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在单位,千万不能犯的3个大忌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168元/2瓶捡漏!华熙生物贵妇眼霜,3周淡 ... ·  2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抢着躺平的“全职儿女”,如今排队找工作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普通人逆袭法则:提高生存力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中年女人过得不好,三个细节暴露,很明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那些嫁给王室的女人,不成为传奇就成为惨剧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8-31 08:58

正文

今年8月31日是英国戴安娜王妃逝世20周年。戴安娜王妃的故事原本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穿上水晶鞋、嫁给王子的灰姑娘成为了一个温柔的母亲,用善举赢得了世界的爱戴。只是童话式的完满与她的生命一样短暂,与查尔斯王子的婚姻破裂、以及在巴黎令人无限唏嘘的死法戳穿了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个巨大的谎言。


王室的婚姻远非表面上光鲜亮丽,灰姑娘要获得王子的垂青,必须拼尽全力、甚至披荆斩棘;而嫁入王室也不能高枕无忧,王妃们穿着水晶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且更普遍的情形是,王子与公主的联姻只是折冲樽俎的筹码、王公贵族在权力场纵横捭阖的工具,历史上嫁入王室的女性很多沦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被迫与素未谋面的皇亲国戚结合,卷入身不由己的宫廷政治中去。


嫁给王室本就是一段冒险,奖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光彩。不过,收益越大风险越大,有人在这段旅程中香消玉殒,也有人因此执掌权柄、创造历史。参与这场冒险的都是勇敢坚强的女性,但她们的命运却如此迥然。



撰文  |  吴学锐




1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作者: 苏菲

版本: 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

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在法国巴黎发生车祸去世,但奇怪的是,那条叫做“阿尔玛”的隧道限速仅有30迈,怎么可能发生如此惨烈的车祸?由此一种阴谋论的论调笼罩在她的生后,人们回忆起她刚刚嫁给查尔斯的时候,仿佛她从一开始就步入了深渊。


戴安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灰姑娘,她出身于贵族家庭,而这个斯潘塞家族与英国王室往来密切,这使得戴安娜有机会结识威尔士亲王查尔斯。但这个背景并无助于减少戴安娜的悲剧性,因为那时查尔斯就与卡米拉情意绵绵,只是王室需要一个贵族出身的、美貌的处女作为婚姻的门面,于是戴安娜成为了合适的人选,而这段婚姻一开始就有“三个人”,她很快察觉到了卡米拉的存在,因此不无哀叹地说:“我的婚姻里有三个人,太挤了不是吗?”


少女幻想破灭的戴安娜却没有因此消沉,她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作为时髦的“60后”,她的出现给英国王室带来了新风潮,从穿着到行为举止,十分合时宜地扭转了王室封闭傲慢的形象。她在公众场合亲民的形象不仅塑造起自身独立、坚强的人格魅力,更引导王室学会与普罗大众打交道,并从中获得持久存续的合法性。


戴安娜的婚姻属于被命运裹挟的那一类,不过她试图用自由和独立来抗争:“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我希望有一个照顾我的丈夫,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鼓励我,照顾我,对我说做得好,或者还不够好,但我什么也没有得到。从现在开始,我属于自己,我要忠实于自己。”



2


《玛尔戈王后》

作者: [法]大仲马

译者: 张英伦 / 向奎观

版本: 新星出版社 2017年9月

玛尔戈王后的故事与戴安娜王妃的命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玛尔戈王后生活在风起云涌的16世纪法国,因此悲剧性也露骨得多。她貌美惊人,本是王室成员,继承欧洲最显赫的家族基因,却成为赤裸裸的政治斗争的筹码,她的婚礼不仅宣告着自身命运的重大拐点,而且带来了法国史上前所未有的腥风血雨。


玛尔戈全名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她的父亲是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亨利二世,她的母亲则是来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凯萨琳王太后。作为天主教徒的凯萨琳太后饶有心计地借助玛尔戈的联姻来开展一项重大阴谋,强行拆散了玛尔戈与她的吉斯公爵的爱情,将她嫁给了胡格诺教徒、纳瓦拉国王亨利四世。婚礼举行当天,毫无感情的新郎亨利和新娘玛尔戈始终未看过对方一眼。


