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择期手术的患者往往合并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肥胖、缺乏运动、血脂血糖血压的异常等。与疾病后的心脏康复治疗不同,心脏预适应是指在手术之前,就开始对患者这些可干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管理,从而让患者能从身体上和心理上更好的适应心脏手术。然而,关于心脏预适应干预的临床疗效,研究较少。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DCC研究的最新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在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共有394名准备接受择期心脏手术的患者被招募。其中,197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通过多学科团队共同决策的在线多模式个性化远程预干预计划,另有197名被分配到对照组。主要终点是从随机化到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中风、因心力衰竭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心脏事件而住院,以及重复的干预。所有事件都由一个盲态的事件终点委员会进行裁决。次要终点包括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对计划的依从性以及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对主要终点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调整了基线特征,以评估治疗效果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显示:从随机化到术后一年,远程预干预组有33名患者(16.8%)和对照组有50名患者(25.5%)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差异8.8%;95%置信区间[CI] 0.7至16.8;P=0.032)。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住院次数的减少。敏感性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中,而不是接受经导管介入手术的患者,调整后的比值比为0.54(95% CI, 0.30–0.96; P = 0.035)。远程预适应干预还减少了活跃吸烟者、肺风险评分升高和抑郁评分升高的发生率。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体能、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RCT研究证明,对于择期心脏手术的患者,在术前给于远程的手术预适应干预(包括肌肉训练,营养支持,心理辅导和戒烟等),可显著减少患者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率。这主要是来源于预干预对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而且,研究者还发现预适应对心脏外科手术的疗效要显著高于对心血管介入手术的疗效。因此,在心脏外科手术之前进行积极的预适应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10.064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