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研究  ·  人生建议:下班后,就别再吃上班的苦了...... ·  21 小时前  
人力资源研究  ·  人生建议:下班后,就别再吃上班的苦了...... ·  21 小时前  
壹心理  ·  所有养生,在情绪面前不堪一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一个人被爱着的5个层次,很多人一辈子没体验过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09 10:56

正文

你有过“被看见”的体验吗?

《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台词:

“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

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 我清楚地看见你 。”

在看《阿凡达》的时候,发现男女主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I see you。

作为纳威人的语言,I see you表达的不仅是用眼睛看见你,而是用心灵感应你。

爱,是相互深深地“被看见”。这也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话。

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体验不到,被深深看见的感觉。

到底真正被看见的体验是怎样的?


电影《好东西》中,从小生活在家暴阴影中的小叶,从没有感受过“爱与肯定”。

无比缺爱的她长大后成为了恋爱脑,深陷海王男的魅力无可自拔,不遗余力地讨好,导致海王更不把她当回事儿。

但幸运的是,她遇见了“拎得清”的姐们铁梅和她的贴心女儿茉莉。

她们看穿了小叶的创伤,在小叶再次因被海王扎心而酗酒痛哭时,对她说:

“现在有人在乎你了,你就不能干这些事儿了,尤其是伤害自己的。”

小叶绝望中问道,我真的可以走出来吗?

铁梅则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答案:有我们陪着你!

并给了小叶一个大大的拥抱。

a couple of people that are hugging each other
那瞬间,一股暖流流经小叶的全身,仿佛从底层托起她,层层包围她破碎的身心,安抚着她。

所有的悲伤和匮乏在那一刻都消融了。

如果你所有的伤痛和委屈,能够在某一刻被抚平。这便是被看见的第一层体验。

正如网友描述的:

“这种感觉像是回到了母亲子宫的安全与温暖。”

这是一种“在场”的安心与踏实。

最后,小叶学会了收回对海王的恋爱脑,勇敢地转身离开。

一种“我值得被爱”的信念由此生发。

这就是“被看见”带给人的力量,体验过的人不再是“我不够好”的匮乏感,而是“我本来就很好”的圆满感。

woman holding book while looking at body of water during golden hour

我是个情绪很敏感的人,但母亲从不允许我哭。

久而久之,我也开始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自己很矫情。

直到后来上团体课,遇到一个大自己好几岁的姐姐。

小组分享环节,我和她分享了自己的婚姻困扰,说着自己就哭得稀里哗啦。

我不断地和她说对不起,可是她一边轻轻拍着我的肩膀,一边对我说:

谢谢你。

我当时特别纳闷,她说她其实很羡慕我,想哭就能哭的出来。

因为她好久没哭过了。

woman crying in front of mirror
哭代表你的情绪感染力很强,你的心灵还没有对生活麻木,这是生命最本真的爱。

她说自己在婚姻里习惯压抑情绪,有时候想哭反而哭不出来。
“眼泪是爱的流动。”

她的这段话,突然让我意识到:

原来,哭不是我的缺点。

原来,我还能流眼泪,是件多么珍贵的事情;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

我眼中的缺点,原来是别人看见的美好。

而这份被看见,是让我们有机会完成了”自我厌恶“能量的转化,内心变得无比舒畅和自由。

那个瞬间,她对我的看见,像打开了我内在一个大大的空间,感觉自己像被一个很大的容器承载着。

two women facing backwards
在这里,我有缺点也是可以的;我有负向情绪也是可以的。

关于我的所有,都是被允许的。

我的缺点和优点不再对立,而是融合为一体。

我体验到,是深深的接纳。

以至于后来,“哭是美好的”“我是可以允许自己哭的”这个美好的信念从此印进了我心里。

我也时常会对别人说: 想哭就哭吧,宝贝,没关系的。


热映电影《小小的我》中的刘春和在出生8个月后,不幸得了脑瘫。

20年来,他一直渴望像普通人一样做兼职、上大学、工作、谈恋爱。

但这谈何容易: 四肢扭曲行走不便,说话不畅,连吞咽都难。

外面的人躲着他也就算了,就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把他当正常人看待。

母亲不仅反对春和去外地上大学,还嘲讽他“这样儿”根本不可能被师范大学录取,更不可能当老师。

春和倔强地说,如果录取通知书下来,他一定会去上大学的。

但母亲却威胁他说,不给他交学费。

grayscale photography of man standing beside door
这可是在春和心上狠狠扎了一刀: 自己的价值不被自己最爱的人看见和认可。

这个最亲的人,甚至切断了自己的未来,切断了自己活得像正常人的唯一希望。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能懂他的外婆。

睡在他上铺的外婆悄悄和他说: “放心,外婆还有点积蓄,可以给你读大学。”

最后,当春和拆开快递,看到“录取通知书”几个大字时,他激动得发抖,呆在原地好久,才反应过来,颤抖的声音叫着:

“外婆……外婆……”

外婆着急走出来,看见他泪流满面: “怎么了?春和?发生什么了?”

