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方空间
呈现中国建筑现场,提供最佳建筑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北上深杭十一城招聘:恺慕建筑、介景建筑、都市 ... ·  4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UNStudio在巴西开启住宅新浪潮:EZ ... ·  5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从独立式住宅到半独立式住宅 ·  1 周前  
始室  ·  首发 . Ryan Leidner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方空间

奥默默新作:画室之家

有方空间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24-10-10 09:45

正文

△ 摄影:苏圣亮


设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节目合作方  上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项目地点  山西太原

建设时间  2024年6月—9月

建筑面积  245.5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一座平凡而又温暖的家 


01

引子:乡村居所的四个问题


人们常常将乡村视为“诗和远方”,它承载着城市生活中难以寻觅的宁静与归属感。然而,理想乡村与实际乡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落差。在现实建筑实践中,乡村民居逐渐被同质化的建筑所取代,与城市中大规模复制的公寓楼无异。然而,这样的“平常乡村”却是众多劳动人民的栖息之地。它既不是诗意栖居的乌托邦,也不如那些包装成旅游景区的理想乡村迷人,但却真实而富有普通人的生活气息。面对这样的乡村,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去应对?本次案例旨在探讨四个核心问题:


  • 普遍类型的问题:如何在平常乡村的空间格局中找到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 共生共存的问题:在极限宅基地和贴线率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与村落邻里间的和谐共生?
  • 日常居住的问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设计出符合户主需求的住所空间格局?
  • 在地建造的问题:如何平衡传统在地建造与当代标准材料的运用?


△ 乡村居所的四个问题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02

普遍性:平常人与平常乡村


 王老师:绘画,孩子,记忆之物 


太原梁家庄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平常乡村”。这个距离太原100多公里的小村庄,村落结构整齐划一,低层高密的布局让它看起来更像是城市规划的产物,而非自然生长的村落。这种乡村,已经被我们对“诗意栖居”的理想排除在外,却又是当代中国许多乡村的真实面貌。这里没有田园诗般的风景,也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只有一个个普通的房屋和普通的生活,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常乡村”。


我们的主人公王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村民,一个在这片“平常乡村”中长大的女性美术老师。她既不是天才的画家,也不是怀才不遇的艺术中年,只是一个平凡的教育者,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岁月。在王老师的记忆里有晒谷子的屋顶、小鸟、家里的篮球架、老的葡萄藤,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时间:一起做饭,一起在吃饭,一起在院子里画画, 一起生活,这些场景构成了整个空间设计的原点。


△ 王老师的记忆拼贴:孩子,绘画,晒谷子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王老师与孩子们共同绘画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回应平常乡村 


梁家庄,这个“平常乡村”,代表着一种真实的乡村景象。它是成千上万普通村庄的缩影,而王老师的故事,也象征着无数个平凡人正在走的路。他们的生活或许没有诗意的浪漫,却有一种深刻的扎根感。这种平凡中的坚韧与美,正是我们在面对“平常乡村”时应当思考和尊重的。


村落结构整齐划一,建筑紧凑密集,村庄看似缺乏自然生长的自由,却在这种大一统的空间秩序下蕴藏着细腻的美学。正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村落的独特性和美感显现出来。每一扇门、每一片砖墙,都传递着户主的生活态度与审美追求。这里没有宏伟的建筑,只有通过日常的细节流露出朴素的美感。从这些细节中,我们隐约窥见了山西民居的魂魄,像一条潜藏在村落深处的文化脉络。它在低调中展现着自己的坚韧与独特,就如同村里的居民,默默扎根于土地,过着普通但有力量的生活。


△ 梁家庄鸟瞰  摄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 梁家庄的低层高密的村落肌理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滑动查看>> 村子里类型化住宅的个性细节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在如此土地限制的条件下,梁家庄的民居格局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形成最优解。空间结构以标准的建筑围合院落为基础,利用围墙实现了极高的贴线率。根据院落的进深大小,民居被划分为不同的多进院落,有效地满足了居住功能与空间利用的需求,同时通过院落空间避开了与邻居直接的视线干扰。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反映了当地人文与环境的深刻关系。


△ 村落民居格局调研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村落里的典型户型格局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 摄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从村落角度出发,建筑基本已经锁定了几个核心原则:王老师的生活(社交、孩子、绘画),经济最大化(极限贴线),内院空隙(隐私内向),围墙隔绝(用围墙与外界隔离)等。


△ 摄影:苏圣亮


03

共生性:与村落共生共长


在如此土地限制条件下,多年的演化过程已经形成了梁家庄民居格局的最优解,包括前后院落的视线规避和卫生距离、山墙面保持全封闭以维护隐私、沿路用围墙最大化地占满整个用地红线、最大化挤压村落公共空间等。这所有的一切形成了当前格局的唯一解。但是我们希望在设计中除考虑户主的舒适性外,尽量回应村落的呼唤。就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院门,一个平常的村庄不代表其中的精神生活的平常。我们通过克制的手法,局部退让了街道,打破惯例,既为村庄也为主人,学生和小动物都可以利用这个空间休息停留。


