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事:
一件令人发指的恶行几乎令所有的人
义愤填膺
,严惩肇事者的呼声响彻耳畔,肇事者都以为自己在
劫难逃。
可是,第二天新的事件发生了,又是山呼海啸般的责难。
抽刀断水,水过无痕,没有人再去追究前面的事情,闭目等死的肇事者长吁了一口气——
原来一切的真相是:
像金鱼一样的七秒记忆。
举个例子:
还记得那个开车进故宫撒欢儿的女子叫什么名字吗?
当时的愤怒也如雷霆,如海啸。
这件事情其实发生在:
2020年1月17日。
好像是一年前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健忘?
看客不需要强化记忆,
只需要那七秒的快感。
并非真正关注这件事件,并非多么的爱憎分明,只是一个看客而已。
本质上仍然置身事外,发生的一切都和自己无关。
当另外一部新的戏剧上演时,哪里还有时间去挖掘上一部剧本的
悲剧意义。
鲁讯先生在
《祝福》
中描述过,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
“阿毛被狼吃了”
的故事,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
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
一开始还陪着“抹两把眼泪”,听厌了之后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
没有发自内心的悲悯,永远只是一个快乐的
“七秒看客”!
层出不穷的娱乐事件,只需要你
“记忆七秒”
就可以了。
娱乐无需思考,七秒记忆足够。
有人说奶头乐战略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
“奶头乐”
现象却真实的时刻发生在身边。
对很多人来说,娱乐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一切。
第一天,
疫情产生了,这些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第二天,
肖战在同人创作中被画成了女生,TA们感觉这是天大的事;
第三天,
王一博有了新女友,TA们成群结队去点赞或者谩骂;
第四天,
孙扬同学被禁赛八年,我也要去表示一下抗议;
第五天,
杨什么蜜离婚了,TA们又开心的咀嚼了一天。
…………
每天都在盯着热搜的下一个话题,
八卦是毕生营养,
一切皆为娱乐。
消遣娱乐及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层出不穷堆满人们的生活,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
不
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
再也无心去改变什么,或争取什么!
五秒钟刷一次微博;
二十秒刷一次微信;
一分钟刷一次抖音;
…………
与此同时,三个月没有与朋友正面沟通过;
一年都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
三年都没有写过一篇超800字的文章。
每天都在
碎片化信息海洋
里早就迷失了方向,已经没有能力找回那遗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个碎片映射着一段时间,你所有的时间都被碎片化了,
时间碎片化带来的是思维的碎片化
,思维的碎片化反过来对应的就是
“七秒思维”
。
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是握于指间的流沙,在信息洪流荡涤过后不会给你的生命留下任何痕迹,
你的线性思考能力完全被粉碎,
最后只余下一个神经反射似的大脑,一看到信息马上抖动一次。
…………
因为没有追求真相的能力,所以只能看到七秒表面上面的东西。
七秒记忆,自我安慰。
因为没有追求真相的勇气,所以也只能去关注下一个七秒的事情。
七秒记忆,自我麻痹。
有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则七秒新闻,有的人可能会思考后面一系列的逻辑。
例如:
七秒人
看到的是疫情数字新增为零,
思考者
则在研究这条光滑函数后面的逻辑;
七秒人
还在晒饭圈的各种新词汇,
思考者
则在对比这是一种追求七秒的普遍弱智文化;
七秒人
看到特朗普当上了美国总统,
思考者
则在思考社交媒体是否打开人类潘多拉魔盒。
