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艺生活周刊
资深文艺生活原创内容平台,致力于分享鲜活、独立、有趣的文艺生活。成立于2010年,前身是国内唯一一本专注于音乐、摄影、戏剧、读书、电影、当代艺术及跨界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独立杂志《文艺生活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泌尿科那点事儿  ·  中国特色保卫膀胱【七】丨经尿道外科手术的深度解剖 ·  4 天前  
火石创造  ·  CBIB2024·产业园区创新力:长三角生物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艺生活周刊

没有什么是强拆解决不了的。如果有,不存在如果。

文艺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 2017-08-02 22:14

正文

在中国,“强拆”

一直是最扎眼的词之一

暴力中透露着悲壮

如同把平民和政府扔进角斗场

任凭他们自相残杀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掌握绝对权力与力量的政府

用最原始、最野蛮的手段

最快速地解决战斗

这便是强拆


 

之前《人民的名义》里有强拆的桥段

最近票房口碑均爆炸的《战狼2》

开头也是强拆的场景

当然,那里面是黑社会强拆



影视作品中把强拆当做矛盾点来用

说明强拆在成为社会现象的同时

也像张辽的大名一样,能止小儿夜啼

 

20年前的台湾台北

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

领导台北市政府

决定拆除著名的贫民窟“康乐里”

人民发起“反对市府推土机”运动

进行对抗和抵制

 


负责人黄孙权在负责运动的同时

用相机拍下了整个过程

 

《我们家在康乐里——反对市府推土机运动文件》


康乐里俗称日本公墓

是一座建在坟墓上的

由荣民建立起来的贫民窟


49年老蒋撤退台湾

200万军队连工资都发不下来

于是军队给这些士兵

一人一条军毯,200块钱

让他们自谋生路去



没有工作技能,人生地不熟

连交流都成问题的他们

无奈只能干诸如打扫厕所等

最底层的工作

 

买不起房子

就在荒凉的日本公墓上自己搭草房

越来越多的老兵聚集于此

形成了最初的社区

 

社区逐渐发展

更多的社会底层市民在此扎根

到上世纪90年代

康乐里已经发展成了

约1000多户,3000多人的大社区

 

400多户为政府认定的低收入者


1994年陈水扁当选台北市市长

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工作

决定把康乐里的违章建筑拆除

改造成公园

 

如果处置得当

既能促进城市和房地产的发展

也能提高低收入市民的生活水平

还能解决交通、绿化、环境等诸多问题

然而从95年1月

确立了“先建后拆”原则后

到96年6月被彻底推翻

到了9月,政府直接决定强拆

变脸之快让人措手不及

 


康乐里的居民在里长的带领下

来市议会大楼找阿扁对峙

在楼下拉条幅,喊口号

面对不信守承诺的指责

阿扁早已想好了说辞

狡辩称“先建后拆”

就是拿到建照后便拆

 

左下角的就是阿扁


对于当初自己亲口做出的承诺

也是矢口否认

 

这一典型的政客行径

激起了学界的反感

台大城乡所的教授与学生

发起了“反对市府推土机”的声明

并举办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

试图与政府对话

讨论合理方案,暂缓拆迁

 


政府并没有做出什么积极回应

还是在按部就班地执行拆迁计划

很快,康乐里的居民

接到了正式的拆迁通知

 

被拆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康乐里的住户决定珍惜时间

多联络联络感情

为后面的事情做准备

 


就在学界努力谈判

居民联合签名陈情时

一件事的发生使所有的沟通都失效了


 

退伍老兵翟所祥先生

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杀

导演黄孙权是第一批赶到的那群人

据他所说

因为翟大爷的房间十分低矮

想要上吊自杀

必须要半蹲着抱着膝盖才可以

其痛苦的死亡过程

让人难以想象

 

面对突发的事件和愤怒的民众

政府首先做的是回避

康乐里里长带领居民

再次包围了议会大楼

 


随着矛盾的激化

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揭露

社会局答应给拆迁住户分配的安置房

被指出根本没有位置

社工说“没问题,已经安排好了”

可是居民却收到没有位置的回复


 

负责人声称在努力安置

遭到反驳

“本来就没有做

是学者提出来之后你们才做”

 

老人的自杀

将政府和居民的沟通渠道彻底切断

也暴露出政府

根本不在乎这些低收入者的死活

 

拆迁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各界动用一切力量做最后的抗争

 


晚会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开始

几十张桌子上冒着热腾腾的饭菜

几百人围着桌子心凉到冰点

当自创歌曲《我们家在康乐里》唱起时

所有人哭成了一团

情绪是会传染的,也是会放大的

这场坚守家园的晚会

最终变成了哀悼会

哀悼自己的悲惨、爱到康乐里的命运

哀悼自杀的翟大爷

 


