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梧桐会WTC
创新企业家社群!企业成长加速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70后的我,学会做一个“退场”的父母 ·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同居不领证”了? ·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孩子不想上学,大人不想上班,还有救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梧桐会WTC

过来人冯唐:危机的真相,说白了就这三个字

梧桐会WTC  · 公众号  ·  · 2018-02-27 22:00

正文


47岁的冯唐似乎对中年这件事看得最透彻。


他不仅发明了“油腻”这个精准的形容词,还曾经在一档夜谈节目中一语道破中年危机的实质:


什么随时被清退的不安全感、拖家带口的疲惫不堪都不过是一种表象,中年危机反而是来自于你的“确定感”。


中年,你已经知道你多少斤两,哪些事你能干,哪些你一辈子干不了,这种时候,你还有什么兴奋点?


你的事业,你还敢不敢改变?你还能不能学新手艺?


你原来的手艺还能吃饭,如果你不敢改变,你是不是要忍了,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



看来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误会了“中年危机”。


不计其数的人都认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一睁眼周围都是依靠你的人,一回头背后却空无一人”才是最可怕的现实。


事实上更可怕的是:你早已看透了变化,却不敢拥抱它。





1


所有的繁荣

都躲不过周期噩梦


最近跟一个医疗基金的合伙人聊天,他的基金投了医疗行业几乎所有的赛道,沉稳耐心,一点都不爱跟风。


我问他会不会考虑投资互联网,他笑了:


现在人人言必称互联网,似乎跟互联网不搭界的项目都不值一投。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他呷了一口茶,继续说:


互联网是生命周期特别短的投资品种,虽然短期内回报可能很高,但是拉长来看,医疗虽然激情少,但是生命周期长,两者的总回报是一样的。



生命周期,这四个字在这里显得尤为刺眼。


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迭代快产品又短寿这个事实,的确是客观又残酷。


早几年风靡全国的开心网,全民偷菜和抢车位可谓风光无俩。但是8年后,还是支撑不住,悄悄卖给了上市公司。


上线24天就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的分答,上线三个月后就停摆,然后在差点被人忘了的时候,悄然改名,把语音回答这种形式退而变成知识付费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除了这些现象级产品,还有号称互联网界最赚钱的游戏,那是我最为熟悉的领域。


从网易拳头产品的《梦幻西游》这种端游形式,到现在已经过气了的网页游戏,再到已经成为红海的手机游戏,这期间不过是区区经历了7年。


如今,手游遍地皆是,每个细分品类都能抓出一大把,90%的市场份额被10%的游戏占据,逆袭越来越难了。


我们公司曾经投资过的游戏团队,有的在汹涌的竞品大潮中甚至烧光了钱也没办法把一个产品做完。



只能说,在行业本身都动荡不安,市场产品供过于求的市场情况下,失业不得不成为一种常态。


如冯唐所说,有的时候,让人麻木了的一成不变你忍着忍着就可以一辈子过去了。但更多的时候,你连忍的机会都没有,世界早就天翻地覆。


变化,从来都不会由着你的性子来。


除了天生速生速朽的互联网,也有不少行业盎然走过了鼎盛,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走向了没落。


诺基亚、柯达、黑莓已经成为过往,随便看看福布斯中国富豪榜2008年和2018年的变化,就会发现前20名的榜单已经有一半陨落。


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第一集,给大家种草了一个名叫“章丘铁锅”的传统器具,因为过于依赖人工,赚钱有限,传统的手艺只剩下老人在坚持。



不知道未来有没有人会通过机器化的方法让这种铁锅延续下去,但是,老式手工匠的职业生涯,的确是在新时代的冲击下一不经意就看到了尽头。


环境从来都不会因为你害怕它的变化而停止变化,失业也不会因为你早已经习惯这份工作别的什么都不会而悄然远离。


从赚钱获取收益的角度,一个职场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提供给社会的产品。


既然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任何项目方向都可能自盛而衰,那你的职场生命周期自然有结束的一天。


这是自然的规律,就看你能不能提前认知,接受,做好准备。


2


增量思维

对职业生涯尤为重要


把文初冯唐的话说得透彻点,所有危机,无论年少的,中年的,老年的,几乎都来自存量思维。


对拥有的东西不肯放手,对新给的机会诸多计较,才是年龄增长给我们带来的陷阱。


一旦有一天被迫在大浪淘沙的产业退潮中裸泳,你可能突然发现自己不但没穿泳衣,以前的泳式早已不能游上十米。


我也曾经在一个年利润数亿的公司里工作,因为平台流量好,产品爆款,老板开始了疯狂的扩张。一度,从我加入时的200人,扩展到3000人,十几个工作室,老总一大堆。



但是即使业务这样疯狂横向扩张,用的还是以前积累的互联网流量,做的还是不断抄袭别人的产品,盛行的还是以前的小作坊管理思维。


当时我就看出这样的经营模式一定不会长久,果断地离开了这家公司。


果然不多久,它内部管理混乱,人心溃散,又从3000多人慢慢裁员了一半。


公司如此,人更是如此。增量思维,不仅仅是体现在表面的自欺欺人,而是必须从内到外对过往归零。


我曾经见过一个以前的媒体人应聘新媒体编辑的职位。他的经历相当完美,中山大学的科班出身,广州日报的实习生起步,多年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生涯,到最后做到某个版面的副主编。


面试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要做新媒体,他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


因为我写了那么多年稿子,听说很多纸媒的人现在做新媒体都暴富了,所以自己也想试试。


当问及他为此做了什么准备的时候,他竟然没有掏出自己做的什么公众号、简书或者微博的文章,而是拿出一叠报纸,说这些都是我的作品。



我当时想着,这应该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维模式了吧。


眼光的焦点聚在过往,对于新世界新工作的了解,还因循守旧用老方式来呈现。


就像透过磨砂玻璃看世界,以为自己看清楚了,实质上看到的只不过是模糊幻影的凤毛麟角。


增量思维是什么?那就是看今后,找赋能,甚至把过往清零重启。


比如单车这个旧事物,即将被淘汰之际,在2016年找到了共享经济这个增量钥匙;平稳的老实业金融,加互联网的便利才能再掀起一波高潮。


我们这些普通的职场人,又有什么理由在失业、淘汰、清退之前,不好好考虑一下给自己的未来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3


职场也是生意场

安全感本来就不存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70后的我,学会做一个“退场”的父母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同居不领证”了?
21 小时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2 天前
为你读诗  ·  龙凤美玉,同心佑平安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