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健康领域这样一个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内,红杉中国能够成功“破局”,依靠的是什么?新产业生物董事长饶微的评价是“专业,以及敬业”。这家2020年在A股上市的IVD龙头公司对于红杉中国的风格感触颇深。2011年,红杉中国A轮投资新产业生物,并在此后多轮跟进,成为其最早且第一大机构股东。而彼时,新产业生物日后所重点布局的发光免疫检测技术其重要性还完全没有被行业所认识到,发展一度备受压力。“在新产业IPO最艰难的时刻,红杉尽管面临退出的压力,但却从来没有将压力转嫁到企业。”
这种风格也体现在红杉中国对于项目的选择上。2007年11月,红杉中国A轮投资了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国内最早的临床研究合同研究组织(CRO)公司之一,作为红杉中国早期投资的代表,这一项目虽然最终没能发展成为像如今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一样的头部CRO公司,但能够在十几年前就瞄准CRO这一今天的热门领域,仍然可以看出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赛道投资的敏锐眼光。
之所以有如此眼光,完善的行业研究体系毫无疑问是红杉制胜的一个关键法宝。通过行研来完成mapping的动作,然后再按图索骥的去寻找优质项目,已经成为红杉中国一个公开的“秘籍”。相较于被动等项目上门,红杉中国显然更愿意凭借团队的专业性来主动出击,而事实也证明这一动作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成效显著,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当企业在面临多个TS时,即便红杉中国给出的估值低一些,企业可能也愿意接受。原因很简单,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家往往是“孤单”的,寻找一个能够听得懂自己语言的志同道合者,很大程度上比估值更为重要。
而如今,不管是与太保集团在健康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还是与因美纳共同推出基因组学领域内的创新企业孵化器,都在显示着一点,即红杉中国正在躬身入场,开始“组局”。
相较于其他投资机构,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投资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即早期介入以及长期陪伴。2020年IPO的10个红杉医疗被投企业中,Beam、新产业生物、燃石医学、稳健医疗、奕瑞科技、药明巨诺等多家公司,红杉中国均是在A轮或B轮及早期介入,而不少项目更是陪伴企业走完了全程,例如燃石医学。2015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在A+轮投资燃石医学,并在此后每一轮都不断加持,一直到其IPO。
而如今与因美纳共同推出孵化器,显然红杉中国是要将其早期投资“再早一些”,从最开始的时候来对企业进行孵化。
这一点,从红杉中国与因美纳双方对外披露的具体细节中也可以看到,即被选定孵化的生命科学初创企业,将在每年两轮、每轮为期六个月的孵化期内,获得红杉中国的综合投资及赋能型创业辅导、因美纳在基因组学领域的专业支持,以及进驻位于上海的一座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甚至包括使用因美纳全球领先的测序平台以及测序试剂。
事实上,和多年前不同,如今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孵化生态已经日趋完善。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投资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内的创新药企,还广泛停留在“科学家辛苦找钱”的模式。原因很简单:专业门槛极高的医疗健康领域,其诸多关键要素往往不能轻易的被投资人所理解。
动辄十余年的长回报周期也使得一批非专业的投资人望而却步,或是囿于基金的存续期限与退出机制而忍痛放弃。
而如今,随着一批创新企业的成功,资本环境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不再持怀疑态度,反而是在项目蓬勃爆发之际如何选择到正确的项目成为了考验投资人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机构将视线前移,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经验以及开阔的视角,率先发现有机会在长跑中胜出的公司,主动孵化并陪伴成长,已经成为一种被验证的模式。
对于红杉中国来说,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其以显著的投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够帮助企业家、创业者做什么,如今“风投+孵化”的模式在当前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生态中,已然开始崭露头角,作为头部基金的红杉中国,又跑在了前面。
由于公众平台推送规则的改变,如果您希望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并在推送的第一时间出现您的订阅表内,欢迎您在“诺亚精选”公众号首页设为星标
小福利:每篇文章发布24小时内,评论点赞数第一名的读者将会获得由诺亚精选寄出的精美礼品一份。请在后台联系小编索取,欢迎积极留言哦。
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