△ 建筑与邻里的极限关系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老房子和值得保留的檐口、花窗和砖墙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新老建筑空间的综合评价生成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回应场地关系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整体模型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尽管存在极高的贴线要求,我们仍在有限的空间中积极回应街道公共空间的共生需求。这体现在多个细节上,包括退让的小口袋、猫窝、鸟窝、面向街道的窗口,以及院内的苹果树。此外,我们设计了避开视线的窗口与檐口,旨在创造一个既开放又私密的环境。


△ 与村落共生的几个要素:退、座、院、猫、鸟、树、画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模型:回应街道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不同窗口处理对于隐私的保护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04

日常性:温暖居所


 回应日常的空间居所 


在建筑空间平面设计中,门厅正对着院落打开,一层的客厅与餐厅通过一扇可开合的屏风分隔,形成了一个既可分离又可合并的灵活空间。一层的平面设计通过自然的地面高差,将公共区域与半公共的餐厅巧妙划分。


△ 剖面与模型:地面高差形成的流动空间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这样的设计,基于王老师的需求——大量的朋友和孩子经常在她家聚会,结合地面高差,且源于场地自身的起伏变化,不仅顺应了自然地势,也在流动的空间中界定了不同的功能区。高差的设计不仅强化了空间的层次感,还为各分区提供了视觉与功能上的独立性,使空间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可分可合的格栅可以灵活分开餐厅与客厅。


△ 社交需求:王老师与孩子朋友聚会、吃饭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轴测示意:一层门厅、餐厅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轴测示意:流动的门厅入口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王老师喜欢植物,我们在院落空间保留原有的老葡萄根,同时在前院预留了种花的空间。通过围合布局形成两个功能不同的院落。入户庭院作为半公共空间,围绕苹果树花坛布置座椅,配以外露水池和花架,不仅有效隔绝了南向的视线干扰,还为学生提供了等候与玩耍的场地。与之相对的内院则由保留的老建筑和现存的餐厅围合而成,营造出内向型的户外空间,用大玻璃与餐厅厨房直接联通,让王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做饭的时候可以看到内院的葡萄藤。这个内院为家庭提供了一个安静私密的活动场所,强化了空间的私密性与居住的舒适感。


△ 轴测示意:前院与后院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 前院成为多功能的聚会场所
△ 后院与餐厅的联系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王老师最注重的空间之一是画室,对于这个空间她需要良好的采光、相对安静的室内和灵活可变的平面布局。画室置于原有老房子的框架内,在保留历史墙体的同时,我们对屋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通过抬升屋顶并引入北向天光,为绘画活动提供了充足且均匀的自然采光。结构上,基于夯砖墙体的基础,我们采用钢结构支撑屋顶,确保了空间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整体空间设计采用墙地一体化处理,强化了简洁且功能导向的空间氛围。座椅配置灵活,可根据需求进行重新布置,并通过滑轮升降系统实现展厅与画室模式的快速切换,提升了空间的多功能性与适应性。


△ 轴测示意:画室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 摄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王老师的主卧设有独立卫生间,结合窗口形成的多种功能,确保了居住时空间的隐私与便利。同时王老师告诉我们她希望可以透过主卧可以看到庭院的树,同时她喜欢在家自己写字看书,因此我们结合窗口设计了躺椅(视线通往苹果树)和书桌。


△ 轴测示意:主卧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主卧家具与窗口的内外统一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客卧和宿舍的家具结合不同卧室的功能,形成了多样的空间使用,比如多人居住的宿舍以榻榻米为主。一楼客房作为儿子的卧室,提供了书桌和衣柜结合的组合家具。


△ 轴测示意:榻榻米的宿舍与客卧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一楼客卧家具与窗口的内外统一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滑动查看>> 为避开邻居视线,二楼女生宿舍与窗口的内外统一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同时二层局部通过与露天平台的连接,形成了独特的空间体验,住户可通过此空间进行露天活动,如乘凉、观星等,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提升了居住体验的丰富性与延展性。


△ 轴测示意图:上房揭瓦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 摄影: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内外一体:家具即立面。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此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家具不仅是功能性元素,更是建筑立面的延伸与表达。每个房间均定制了独特的家具,巧妙地与窗户相结合,形成了一组组装置。这种组合式设计不仅节省了空间,也创造了多样化的空间体验。这些装置包括学习书桌、衣柜及榻榻米等多功能元素,极大提升了空间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以主卧为例,其窗口装置不仅作为书桌,还兼具书架、置物架及躺椅的功能,躺椅的角度恰好面向内院的苹果树,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观察角落。这种设计有效地将室内外环境融合,使住户在使用家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变化,增强了生活的舒适感与美学体验。