“我被师范大学录取了!”

那一刻,两婆孙喜极而泣,相拥庆贺。

外婆总是能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看见他所有的脆弱和美好,这是多美的生命礼物。

于是,春和从“我可以吗”的自我怀疑,走向了“我是有能力的”自我确认。

man looking at brown stone mountain
“被看见”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充满力量的,他有勇气走向生活的风风雨雨。

在外婆无差别的眼神和平等的对话中,他切实感受到了作为“普通人”的尊严。

他也不再遮遮掩掩,甚至幽默地自嘲:

“我是个脑瘫病人,来自神经学科,最古老的未解之谜。”

最后,他在进大学第一天请外婆吃了顿饭,然后请外婆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去看她期待已久的风景。

因为,他已经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他看向天空,眼里满是平静的力量。

春和的外婆,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又或是外公外婆一样,对我们的爱和看见,让我们坚定地相信:

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也都是完整的,而关于幸福的意义里应该有我们每个人。


每当我爸妈帮我带孩子,我的脾气都会变得很差。

上周我们一起出去吃饭,她们全程陪外孙有说有笑。

吃饭间隙,娃吃东西掉得满桌都是,我说了她几句,母亲就不乐意了,指责我对孩子太凶。

晚上回到家,娃拿着故事书来找我,让我给她讲睡前故事,我可能没忍住,冲她吼了句,你烦不烦,妈妈累了。

我怎么会冲我的孩子发那么大火?

当我语无伦次地坐在咨询室里倾诉着,我以为咨询师会受不了,几度哽咽。

没想到她很温柔地回应:

没关系,任何情绪都是有功能的。

你能够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已经很勇敢了。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允许了。

woman wearing gray jacket
她又鼓励我试着探索,发火的时刻,内在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清楚记得当时闪过一个念头,凭什么孩子可以享受那么多的爱?

“听起来你对孩子有一些嫉妒,是这样么?”

当听到嫉妒两字,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但好像又确实被说中了。

咨询师把隐秘的那部分情绪一下子都“揪”了出来。

情绪“闪回”到小时候,爸妈经常吵架,和我有说有笑的时刻基本没有。

原来,孩子要我讲故事我心里不爽,我是在嫉妒我的孩子。

“你能把这种具体的嫉妒感觉再说说嘛?”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嫉妒孩子拥有那么多爱,我却从来没享受过。

girl wearing pink camisole on brown plant during daytime
“邀请你去欢迎小时候的受伤的自己,轻轻对她说,亲爱的,我看见你了,我感受到你了,我接纳你,我爱你。”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拥抱小小自己,把你成年人的爱带给她。”

那一瞬间,我经验到了巨大的爱的力量。

似乎从心底最深处,把受伤的破碎的自己整合了起来。

身体里充满了暖流,仿佛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感动得泪流不止。

当我可以和内在的小孩相遇,我发现原本的负面情绪自行消散,慢慢地放松了下来,内心有了久违的安宁。

当我看见自己,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和接纳。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黑塞在《悉达多》一书中,写了这样的故事。

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生活优渥。

但他不愿接受被安排好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他常常感到不快乐和空虚,他决定找到自己的阿特曼(自我)。

于是他离开舒适的生活,和好友乔文达一起踏上苦修之旅。
在做苦行僧期间,他学习禅定和断食。

可苦修带给他的只是短暂的逃避和休憩,并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
silhouette of person sitting on bench near body of water during daytime
后又听闻圣人讲法,但他发现圣人虽有哲理,却无法简单复制到自己的生命里。

他向自己发问:

“你花费了大半青春向外求,无法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不断追问后他发现,答案竟然是“我”。

原来他对自己一无所知。

远离人世的修行,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逃避看见自我。

“一种从大梦中彻底苏醒的感觉贯穿他的周身直至脚趾。”

他深吸了一口气,内在释然了。
他决定不再向外苦修,而是回到世俗中亲自体验生活。

他经商挣钱,谈情说爱,纸醉金迷。

可尘世的享乐权利未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反而是厌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