玛尔戈看不上亨利四世,却不妨碍这场联姻巧妙蒙骗了国内胡格诺教徒,使他们误以为新旧教可以和谐共处。六天后,在圣巴托洛缪日,凯萨琳太后策动天主教徒,趁人不备地对数以千计的胡格诺派教徒进行了屠杀,重开宗教战争,震惊了欧洲。胡格诺教徒亨利四世逃离巴黎,抛弃了玛尔戈,并且两人因为政治阵营不同,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


之后的玛尔戈境遇非常艰难,回到娘家被哥哥关押起来长达18年,此后她的美丽渐渐褪色,陷入了贫困,只得变卖所有的珠宝,投奔亨利,彼时亨利已经再娶,并已生下路易十三,玛尔戈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1615年,她在巴黎黯然逝世。



3


《茜茜公主》

作者: [奥]布里姬特·哈曼

译者: 王泰智 / 沈惠珠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3年10月


茜茜公主是最不情愿的王后,尽管她的婚姻生活波澜不惊,但其间的沉重压抑成为茜茜难以承受的重负。茜茜公主并非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而是宫廷生活的受害者,虽然丈夫对她宠爱有加,但繁文缛节与封闭严肃的王室气息终于击垮了她,她带着抑郁走完了这段旅程。


茜茜公主出身巴伐利亚王室旁支,但自幼生活在散漫自由的氛围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对她的美貌和无忧无虑的性格一见倾心,声称非她不娶。于是,约瑟夫违逆了母亲索菲公主的意愿,与茜茜公主结合。嫁进哈布斯堡家族后,一向天真烂漫的茜茜公主感到窒息,宫廷里的繁文缛节使她健康出现问题;而此后数年,茜茜公主生下两个女儿,孩子却每在生产完毕后就被抱走抚养。长期与自己的孩子隔绝,让她患上了抑郁症,在痛苦里挣扎。


茜茜向往宫墙外的世界,与匈牙利安德拉希伯爵过从甚密,这间接促成了奥匈帝国的建立。但好景不长,她的儿子鲁道夫与情妇殉情自杀,彻底击垮了她的精神支柱。茜茜公主后来告别家人,离开宫廷四处旅行。欧洲各国都在追捧她的美貌,激励了她对自己的魅力更加痴迷,传言她每天坚持锻炼、严格控制饮食,达到疯狂的地步。1898年,她在旅途中被人刺杀,殒命于瑞士。


“她不愿扮演传统环境所赋予她的角色:她不是一个贤惠顺从的妻子,不是一个家庭的主妇,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不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第一夫人。她为个人的权利而奋斗,并得以实现。然而,她的这种‘实现自我’,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这正是她一生的悲剧所在。”



4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作者:  [英] 菲利帕·格里高利

译者: 滕芮

版本: 希望出版社 2010年10月


安妮·波琳属于精明的冒险者,聪明果决,自信强势,对政治敏锐热衷,颇有手腕。然而她参与的冒险风云诡谲,因为王后的政治生命完全维系于年轻貌美与传接子嗣,虽然她具备了前者的先天优势,却对后者无之奈何,即使她生下的女儿是英国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


安妮的父亲是国王亨利八世的外交官,她与姐妹玛丽·波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为获显赫的家族地位,玛丽和安妮相继入宫,以期得到国王的青睐。她们组成了同盟:当一个波琳女孩获得宠爱时,另一个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彼时王后凯瑟琳未能诞下男性继承人,生性风流的亨利八世于是将美貌的玛丽纳为情妇。安妮则成为凯瑟琳王后的侍从女官,伺机施展自己的野心。很快,她在社交场合吸引了亨利八世的注意,获得亨利疯狂的迷恋。亨利为了与安妮结婚,遂向罗马教廷提交与凯瑟琳王后的离婚申请,遭到拒绝后,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


安妮成为了王后,然而亨利对她的热情消退,雪上加霜的是,她只生下了一个女孩伊丽莎白,同样未能成功产下都铎王朝的男性继承人。亨利八世到处寻花问柳,让安妮也不得不像前任王后凯瑟琳一样忍气吞声。后来,她怀上了男婴,却不幸流产,亨利八世终于对她不抱希望。而那些同情被驱逐的凯瑟琳王后的人,针对安妮编织了恶毒的阴谋,设局控告她通奸,将她关进伦敦塔,最终以通奸、乱伦、叛国等18项罪名,被判决斩首。