△ 轴测示意:看与被看的关系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剖透视与模型:内外一体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05

建造性:传统与标件的平衡


在本项目进行期间,村里有另外两处自建房正在施工,都是框架体系而非砖混。村里近几年的自建房在保持常规院落布局的基础上,大多都采用了框架结构和更加现代的立面设计,施工队也不再局限于本地。负责我们这个项目的施工队,也并不是本地工程队,而是来自北京,属于将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带进乡村。梁家庄村比较偏僻,很多工件、物资都不好采购,而且当地的施工队技术水平较低,连项目经理招临时工人都会有意找外地人。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项目的施工队也被迫“学习”了一些土办法,比如砌筑二楼的一个圆窗时,找来了尺寸相同的轮胎来充当模具,用两摞砖块当底座固定;比如自己用木板木条刀片拼了一个简易锯床,用来切割支模版用的大木板;又比如弹墨线的墨买不到近的,在支模版快速定位的过程中就会用水来代替,靠水痕也能达到同样效果。除了弯折钢筋、搅拌水泥、切割钢件等必须使用机器的工作外,像木梯子这样的其他一部分辅助工具,都是现场拼装的。


△ 建造过程记录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滑动查看>> 当代建造工艺与山西传统民居工艺的对比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墙体、过梁和挑檐 


老画室北墙采用保留修缮设计,墙体由石质基底、红砖墙裙、青砖墙体、新建高侧窗组成。外侧修复主要是打磨立砖和防水处理,内侧因挂画需求,采用轻钢龙骨、大芯板、石膏板三层结构。部分土坯被重复利用,空隙用泥封填充。


原有四角木柱因损耗无法承重,墙体也受侵蚀严重。为承载屋顶的太阳能系统,重新打基础,改为工字钢柱和圈梁结构,使墙体不再是承重体,减少损耗。圈梁浇筑手工完成,确保梁柱结构一体。


屋顶浇筑前,工人通过支模加固挑檐,过程复杂。屋顶与檐下工人配合,先固定竖向木板,再架设斜撑,微调木条。整个挑檐需要多处斜撑保持稳定,根据檐下空间的不同,斜撑木条需现场制作调整。

滑动查看>> 墙面、过梁、挑檐施工工艺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在地材料与工业标件 


土坯是当地的特色建造材料,也是项目北面正房(画室)的原墙体材料。村里绝大多数老建筑都是土坯房,稍微新一些的自建房也很多是土坯墙体配上青砖和红砖表面。此处的单块土坯尺寸在300×200×70毫米左右,由黄土或粘土混合秸秆,在木板模具内压实,最后晾干制成。它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硬度,而且还有不错的保温隔热性能——开始考察时正处于炎热干旱的六七月份,据村民说太原已经半年没有雨水了,然而土坯民房内却比较凉爽,村里也只有极少人家安装了空调。除了条件落后外,土坯的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显然是原因之一。


除了土坯之外,村中建筑常用青砖红砖两种砖作为墙面。其中青砖较脆,成本较低,常用于上部墙体;红砖强度较高,成本较高,多用于墙裙支撑部分。项目老画室的高度较矮,墙面原先都用的是青砖。为了还原修复老建筑立面,同时结合进新设计的钢结构,南墙的施工采用了青红砖混合砌筑的方式:外侧还原老青砖的立面砌筑方式,内部填充强度较高的红砖以支撑钢屋顶重量,在与钢柱交接处用小块红砖余料填满缝隙,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也略微节省了砖的用料。


△ 项目用材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瓷砖、水泥与涂料的应用,有效地体现了造价控制与乡村美学之间的协调。为实现经济性,设计选用在乡村环境中普遍可获得的材料,以单色瓷砖作为主要拼贴装饰,广泛应用于水池边缘、山墙砖雕和腰线设计。这种简约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选择,不仅降低了造价,还与周边乡村景观形成了和谐共鸣。同时,建筑主体以涂料为主要外层,呈现出清新而自然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增强了与环境的融合性。


△ 建筑细部在地取材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便宜材料在装饰部位运用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院子的花架和院门采用了工业标准件组装,摒弃了传统山西材料的木结构,改用简单且经济的钢构件。通过暴露而清晰的线条,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院门的设计灵感源自村庄中常见的大门,钢管构成了一个信封形状,富有创意。而凉棚则与地面绿化相结合,形成了爬藤架,有效地隔绝了邻居的视线,既增添了空间的私密性,也丰富了环境的层次感。