政界的人纷纷上台讲话

时任行政院政务委员的马英九

承诺拆迁当日会到现场一起坚守

随后居民在路边竖起

《穷人的坟场》石碑

点起蜡烛,焚烧翟大爷的遗物

路过的市民随即加入坚守家园的运动中


 

拆迁当晚

抗议人群堵满了整条街道

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也是最后的坚守

 


拆迁开始时

政府派出1200名警员维持秩序

各种大型工程车也随之开到

当晚康乐里发生了六场大火

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一晚上的焚烧与拆除

康乐里社区就此消失

 


本机器人在看这部纪录片时

经常被那熟悉的乡音所感动

导演采访的老住户中

有好几位都是山东人

那纯正的山东方言

在一片台湾腔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自从腿被砸断,老太太就坐在门口望着马路

一望就是十三年 


因为口音问题

采访时下面配的字幕

都是残缺不全的

没人知道他们嘟囔的到底是什么

他们是一群被遗忘的人

一群付出了一辈子

却始终活在最底层的人


 

战争时被迫离乡

漂泊到海峡另一边

挣扎求生

在一片坟墓上盖起了房子

却在迟暮之年被强拆

 

导演在采访时很少提到强拆

不得已提到时

老人没说几句便哽咽起来

 

八十多岁的老人

自打退伍就住在此地

如今只剩自己一人孤苦伶仃

一个人洗衣服做饭

人越老越想家

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BPH:前列腺增生

老人如今只能插导尿管排尿


政府的强拆相当于

加快了这些老人的死亡速度

将他们流放到残酷而陌生的环境中

折磨至死

 

双目失明的老太

在邻里的帮助下可以正常生活

生病有人来照顾

行动不便有人帮忙买菜

电器坏了有人会维修

这是个关系紧密的社区

是几千人最后的庇护所

 


政客和商人关注的是利益

是价值、发展和政绩

有价值的是这片建筑下的土地

不是这片建筑里的人民

 

面对强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

妥协或者抗争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两种选择只是殊途同归罢了

 

在微博上输入关键词

“强拆 绑架”,“强拆 伤人”

出现的结果都是那么触目惊心

 



要么是被绑架暴打

要么是被直接弄死

 

手无寸铁的平民

面对失控的暴力机器

结局之惨烈可想而知

 

2015年的新闻


零几年的中国

曾掀起一波拆迁热潮

出现了相当多的强拆事件

电视报纸上此起彼伏的报道

被经济发展的浪潮所湮没

最终也不了了之

 

令人悲哀的是

社会在飞速发展

强拆却固执且顽强地存在着

成了社会顽疾

甚至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套路

 

说动手就动手,说拆就拆


没有什么是强拆解决不了的

 

拥有绝对权力与金钱的政府

在与平民关于房产展开的决斗中

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获胜

而强拆,绝对是最直接

最有恃无恐的一种

以摧枯拉朽的力量

伴随着铲车与挖掘机的轰鸣

瞬间将你打回原形

就像一板砖拍在脑袋上那样

结实,迅速,致命

 


影视作品中的强拆

顶多算是种编剧手法

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剧情

 

而纪录片里所展现的

更像是活生生划一个口子

然后用力撕开

伴随冲击双眼的惨烈场面

让你一窥那血淋淋的现实

 

居民怀疑市政府故意纵火,借机强拆


但影像终究是影像

你可以观察却无法融入

导演在拍摄纪录片之前

作为城乡所的学生

为了调查了解康乐里的拆迁安置问题

在康乐里社区居住了三年

他已经完全融入其中

 

而观看纪录片的我们

融入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能体会老兵面对强拆时的

悲伤与无奈

却无从得知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

 


但纪录片始终是

关注此类事件的最好的方式

没有纪录片

你很难得知,这个世界上

还有这么一群人

背负着如此的痛苦

承受着如此的欺凌

 

没有这部纪录片

你可能也不会关心

陈水扁在台北干过什么

说过什么话

 

“阿扁x你娘”


他说

“(翟所祥)別的地方不死,

死在這裡(台北)

我真夠‘衰’”





文丨机器人马文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文周》开放征稿

-回复“2”了解详情-

点击文章标题看“六月”文章精华
重返狼群,比生命更重要的是自由
马克尔斯一本正经的胡话,为什么让你觉得百年孤独?
“你是我在这个夏天抱的最后一个人”

生活就像广电总局,突然就给你来一刀

“崩坏”的苍井优早就不是你认识的那个少女了
真正的“杰克船长”才不会磨皮美颜!
他们出品的电影,可不只是打打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