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的前提是世界上存在多样的文明,如果只有一种文明,“文明互鉴”这个概念就不成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明的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最终由“西方文明”或其他某种文明一统天下,而是多种文明共存,在碰撞、交流、互动中发展。我们很难想象单一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就如同很难想象自然界只有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会是什么样。正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才让地球绚丽多彩。人类社会也类似。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使得各种文明趋于统一,相反,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民族更加注重维护自身文明的独特性,传承发展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维持其独特性的主要手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尝试从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角度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涉及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概念,只有理清概念,才能清楚我们要传承发展什么。通常,我们把文化定义为超越本能、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3]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均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历史课上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是否就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化?学什么、怎么学才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博物馆通讯》2017年2月总第354期。
[3]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第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括凝练的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如神话传说、历史遗迹、文物、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抽象概括出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超越了具体的形式、特定的时代,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如汉赋、唐诗、宋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成就,如西汉的《史记》、东汉的《汉书》、北宋的《资治通鉴》,蕴含在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文化成就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美德、精神等,可以称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涉及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博物馆、图书馆、各级各类学校等不同层级、不同职能单位。就学校而言,又涉及语文、历史、道法、艺术、体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各级各类单位、各个学科只有明确自身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地位,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历史学习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独特作用?这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285页。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历史学习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按时间顺序思考,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研究人类社会,可以有多种视角,按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政治、经济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现状,而历史学科则是按照时间顺序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通过比较看变化,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以史料为依据,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过去的事做出解释。历史具有一度性,一去不复返,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通过实验重现,只能依据现存的史料做出推论。人们“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1]根据这一特点,历史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是喊口号、空发议论,而是以具体生动的史实为依据,学生从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
第三,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历史学科不仅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还要研究其发生的原因、意义,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为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服务;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预测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复古守旧,而是要继承与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2]
历史课程中有文学、美术、艺术、科技等内容,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不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学习画画、表演戏曲,也不是掌握某个古代科技发明的设计原理、不是学习古代的天文历法、耕作技术等。在历史课程中安排这些内容,是希望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随时代发展变化,理解发展变化原因,认识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在继承与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器物、制度、习俗等层面的内容,会随时代而变化。例如,西周时期,人们使用木制、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制,到了隋唐时期,则是设三省六部等。中国古代下级对上级、幼者对长者常行跪拜礼,辛亥革命后则废除了跪拜制度,改用鞠躬等礼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模仿古人用木、石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不是仿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也不是恢复古代的礼制、拜见上级或长辈要下跪磕头,而是要选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孝老爱亲等来传承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页。
[2] 郑林:《中学历史课程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6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迹、文物、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这些都属于中学历史课程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历史学习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中概括凝练出其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外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认识其地位和价值,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历史学习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事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感知、理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学生首先要感知具体史实,然后概括凝练其体现的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和弘扬。
当前,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感知和简单记忆的层面,让学生感知、记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文化成就,诸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唐朝著名诗人有李白、杜芳、白居易等,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清朝道光年间京剧形成,等等。让学生记住这些内容,就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根据前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应该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探究,体悟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理解并认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以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例,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专设一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介绍都江堰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谁主持修建,由哪几部分构成,有什么作用等。如果学生学习这段历史后只记住了上述内容,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从这些事实中似乎看不出来。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都江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对于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何借鉴?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何启发?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能够认识到都江堰选择在高山与平原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修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今天修建水利工程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学生能够从历史事实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这种认识的时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仅仅蕴含在历史教材的文化、科技、艺术等主题的叙述中,也蕴含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等内容中。例如,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就蕴含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则蕴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揭示史实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理解、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在历史脉络中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只有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凸显,只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才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用贬低其他文化的方式来说明自己文化的优秀,反到不能达到向其他国家、民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在历史脉络中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在理解基础上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奠定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把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中,更能够达成此目标。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采用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形式,将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组成部分,分专题叙述,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本单元共设置了三课: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和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这3课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线索排列,三课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提炼单元大概念整合三课内容,以便学生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能够生成规律性的历史认识。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课程标准在该模块的教学提示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对不同国家制度进行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2]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代统治者根据国家治理的需求不断做出调整的结果,对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起文官制度并影响到了其他国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起了公务员制度。由此可见,三课既有历史时序和空间的差异,又有一定的继承与影响的关系。根据上述对课标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的分析,本单元的大概念可以确定为:各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历经变化、方式各异,相互学习、借鉴,适应了社会治理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