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被看见”的体验吗?
《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台词:
“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
。
所
以
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
‘
我清楚地看见你
’
。”
在看《阿凡达》的时候,发现男女主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I see you。
作为纳威人的语言,I see you表达的不仅是用眼睛看见你,而是用心灵感应你。
爱,是相互深深地“被看见”。这也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话。
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体验不到,被深深看见的感觉。
到底真正被看见的体验是怎样的?
电影《好东西》中,从小生活在家暴阴影中的小叶,从没有感受过“爱与肯定”。
无比缺爱的她长大后成为了恋爱脑,深陷海王男的魅力无可自拔,不遗余力地讨好,导致海王更不把她当回事儿。
但幸运的是,她遇见了“拎得清”的姐们铁梅和她的贴心女儿茉莉。
她们看穿了小叶的创伤,在小叶再次因被海王扎心而酗酒痛哭时,对她说:
“现在有人在乎你了,你就不能干这些事儿了,尤其是伤害自己的。”
那瞬间,一股暖流流经小叶的全身,仿佛从底层托起她,层层包围她破碎的身心,安抚着她。
如果你所有的伤痛和委屈,能够在某一刻被抚平。这便是被看见的第一层体验。
最后,小叶学会了收回对海王的恋爱脑,勇敢地转身离开。
这就是“被看见”带给人的力量,体验过的人不再是“我不够好”的匮乏感,而是“我本来就很好”的圆满感。
久而久之,我也开始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自己很矫情。
小组分享环节,我和她分享了自己的婚姻困扰,说着自己就哭得稀里哗啦。
我不断地和她说对不起,可是她一边轻轻拍着我的肩膀,一边对我说:
我当时特别纳闷,她说她其实很羡慕我,想哭就能哭的出来。
哭代表你的情绪感染力很强,你的心灵还没有对生活麻木,这是生命最本真的爱。
她说自己在婚姻里习惯压抑情绪,有时候想哭反而哭不出来。
而这份被看见,是让我们有机会完成了”自我厌恶“能量的转化,内心变得无比舒畅和自由。
那个瞬间,她对我的看见,像打开了我内在一个大大的空间,感觉自己像被一个很大的容器承载着。
在这里,我有缺点也是可以的;我有负向情绪也是可以的。
以至于后来,“哭是美好的”“我是可以允许自己哭的”这个美好的信念从此印进了我心里。
我也时常会对别人说:
想哭就哭吧,宝贝,没关系的。
热映电影《小小的我》中的刘春和在出生8个月后,不幸得了脑瘫。
20年来,他一直渴望像普通人一样做兼职、上大学、工作、谈恋爱。
但这谈何容易:
四肢扭曲行走不便,说话不畅,连吞咽都难。
外面的人躲着他也就算了,就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把他当正常人看待。
母亲不仅反对春和去外地上大学,还嘲讽他“这样儿”根本不可能被师范大学录取,更不可能当老师。
春和倔强地说,如果录取通知书下来,他一定会去上大学的。
这可是在春和心上狠狠扎了一刀:
自己的价值不被自己最爱的人看见和认可。
这个最亲的人,甚至切断了自己的未来,切断了自己活得像正常人的唯一希望。
睡在他上铺的外婆悄悄和他说:
“放心,外婆还有点积蓄,可以给你读大学。”
最后,当春和拆开快递,看到“录取通知书”几个大字时,他激动得发抖,呆在原地好久,才反应过来,颤抖的声音叫着:
外婆着急走出来,看见他泪流满面:
“怎么了?春和?发生什么了?”
外婆总是能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看见他所有的脆弱和美好,这是多美的生命礼物。
于是,春和从“我可以吗”的自我怀疑,走向了“我是有能力的”自我确认。
“被看见”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充满力量的,他有勇气走向生活的风风雨雨。
在外婆无差别的眼神和平等的对话中,他切实感受到了作为“普通人”的尊严。
“我是个脑瘫病人,来自神经学科,最古老的未解之谜。”
最后,他在进大学第一天请外婆吃了顿饭,然后请外婆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去看她期待已久的风景。
春和的外婆,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又或是外公外婆一样,对我们的爱和看见,让我们坚定地相信:
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也都是完整的,而关于幸福的意义里应该有我们每个人。
吃饭间隙,娃吃东西掉得满桌都是,我说了她几句,母亲就不乐意了,指责我对孩子太凶。
晚上回到家,娃拿着故事书来找我,让我给她讲睡前故事,我可能没忍住,冲她吼了句,你烦不烦,妈妈累了。
当我语无伦次地坐在咨询室里倾诉着,我以为咨询师会受不了,几度哽咽。
她又鼓励我试着探索,发火的时刻,内在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清楚记得当时闪过一个念头,凭什么孩子可以享受那么多的爱?
当听到嫉妒两字,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但好像又确实被说中了。
情绪“闪回”到小时候,爸妈经常吵架,和我有说有笑的时刻基本没有。
原来,孩子要我讲故事我心里不爽,我是在嫉妒我的孩子。
“邀请你去欢迎小时候的受伤的自己,轻轻对她说,亲爱的,我看见你了,我感受到你了,我接纳你,我爱你。”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拥抱小小自己,把你成年人的爱带给她。”
身体里充满了暖流,仿佛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感动得泪流不止。
当我可以和内在的小孩相遇,我发现原本的负面情绪自行消散,慢慢地放松了下来,内心有了久违的安宁。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黑塞在《悉达多》一书中,写了这样的故事。
他常常感到不快乐和空虚,他决定找到自己的阿特曼(自我)。
于是他离开舒适的生活,和好友乔文达一起踏上苦修之旅。
可苦修带给他的只是短暂的逃避和休憩,并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
后又听闻圣人讲法,但他发现圣人虽有哲理,却无法简单复制到自己的生命里。
“你花费了大半青春向外求,无法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一种从大梦中彻底苏醒的感觉贯穿他的周身直至脚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