…………
一条七秒的新闻,后面可能隐藏很多逻辑,而对于那些只有七秒记忆的人来说,TA没有这种追求真相的能力,所以只能去追求下一个
“七秒记忆”。
没有自己的
辨别能力,
所以跟风;
没有自己的
目标方向,
只能随大流。
一个并无原创能力以及优秀作品的明星,可以成为千万人的偶像,就是因为跟风。
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才加入一个群体,只有在这个群体,
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
“乌合之众”。
创客
来了,要跟风;
人工智能
来了,要跟风;
VR
来了,也要跟风;
区块链
来了,还是要跟风;
同样,
《陈情令》
来了,要跟风;
《庆余年》
来了,要跟风;
《三生三世》
来了,要跟风。
跟风的本质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强大的内心支撑。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要迅速跟进,生怕自己落伍。
所以只有不停的追逐下一个七秒,
才能缓解内心的焦虑。
TA们也会不停地追逐下一个明星,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
即时满足是需要下一个刺激点的,重复与静止的内容不符合
“即时满足”
规律。
上一秒的满足必须迅速清空,才能在下一秒中获得等同刺激。
在互联网时代:
55%
的页面得到的关注时间都不超过
15 秒。
一篇文章只有
10-20%
的人会滑到最后读完。
在线视频缓冲时间只要超过
2 秒
,人们就会开始不耐烦。
YouTube
力推
6 秒
广告
产品取代原来的
30 秒贴片。
因为是七秒满足,所以无需认真对待;
因为无需认真对待,随时扔掉就可以了;
因为随时扔掉,就需要寻找下一个七秒来填充空虚的内心。
这就是一个
恶性循环:
因为即时满足,所以七秒记忆。
一个真正有
同理心
的人,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
一个具有
共情能力
的人,能够领略他人的痛苦。
为什么有些人只有七秒记忆,因为他没有能力去感知一件事情给他人的伤害。
例如,以
韩红捐赠
这件事为例,站在韩红的角度想想,如果你冒着各种危险在为疫情灾区募集物资,最后发现有人过来各种举报。
如果你是韩红,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有这种
共情能力,
你一定会对韩红的这次遭遇记忆犹新,以后在同样的事件中
告诫
自己。
只有具有
同理心
,才会在内心深处牢牢的刻下印记,思考这件事带来的后果。
根本没有时间去追逐下一个
“七秒记忆”。
价值观是什么?
它像一根握在手中的银针。
具有价值观体系的人对进食的
“信息体”
进行检测,哪些有毒,哪些没毒,分得清清楚楚。
没毒的吃得更有味,有毒的记得更谨慎。
因为有了这根银针,所有的信息都进行了过滤。因为进行了辨别,所以就有了记忆。
但有些人是没有这根银针的,所有食物都一古脑儿吞到肚子里,
只为了充饥。
价值观又像
一个人建好的数学理论模型。
每一件事情只是其中一个个例,这些个例是来验证自己模型的。
符合数学模型的,就纳入自己的大脑数据。
不答合自己数学模型的,就丢到垃圾桶。
模型和数据相互映证,
就
强化了自己的大脑记忆,
不会出现“七秒记忆”。
以
李跃华医生
为例:
有些人一贯坚持
科学论证
方可入药的价值观,不论你是中医还是西医,也不论你是神医还是骗子,不管你是
悬壶济世
还是
赚取外快
,都需要经过科学的医学决策这一块,不可能随便给病人注射药物。
对于拥有
价值观
的人来说,李跃华将是他理论中的永恒案例,而那些没有价值观的人来说,
只是七秒之内看个热闹而已。
褐蚁如果要记住凹槽“6”的形状,就不得不清除头脑中“虫子”的形状。
这属于褐蚁的悲哀,
褐蚁的记忆能力极其有限,
无法在大尺度上进行记忆,所以,它必须
不停的清空,不停的记忆,
才能挤出脑力空间来应付眼前的情况。
褐蚁的所有反应均为
反射性
的,没有自己特别深远的思考。
这与我们现在很多人的
“七秒记忆”
非常相似。
可是,人类本来拥有优秀的大脑,却甘于自我退化。
颈椎快断了,眼睛快瞎了,学习快垮了,思考快没了,沉浸在社交媒体中,
满足于各种即时奖励,
大脑不退化才怪。
如此发展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七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