肯定也会进去,看到邮筒,

他们的目的就要暴露了,那可怎么办?


就在这危急时刻,钱学森突然停下脚步,

转过身来面对尾随在后的美国特务,

一副我知道你们在跟我的表情,

特务们只能装作若无其事,

来掩饰被发现的尴尬。


趁这机会,她机智地对钱学森说:

“你等我一下,我去趟洗手间。”

然后迅速溜进咖啡馆,

将藏在裙子里给叔老的密信,

夹在给妹妹的家书中,一起投进了邮筒。


就是她这封小小的密信,

不仅成功让自己的丈夫恢复自由,

更改变了之后整个中国的命运!



她的妹妹蒋华一看到这封密信,

就意识到事情有多重要,

立刻将这封密信平安转寄到国内。

叔老收到这封信后,

没有片刻耽搁,当天就把它,

呈送到周恩来总理手中。


当时中国正苦于没有直接证据,

来证明美国阻挠中国侨民回国的事实,

而这封求援密信,

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

周恩来高总理兴地说:

这封信很及时,很有价值,

这是一个铁证。

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

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


在与美国人的谈判桌上,

面对“一脸无辜状”的美国人,

中方当场宣读了钱学森的信,并质问:

“请大使先生看看,既然美国政府,

早在去年4月,就发布了公告,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

还在今年6月写信给中国政府,

请求援助回国呢?

事实是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愿望,

不仅不能得到美国政府的保护,

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自由,

也受到了严重侵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人没想到中国,

竟然掌握了这样有力的证据,

只能赶紧以要调查核实的理由,

匆匆结束了会谈。


最终,因为这一封信,

美国不得不批准了,

钱学森回国的要求,

也帮助新中国赢得了,

对美外交的一次胜利,

而在这背后,她功不可没。



历尽艰辛重重障碍,回国后,

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中美差距已经太大,

一切都是从头再来,而且必须加速度。

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导人,

近30年里,钱学森肩负着巨大的压力,

经常外出,神秘失踪,

常常一走就是几个月,杳无音信。


当时,钱学森的父亲和她的母亲,

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丈夫一消失,根本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也根本无法和他有任何的联系。

无论大大小小就全部都只能靠她一个人。

当时的生活物资也极度匮乏,

靠她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

实在是太难,太难。


有一次,钱学森又“出差”了,

她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

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亲人,

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

竟然急冲冲地就找到国防部直接问:

钱学森到哪儿去了?

家要不要了?


而当时的钱学森,

正在戈壁荒漠之上紧张地进行着,

“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

1960年11月5日,消息传出:

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

在中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

聪慧的她从这条简单的消息里,

就猜到了丈夫的行踪,

这才安下了心,后来她跟丈夫讲述,

自己向国防部“索夫”的故事,

两人都哈哈大笑。



1964年10月16日,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中腾空而起,

狂舞的黄沙夹杂着热泪,

死亡之海回荡着赤子心,

茫茫无际的荒漠上,

一群科学家或欢呼雀跃或抱头痛哭。

自此,中国步入拥有核武器国家的行列,

打破了美国等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钱学森将中国导弹、原子弹发射,

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的进程!


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家,

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在盛大的颁奖仪式上,

他当面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

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

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

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

我今天获奖,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

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之后,钱学森又获得了很多奖,

他曾对她说:

“钱归你,奖(蒋)归我。”

这大概是世上最动人的情话了……


钱学森的学生,

曾任国务委员的宋健,

曾和钱家住在一个院,

他经常看到钱学森和她一起散步的情景:

钱学森低头走在前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