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总想找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许多太极拳书中根本就没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板的旧书,把这些练太极拳必懂的歌诀奉上,以助有缘人。
(
更多太极相关内容,请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Taichitang
)
十三势歌诀
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说明:(注意:朋和冽二字,应该有提手旁,因打不上,固简化打的)
十三势者,朋,履,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转附太极拳解释: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 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妙成子解曰: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太极拳从头到尾,均是由腰带动四肢。所以说命意源头,全在于腰。步法、身法虚实的变化切不可马马虎虎,气贯周身,没有停滞的地方。走架子、推手时要以静待动,而动中又有静。与人交手时均应顺应客观情况,即所谓“舍己从人”,对手要的地方可以给他,没有舍己从人,就难以牵动四两拨千斤。无论何种动作都要全神贯注,处处留意,不能有犯呆的现象。按此要求下大功夫去练,去参加竞赛,慢慢会发现真功夫也没觉得如何费劲,相反如果方法不对,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下功夫苦练却没长功夫。不论练习太极拳还是推手,都要在腰间下功夫。腰为人一身之主宰,要做到力与腰合,处处以腰带动周身,这样每一个招式才好用。腰间顺应客观情况,可柔软,也可硬如磐石,丹田气足可瞬间释放爆发力,放长击远。只有尾闾中正,神才能贯注于顶。低头猫腰,前俯后仰,东扭西歪都可使神散气乱,为大病。周身上下轻灵自如,下颌微收,自然头顶悬。
练习太极拳和推手都要认真寻求原因。
走架子、推手,曲伸开合,都要完全顺应客观情况,不可主观臆断。如果走架子不得利,应向腰腿寻求原因,如果推手不得利,是桩功的问题,还是手上、身上反映,摸得准摸不准的问题,如果摸准了还有把握时间差、火候的问题,还是爆发力的问题。哪里出问题在哪里找原因,哪里有问题在哪里下大功夫,定能奏效。学习太极拳和任何武术,初入门时都必须有明师言传身授。一般来说,老师讲明白了,自己也下大功夫了,练来练去练糊涂了,不知怎么练了,此时再求师指点,明白本意,此为一个飞跃。如果练拳从来没糊涂过,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我自己练拳的经验是,一个劈拳或者三体式,我练糊涂了四次,恩师指导了四次,,我也由糊涂到明白,这样拳才属于自己,功夫才真正到了自己身上。练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到老精气神足,眼不花,耳不聋,和同龄人相比身体、心理状况要好很多,这才算达到了目的。
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歌一百多个字,言简意赅,寓含深意。如果不按照此歌的要求去练习,联系多年功夫,却一无所获,岂不惜哉!细看武术界超过百岁的能有几人?细看修丹之士谁能达到了然、了空的水平?更不用说柳华阳、吕洞宾、张三丰祖师了。他们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
二、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这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尚巧善变”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技术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即为一例。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之一,被看做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高级目标,是恒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精纯的标准。
王宗岳修订的《太极拳打手歌》,开宗明义便讲:“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这还是讲的“四两拨千斤”。其后众多的太极名家高手更将其奉为圭臬,各种阐发、释解林林总总,俯拾皆是。
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2.借力。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3.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欲要引进落空,先要舍己从人,知己知彼,触之则旋转自如”(李亦畲)。
4.用意不用力,充分运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动静缓急,运转随心”(陈鑫语),“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意气须换得灵”、“劲断意不断”(武禹襄语),“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五字诀》)。
太极拳打手歌日:“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小儿,不足七·岁,活泼可爱。他双脚开立,手舞之,提膝踏脚,足蹈之,呼之曰:“练拳。””一日,他不经意间用小手握住愚右手小指,边转边嚷要上街玩,愚小指疼痛,身不由己随他向右转了大半圈,心中豁然醒悟:“这不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吗?”
