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养老产业这杯羹,不是你想分就能分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10-20 14:03

正文


编者按

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养老产业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怎样能够把握时机准确切入?在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的同时,作为企业怎么样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值得我们深思。

文 / 乌丹星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

我国现在每年大概有1000万人跑步进入老年人队伍。按这样的速度,中国老龄化在2050年会达到最高峰(4.87亿)。

人口老龄化对于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金是否够用,二是医疗费用,三是谁来做失能照护。老年人长期照护一定要和医疗费用分开,所以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和失能照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有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涉及到2亿人(按照一家几口来算的话),所以社会化的服务是无法规避的。


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单位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最终变成一种人人享有的平等权利,成为一种社会福祉最起码需要20年。过去养老靠单位、靠家庭,今后靠的是市场和个人。


乌丹星

养老产业链及其特性


养老产业可以分成几个子产业。从产业链的关系来讲, 上游一定是以投资、金融、和保险为拉动的 。投资是指投资方;金融指的是老年人手里的钱一定要拿出来用,否则这个市场无法发展起来;保险是指老年人要有基本的保障,包括长期照护险、社会险、和商业险。由上游拉动中游( 中游指的是实体,包括地产、服务、和医疗 ),然后 下游(用品、旅游、教育等 )对中游产生一个支撑。


我们现在大兴土木,跑马圈地建设的基本上是中游,但是由于上游和下游没有跟上,中游发展很艰难。

从中游自身的生态链构建来讲,老年 地产 是一个典型的金融生态链,是以投资拉动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老年服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态链构建;而老年医疗又是典型的专业资源生态链,但是这个专业资源生态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和养老更相关的其实是前端的健康管理和后端的康复护理,而不是中间的医疗。


市场对医养结合这件事的理解就是建医院,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失能之后的康复护理。

除了一般产业的特性,养老产业有其非常重要的特性。


  1. 综合性 ,横跨一二三四产业,它是针对某一群人的特殊横跨产业,而不是家电、汽车这样的纵向产业,因此在横向整合上难度非常大。


  2. 群体性 ,这个群体对产品、服务的价格非常敏感和挑剔。


  3. 微利性 ,养老产业的单一产品和服务的获利能力非常有限,但是并不代表这个产业不赚钱。养老产业最终做大做强靠的是规模化和品牌化。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跟养老相关的25家上市公司,他们都做的非常大,最终靠的就是规模和品牌。


  4. 缓慢性 ,老年群体本身认知缓慢、决策缓慢、启动缓慢。


  5. 公益性 ,无论营利还是非营利,它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养老本身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上中国的东方文化和孝道文化,这点毋庸置疑。


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


在研究了2008年金融风暴后,我们发现在经济下滑的时候,相比其他产业, 养老反倒是一个保值增值的产业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一定是从高速发展走向低潮,在快钱热钱之后,稳定的现金流为王,暴利时代终结,微利时代开始,浮躁的生活返璞归真。这个趋势会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理论积淀。

国外的养老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份阶段:初期政府主导,中期政府加企业,后期成熟的企业主导。现在中国正处于第二阶段,也就是说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进入产业,政府和企业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状态。

国外主要的养老模式可以分为:

模式一: 北欧福利型,即政府出钱,社会组织出力; 模式二: 美国的市场化,即政府不出钱也不出力,只是维持秩序; 模式三: 亚洲的混搭型,即福利型和市场化结合在一起

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应该分区域植入不同的模式。中国一、二线城市应该采取美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农村地区应该采取福利国家的模式,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来支撑基本养老需求;中等城市则应该采取混搭模式。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9073的目标,97%的人在家(90%)和社区(7%)养老,3%的人进入机构。我国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上要搭建这样一个三级网络。家庭照护是第一位的;当家庭不能支撑时,社区对它产生支撑,包括日间照料和养老服务站;当社区不能支撑时就由机构支撑,所以大部分进入机构的老人多数是高龄、失能、半失能、独居的。

2015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的社区居家养老。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虽然送餐、日间照料做得非常热闹,但是结果还是亏。免费的活动一结束,大家转身就走,这就是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想清楚它的商业模式,不确定居家养老服务能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或者产业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服务是非常碎片化的。

从现在整体的存活程度来看,我们认为机构的生存模式是相对清晰的,机构的服务总量、人员配置、运营是稳定的,只需要解决入住率的问题,而社区从服务总量的把控、人员的配置、到成本的控制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很多人把社区变成一个营销中心,而不是真正的营运实体。



养老产业发展的六大问题


问题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因为现在处于第二阶段,政府和企业胶着在一起,很难确定谁是这个市场的主体,过去基本上是政府保三无老人,企业不参与,但现在市场格局变了,政府只管 5% ,剩下的 95% 推给市场,市场要如何接收这么大的人群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市场要承接政府整个的养老服务需要满足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社会资本能进能出,现在社会资本能进去但是出不来,因为大多数投的非营利,非营利的投进来以后房产不能抵押贷款,盈利也不能分红,变成了一个社会福祉;二是实体经营必须能微利存活,要想清楚盈利的模式是什么;三是确保从业人员能留下来提供服务。

问题二:政府部门之间体制上的障碍


我们说的医养结合现在隶属于两个部门,一个卫计委一个民政部,他们都在谈自己的权利、标准、支付体系,没有做到融合。打个比方,对一个老人每天的照护既涉及到护士又涉及到养老护理员,这两个职位在一线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薪酬水平、社会地位、成长路径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每天的工作交叉程度达到 50% 60% 。养老是一个长期照护,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就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

问题三:营利和非营利之间的问题


非营利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模式,但是在中国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想靠政府的政策获得各种补贴,包括地补、床头补、人头补,另一方面又想自己单干,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很难选择。

问题四:公办和民营之间的关系


现在国企和央企大踏步地进入养老,他们在资金、审批、信任上要比民企有很多优越性,所以民企被挤压得空间越来越小。公办的可以等民办的做好后进行收购,这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问题五:失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每年要解决 1000 万人口的就业,包括 700 万大学生、 300 万其他的转岗,而老年人照护需要 1000 万人却没有人来做。现在一线城市有大概 60 万照护人员,其中不到 10% 拿到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证。如果人才培养不能把养老作为一种职业,中国养老是没有希望的。

问题六: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养老企业的经营状况是: 60%~70% 亏损, 10% 有微利,20%~ 30% 持平。


养老产业的未来:需要社会企业


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境况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政府、企业和资本很着急,但老百姓照样过的稳稳当当,没人讨论老年后的问题,所以市场并没有真正的启动。目前来讲,认知、储备、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没有做好准备。


在缺乏资金、团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很多人是不适合做养老的。如果要做养老要先想清楚这五个问题: 1. 该不该做?2. 做哪一块?3. 客户在哪里?4. 盈利模式是什么?5. 服务的人在哪里?


养老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可以决定的,大环境决定应该怎么做,资源配置决定谁会跟你合作,市场决定老百姓买不买单。


现在做养老项目的都说要做中国NO.1,实际却是 站位高大上,行动跟不上;硬件高大上,队伍跟不上;理念高大上,文化跟不上;资源高大上,融合跟不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