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新年计划,我说 2024 年希望
允许更多奇迹发生
。对我来说,每天阅读 1 个小时、每个季度去 1 个不同的地方,听到不同的想法、遇到不同的人,都可以增加奇迹发生的概率。
第一个季度即将过去,已经慢慢感受到了奇迹降临
👆 flomo 热力图,一个格子代表一天,当天记录越多、颜色越深,约等于发现新想法的频率。自从把阅读作为重要的事儿,flomo 里开始灵感爆发。
这次旅行的体验,加上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最优解人生》,突然给我在「花钱」这个问题上打开了新视角——这本书最特别的一个观点是鼓励大家
「死前把钱花光」,最大化人生的体验
(花光不一定是消费,捐赠、帮助他人,也是花钱的一种方式)
之前有小伙伴问到过这本书,我虽然
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
,但这依然带给我很多启发。
先说下我不认同,或者说和我目前人生体验不一致的部分吧。作者得出死前把钱花光的建议,是基于两个前提——
人生是所有体验的总和,回忆有复利效应
。
这两点我不太同意。
1、在
不要购买体验
中我们聊到,我们时常混淆 无聊(快乐) vs 空虚(满足感、意义感)。很多财务自由的伙伴,最后要么回去上班了,要么抑郁了。他们最大化快乐,却缺失了满足感。
购买(新的)体验能够带来快乐,但获得满足感需要的是自主、专精、目标,这和获得快乐有时是相反的。而且满足感通常不需要购买,甚至反过来创造财富。
2、我很少感受到作者口中的回忆的复利效应。我自己的生活感受,最大部分来自当下,小部分来自未来,过去占比微乎其微,我很少主动回忆过去。
作者认同「这些经历给我再多钱我都不换」,他会羡慕年轻伙伴去欧洲旅行的经历,即便他的旅行开支是高利贷借来的…… 但对我来说,只要你开价够高,我不介意把所有「过去」的体验都卖给你
不过这不妨碍我喜欢并想给大家推荐这本书。不同的前提、个性,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思考过程是互通的。
花钱很难
在财务自由之路早期,困扰我们的常常是储蓄率不够,存钱的速度不够快。
但到后期问题却会反过来,最后你会看到
很多财务自由博主特别擅长省钱、非常清楚什么钱不该花,但在判断什么钱应该花时,却有些不知所措。
可能有小伙伴难以理解,觉得这太凡尔赛,那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为什么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却依然每天准时去上班呢?
-
工作有好处,ta 会给你最直接的奖励,钱。
-
习惯了。所谓的焦虑没钱、担心社会认同等等都是表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习惯了,所以我们害怕改变。
从这个角度看,省钱也一样。
越是在过去带来好处的习惯,越容易在未来禁锢住我们。
去年 Ramit Sethi 和 Netflix 合作的纪录片《致富攻略》以及他本人的播客,在财务自由博主的圈子带起一波思潮——很多博主都开始思考如何花钱、会不会省太多的问题。
最近我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更积极地重设、增加预算,给预算设置「最小目标」,每个月至少要花到一定比例,避免自己过度省钱等等。
花钱难,「死前清零」更难
书中关于死前清零的讨论,促使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真的明天就是最后一天,而账户里还剩这么多钱,有哪些事是我觉得,其实本来应该做的?
但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我想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第二天改变的却很少。因为毕竟明天不是真的最后一天。
一个人如果不清楚如何当坏人,通常也没法当好人,因为早就被坏人害死了。
花钱也是。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攒钱,通常也很难把钱花明白。「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道理是矛盾的,关键在于何时、何地用什么,找到不同道理的平衡点。
死前清零最难的,是和「人还活着,钱没了」的风险共处。世界是不确定的,
所以我们才总希望手里留下一些资金,哪怕花不完。
比如审视自己,我发现花钱的阻力常常来自这几个原因:
-
对各种突发意外的担忧;
-
提防由奢入俭难,生活品质提上去了,难以降下来;
-
活得比预期太久;
所以我很关心如何在花钱的同时,避免这几个风险。
1、
应对突发意外相对容易,因为大部分意外概率可以量化
。比如我习惯把意外风险转化成保险保费来思考,当我们可以覆盖生病、失业、财产损失的风险时,大部分意外就不是问题了。
另外,财务自由本身也是一款终极保险,可以理解为我们未来一生的现金流保险。
2、我在花钱上的克制也来自对人性的担忧,更多开销短时间内可能很快乐,但长期也会
提高我们的快乐阈值,反而让我们更难开心
。
比如对于年入 10 万的家庭来说的难忘体验,对年入 50 万的家庭反而可是是「苦」。我不想这样。
也太提
供了一个思路,我很喜欢,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哈哈哈,这很斯多葛主义。我表示赞同,军训的部分甚至还有点期待,很想知道我们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
3、那么
活太久的风险呢?
也太路过我身边时,刚好瞄到这张图 👇 大家慧选 B 款的保费和现金流试算
也太看到这张图一脸兴奋——这是什么啊?哇,一年能领 7 万 8?如果能这样把本金转化成现金流,那我担心的市场涨跌、老后变傻、本金被人惦记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我则是一脸无奈——哈?这是年金险啊,这个思路我都
写了好几年了
,是我最津津乐道的老后管钱的思路之一。你怎么好像从来没看过一样
其实读到死前清零这个观点时,我就立刻想到了年金险。于是用大家慧选 B 款(没有现金价值,最大化领取现金流)做了计算:
自己打理的好处是,长期而言提取 5% 的现金流以后还能留下本金。变成年金险以后,本金死后归零。
但年金险的好处是,完全不用再操心、100% 稳定,花钱再没有后顾之忧。相当于用一笔本金买了老后几十年的潇洒、安全。这对年轻人可能不算有吸引力,但对一个已经没有「以后」的老年人,可能是莫大的幸福。
对了,这里插播一下 👉 因为报行合一,
大家慧选
停止录单的时间
可能在这个月中旬
。这个领取比例很有性价比,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