她的女儿伊丽莎白被贬为私生女,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个私生女后来改写了英国历史,为王室的女性成功正名。



5


《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

作者: [美]罗伯特·K.迈锡

译者: 徐海幈

版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5月

尽管宫廷政治变幻莫测,但叶卡捷琳娜是少数成功突围的人,不仅在王后的位置站稳脚跟,甚至登基称帝,权倾一时,将俄罗斯帝国带向了新的巅峰。她的故事是王室女性最辉煌的范例,同样,她的野心、冷静与果断也让人难望其项背。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出生于普鲁士什切青市的一个败落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鲁士将军。1742年,她的远房表哥彼得·乌尔里希,俄国彼得大帝的外孙,被俄罗斯女皇选中,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她的父亲于是积极筹划索菲娅公主与彼得的联姻方案,凭借普鲁士国王的支持,索菲亚顺利成为王储彼得的妻子。不过,与其他政治联姻一样,婚姻关系里的主人公关系冷淡,彼得甚至向索菲娅坦白,自己对索菲娅没有感情,他已经对女皇的侍女情有独钟。


索菲娅尽管惊讶,但没有就此消沉,她皈依东正教,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幽处深宫也没有荒废光阴,而是勤学俄语,熟读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生下皇孙保罗之后,叶卡捷琳娜受的宠爱更少,仿佛她的使命已经完结。不过野心勃勃的叶卡捷琳娜不甘于这样的命运,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与众多情人私下幽会。彼得得知后,在公开场合侮辱了叶卡捷琳娜,二人的关系势同水火,叶卡捷琳娜谋求政变。


1762年6月,成为王后仅一年,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登基称帝。在她的治理下,俄罗斯努力成为令人生畏的强权国家,南向从土耳其手里拿下黑海出海口,西向则瓜分了波兰,权力炽焰盛极一时。她的经历也成为了一代传奇:身为王室女性的她,一开始就选择了人生的困难模式,但不仅存活下来,甚至逆袭成功,获得了最高的奖赏。



6


《从影后到王妃:格蕾斯·凯利的情与爱》

作者: [英]温迪·利

译者: 何积惠

版本: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年3月


相比于戴安娜,格蕾丝·凯利的人生轨迹看起来要梦幻的多。同样是灰姑娘出身,像童话一样嫁入王室成为王妃,但格蕾丝·凯利很幸运地避开了徒有其表的婚姻和权力算计的宫廷政治,像她的平静温和的本性一样,她的冒险波澜不惊,却也避免了多舛的命途。唯一的遗憾是年仅52岁就在车祸中丧生,但这无疑给她平添了一份悲剧性的美。


格蕾丝·凯利出生于费城的富裕家庭,小时候貌不惊人,性格害羞沉默。中学毕业后,格蕾丝考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早年她以广告模特出身,并在电视节目中崭露头角,跻身电影界。第二年她就与加里·库柏合作,参演了轰动一时的电影《正午》,随后和克拉克·盖博合作的《红尘》使他斩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1954年,格蕾丝凭借《乡下姑娘》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一年后,她遇见了摩纳哥雷尼埃亲王,就此息影,嫁入王室。就像选剧本一样,格蕾丝·凯利坚信,“这是一生中能收到的最好的电影剧本。”


但是向王妃的跃升并不如意,如同茜茜公主一样,格蕾丝·凯利面临着刻板化的行为方式的压力。“当她出现于各种正规场合时,她必须表现得像一个王妃。她也可能会有感到疲劳、沮丧的时候,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之后,她出现了情绪的低落,即使生下了摩纳哥的王位继承人,她的苦闷也没有得到缓解,因为长年远离故土和亲朋挚友,生活在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每日的生活就只是闭门研习贵族式的待人接物。她感觉内心中那个原本充满活力与野性的自我正在渐渐死去。她开始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失眠、情绪不稳,时常感到孤立无助。


1982年她在车祸中遇难,又一次,现实证明了没有童话般美妙的结局,每个梦幻的故事背后,都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血泪。茨威格在讲述法国王后的故事时,曾说:“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些嫁给王室的女人们,也许一生都在偿还这个价格。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吴学锐;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 蔡澜 | 王者荣耀 | 空巢青年 | 宗萨仁波切 | 2017年中好书 | 六神磊磊 | 寒门难出贵子 | 恐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