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人口、物资、信息流动的日益频繁,城市居民活动特征和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复杂多变,同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发展规划不足,引发了交通堵塞、人口流失、公共空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了城市活力消解难题。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活力定量分析成为了重点研究问题。目前已有的城市活力研究尺度上普遍关注于国家、地区、城市等大尺度,或者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等微观尺度;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通常以人的活动作为城市活力的表征,忽略了人的感受以及空间的交互作用。本文将研究视角转为城市规划中的基本街区单元,利用地理空间大数据开展街区活力的探索,拓展城市活力中观尺度的研究,基于OpenStreetMap、百度地图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微信宜出行、美团、高德建筑物轮廓等多源地理大数据,从人与空间双重角度,分别对人群活力、活力多样性、活动满意度和空间交互潜能进行量化研究;引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了改进的空间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活力评价模型,实现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综合活力的评价,最后分析了工作日、周末的街区活力空 间分布特征及活力极的异同,并比较了传统的熵值TOPSIS综合活力评价结果,以此探究空间关系对城市街区活力的影响,以求帮助城市规划者系统的认识当前城市活力现状,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研究表明:(1)南京市中心城区街区的综合活力在工作日、周末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相似,但工作日街区的综合活力整体高于周末;从街区功能上看,综合活力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商业中心、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处,且与交通站点(地铁站)分布紧密相关;(2)对比工作日与周末的活力极分析发现,南京市中心城区以湖南路商业街-新街口-夫子庙风景区为核心形成最大的且最稳定的活力极,其余较小活力极中仅龙江地铁站处已基本成型,集庆门大街、奥体中心、百家湖商圈、万达商圈等处活力均不稳定,仍处于活力集聚成长中,未来可能形成更高的活力极。(3)研究区中心高活力街区受到的空间作用较小,低活力街区受到的空间作用也较小,最大活力变化区域总体呈环状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街区功能发现,其他用地与工业用地街区单元综合活力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较小,公共服务用地街区单元综合活力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最大。
许捍卫,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