△ 院内工业标件建构凉棚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 采用标准方管烧出来的门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旧物利新 


原有建筑采用砖砌结构,画室在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砖墙与夯土结构。拆除的砖墙被重新利用于老墙体的修复和砖砌围墙的重建。同时,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家具,使其焕发新生。例如,旧柜子与新板材结合,形成了餐厅的餐桌;老座椅经过加工,变身为院内的花架;老画架则转化为毛巾架。


△ 保留旧砖墙 、新建院墙由旧砖砌筑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老柜子→餐桌 / 老凳子→花架 / 旧画架→毛巾架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同时,我们努力复原王老师记忆中的遗憾与梦想,将她心中的鸟窝和篮球架等元素以现代手法重新呈现。这些设计不仅唤起了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融入了新的功能与美学,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为画室注入了个人化的叙事,强化了空间的独特性与情感联系。


△ 摄影:苏圣亮


 可持续建造 


在老建筑与新建筑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建筑节能策略。对于保留的老建筑,由于原始墙体必须完整保留,采取了内保温措施。在原始墙体内部铺设保温材料并找平砂浆,最后在最内层安装石墨烯板材,最大限度地增强保温性能。相较之下,新建部分则实施了外保温策略,保温材料直接铺设在外墙外侧,并结合保温高分子砂浆涂料,形成一体化的立面设计。此外,画室的屋顶配备了太阳能光伏板,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考虑到隐私对外立面的影响,建筑整体设计通过高窗与天窗的结合,实现了室内光照的平衡和空气的流动,从而确保了居住的舒适性与节能效率的最佳结合。这种多层次的节能策略充分体现了对建筑历史的尊重与现代环保技术的应用。


△ 摄影:苏圣亮
△ 老房子用、采用内保温,外为原始砖墙,内铺石墨烯;新房子采用外保温加保温高分子砂浆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采光示意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通风示意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视觉光比的运用:通过室内外灯光的亮度对比、直接光和间接光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差异性。整体空间的灯光强弱的形成,满足了人眼舒适度,同时也强化了空间中视觉的焦点。


导光板结合天窗照明:在室内天窗玻璃的内侧等比例的运用导光板,可满足天窗白天透光性,在夜间还能运用导光板柔和的灯光补充室内的照明。


△ 摄影:苏圣亮
△ 原来晒谷子的屋顶→科技太阳能屋面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山西民居节点的转译 


建筑不仅在现状上呼应了现代乡村的现实需求,还在空间布局、材料和构件上与山西传统民居建立了深刻的对话。山西民居一直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研究样板,其两进院落的格局在这里得以延续,呼应了著名的王家大院。这种院落形式不仅体现了建筑空间的层次感,也保留了传统家庭结构的内向与凝聚力。屋顶的设计则与太原古县城的传统风貌相呼应,凸显出区域性的文化传承。局部采用拱形元素,让人联想到窑洞建筑的朴素与坚固,增强了建筑与自然地形的融合感。瓷砖的使用则借鉴了常家庄园的砖雕工艺,赋予建筑细腻的美感和历史感。钢架屋脊的设计致敬了晋祠的脊兽元素,既保留了传统符号的象征意义,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学。


△ 山西民居材料节点的现代转译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摄影:苏圣亮


06

结语:对平常乡村理想居所范式的一次探索


再次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问题,我们试图回应普遍平常乡村的范式,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普遍类型、共生共存、日常居住,以及在地建造。这些方面引伸出一系列具有实操意义的解决途径。这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或操作手册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实施范式的深入探索。在国内即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时,我们是否能够在诗意栖居与平常柴米油盐之间找到一种普适性的平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核心议题的探讨,我们期待为未来乡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视角与实践路径。


△ 平常乡村理想居所范式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设计图纸 ▽


△ 一层平面图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 二层平面图  ©上海交大奥默默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画室之家
项目地点:山西太原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节目合作方:上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主创建筑师:张海翱
方案设计团队名单:李迪、徐航,潘文琪、杨格、张明蕙、吴昌龙、李依杭、唐玲、花红志
学术指导:于洋
灯光设计:徐天择
软装设计:刘畇妡
驻场设计师:徐羽伦
施工单位:中泽荣安(北京)建设有限公司(孙雅茹、郭井全、王宗凯)
室内外涂料赞助:立邦中国
厨房设施及水暖系统赞助:上海林内有限公司
卫浴赞助:恒洁卫浴集团有限公司
灯光赞助: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污水提升泵赞助:法国SFA
门窗赞助:派雅门窗
板材赞助:北新国际木业有限公司
自适应控温无水采暖系统赞助:四川楚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墙砖地砖赞助:东鹏瓷砖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4年4月
建设时间:2024年6月—9月
建筑面积:245.5平方米
摄影师:苏圣亮、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李迪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以“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