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
》
今天,成年人比孩子更需要毛绒玩伴了。
社交媒体上,一条「大人也要玩玩具」的话题引发上万条共鸣。配图里一只毛绒茄子静坐电脑旁,似乎也因陪主人熬夜学习累出浓重的
黑眼圈。
豆瓣小组「毛绒玩具也有生命」聚集了近 5 万名毛绒玩具爱好者,她们写下简介:「加入小组,一起探讨如何科学合理饲养毛绒宝贝,关注毛绒宝贝心理健康。」
曾经被视作是「儿童专属」的毛绒玩具,正在成为当代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绪伙伴。英国毛绒玩具品牌 Jellycat 近三年销售额持续增长,而其消费者中 18-35 岁群体占比超过四成。小红书上,「Jellycat」话题浏览量突破 19
亿,讨论超过 600 万。
当从「他人」获取抚慰的难度增加后,这些被赋予人格特质的柔软产品,正在重新书写现代人的情感联结方式。
情感依附不只是儿童专利,成人也常常在生活中感到脆弱、不安或焦虑。在这些时候,某些物件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和安全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破烂的泰迪熊」,在多米尼恩研究所的近 3000 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文物中,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件。
这只泰迪熊是一位名叫艾琳·罗杰斯(Aileen Rogers)的女孩珍藏的宝贝,她在十岁时将这只小熊装进爱心包裹送给了她的父亲劳伦斯。劳伦斯在一战战场上仍然保留着这只泰迪熊,并在信件中写道,
「我会尽量保留它。它很脏,它的后腿有点松,但它仍然和我在一起」。
作为女儿的礼物,罗杰斯熊成为了劳伦斯的依恋对象,是直至他离世都一直陪伴身边的安慰之源。
罗杰斯泰迪熊,CWM 20040015-001,加拿大战争博物馆,制作于 1910-1915 年。
依恋对象是一类引起积极社会情感的特殊对象。它们会激起特定的情绪,使我们联想到幼年时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成年后,这种情绪仍会让我们感到被支持和关心。
我们的依恋系统是由根植在基因里的行为和荷尔蒙反应驱动的,这是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天性。它会引导我们寻找能给我们带来舒适和安全感的依恋人物。但当依恋人物不存在或无法接近时,人们会转向物品,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
「过渡性客体」的成人化延伸
。
「过渡性客体」由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上世纪 50 年代,他发现毛毯、玩偶等「不是母亲却可替代母亲」的物件可以构成心理上的「潜能空间」,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游戏与现实》中,温尼科特提到,毛毯的一角、某个特殊的词或调子,都对婴儿入睡十分重要,同时婴儿会使用这些方式对抗焦虑,特别是带有抑郁性质的焦虑。
如今,写字楼中捏着开朗茄子加班的打工人、图书馆中抱着巴塞罗熊背书的大学生,都延续了这种原始的心理机制。
毛绒玩具帮忙对抗的不是与母亲分离的焦虑,而是成人世界密不透风的生存压力。
据统计, 2023 年我国独居人口已超 3 亿,正从各种层面上进入「超单身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德鲁因提出,人类正生活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亲密饥荒」之中。
而应对「亲密饥荒」,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拥抱」。
拥抱是一种很好的感觉:仅仅 6 秒的拥抱便能够产生一连串的催产素与多巴胺活动,用大量「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清洁」我们的神经系统。
二十世纪 50 年代末,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对普通猕猴幼崽进行了一项突破性的社交孤立实验。他将幼猴与母亲分离,并给它们另外两个选择:它们可以选择抱着一只用布做的猴子模型,或者一只用铁丝网编织的猴子模型;选择前者可以获得触感上的安慰,而选择后者则可以获得食物。
▷「恒河猴实验」图像记录
这就是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实验结果是比起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幼猴更倾向于选择柔软的「绒布妈妈」。这一结果使哈洛得出发展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结论之一:
触感的安慰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与柔软的物品发生接触能够促进催产素(Oxytocin)的分泌。它是四种快乐激素之一,被称为「爱的多巴胺」、「信任激素」,在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缓解应激反应,降低焦虑水平,促进放松和稳定情绪。
时代压力使我们对拥抱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数字化生活却正在剥夺我们的感官权利。据统计,普通人平均每天触屏操作超 2600 次,真实的肢体接触却不
足 3 次。当人们的手指在虚拟世界高速滑动时,现实中的身体却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触觉荒漠。这解释了为什么 Jellycat 柔软系列能引发抢购热潮。
▷《玩具总动员 3
》
于是,「回家后抱着毛绒玩具休息」成了大多数独居人群每日的充电时刻。
它们既不会拒绝你,也不会向你索要责任,它们充当着最无害、最低成本的肌肤接触替代品。
当代情绪玩偶跟以前长得完全不同。
它们不再那么像「婴儿」,呈现出鲜明的「去幼态化」特征,而是像个普通人——甚至是不太好看的普通人,露出介于可爱与丧气之间的微笑。
还有一类特别受欢迎的玩偶,通常郁闷炸毛,丑得一骑绝尘。比起被当作需要照看的孩子,这些玩偶更像是都市人的精神映射:他们在笨拙又疲惫地保持体面,偶尔不免崩溃发疯。
社交媒体上的玩偶相关帖子中,大部分也表现出对毛绒玩具的人格化。
生活不易的成人们在毛绒玩具上看到自己。
有人为巴塞罗熊制作简历,任命他为「卧室夜间治安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有人为 Smudge 猴子开设「打工吗喽」账号。国产玩偶品牌问童子的打工妖怪系列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产品 slogan 是「卑职这就去办」,引发了打工人强烈
的情感投射。
▷《西游记》与「问童子」妖怪系列
当消费品与心理疗愈的边界逐渐模糊,毛绒玩具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叙事层面的帮助。当人们用毛绒玩具拍摄种种自嘲梗图,实际上正不自觉进行着一种外化叙事。
外化(Externalization)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技术,指将自身压力转移到第三方视角进行观察。当主人以玩偶的口吻表达自己生活工作中的郁闷,便既获得了同病相怜的伙伴,也得以从第三视角给予关怀。这构筑了一种更具弹性的心理表达。
除了自我投射,毛绒玩具能在动荡世界里充当稳定的陪伴者。《中国统计年
鉴
》显示,2024 年我国结婚登记率同比下跌 20.49%,创下 45 年来历史新低。年轻人想要从「情绪稳定」的伴侣获取抚慰,却也难以自顾,更加谨慎地选择亲密关系。而玩偶所携带的性格符号,同它们「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神色一样,嵌入人们的生活。
▷《天鹅绒兔子》
当现实人际关系充满变量,可预测的、忠诚的陪伴成为稀缺品,人类会本能地将情感投射到那些更为永恒的存在上。
无论主人的情绪低落或高亢,毛绒玩偶永远报以淡淡的微笑,这种恒定的情绪支持恰好对抗了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动荡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