“牵”,牵制住;“动”,转动、卷动;“四两”,对方的薄弱部位;“拨”,拨动;“千斤”,对方千斤之体。全句的意思是:牵制住,卷动、转动对方的薄弱部位,由此而拨动对方的千斤之体,千斤之力。由此可悟,这里的“牵”是否擒拿的意思,只有牵制、擒拿住对方的薄弱部位,才能拨动对方的千斤之体。
通过站桩,获得浑厚的太极内功,而不运用擒拿妙术的功
夫,其功夫很可能是“一触即发,发人文外”和“出手见红,一招制敌”,这与“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外家功夫并无太大区别。
以浑厚太极内功为基础,巧妙应用擒拿之术,牵住、卷动对方的薄弱部位,进而拨动对方的千斤之体,这是否也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含义之一?
太极拳行功走架,要求“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放松全身,在通体轻、松、顺、通的前提下,产生“内气、内劲”,而后获取“内功”。必须明白,这是练功夫。
拳艺的较量是用功夫、见功夫,是功夫的争高论低,这与行功走架练功夫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故不可将“用意不用力”的原则要求照搬,或移植到拳技较量中来。
太极拳较技不能没有力,更不能不用力,而是不露力、不显力,是会用力、巧用力。
即使运用擒拿妙技,也须以浑厚的太极内功为基础,绝不可轻浮无力。太极拳较技是“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有意,我也有意,我意仍在先”,是“意在气在力在”、“神到气到势到”、“外示安逸”而“内固精神”,是“触手即占先上先”。练功,犹如磨刀,务使刀锋锋利;较技,则是用刀,刀利还需力沉。笔者愚见,同道以为然否?
“引进落空合即出”。
“引”,引诱;“进”,进入我设的圈套:“落空”,造成对方身形劲力落空之势;“合”,我身形回拢聚合;“出”,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全句的意思是:引诱对方进入我设的圈套,造成对方身形劲力落空之势,而后我身形骤然回拢聚合,对方必然由于身形失控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此拳论谓之“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试举例说明:
我方设局,周身一家,双手齐出,假意向对方胸部急速推按,对方必然利用我推按之势,对我捋带之,若我方凭借感应,骤然收回双手,身形合为一体,则对方必因惯性,身形失控而仰面跌出,此“引进落空合即出”之一也。
对方向我方胸部推按而来,我以右臂徐徐迎接掤住,感应对方,在对方继续发力之际,我方右臂骤然松开,开也是合,身形向左侧移动,对方必因惯性,身形失控而俯身仆出。此“引进落空合即出”之二也。
“沾连黏随不丢顶”。
拳谚云“拳打不知道,知道打不了”。如果对方“懂劲”功夫极好,感应无比灵敏,我方既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又不能“弓l进落空合即出”,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沾、连、黏、随”之功夫,“不卑不亢,我守我疆”,在“沾、连、黏、随”中捕捉和寻觅时机与战机。倘若对方无懈可击,证明对方技艺非凡,我则应收兵罢战,虚心向对方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与对方周旋中,千万不要忘记和丢掉“虚领顶劲”。“虚领顶劲”是“沾连黏随”的大前提,只有“虚领顶劲”才能“沾连黏随”。忘却和丢掉“虚领顶劲,“沾连黏随”则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顶、偏、丢、抗”,病态百出,必败无疑。
太极拳研究中,通常理念是将“不丢顶”释作“不丢不顶”,此绝非“打手歌”此处之本意。对此笔者曾在拙作《太极拳修炼要领辨析》中有所阐述,敬请同道参阅指正。
依据上述,对于“打手歌”综述如下:
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我牵制住,转动、卷动对方四两薄弱部位,而拨动对方千斤之体。我还可利用引诱之法,诱敌进入我之圈套,而后我方骤然回拢聚合,对方必然由于自身失控而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出”。假如我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则应运用“沾连黏随”与彼周旋,在周旋中千万不要忘记和丢掉“虚领顶劲”。
笔者“琵琶独奏,一家之曲”,妥否,请前辈同仁赐教指正之。
“轻灵活泼求懂劲,刚柔相济无滞病”。太极拳学问研究也应当“轻松活泼求学问,商榷争鸣无滞病”。目前,太极拳学问研究气氛沉闷有余、活泼不足,多一些求索探讨,多一些善意的商榷争鸣,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对于太极拳的发展和大众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
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利顶头悬”。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也极易被人发出。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若此时对方用挒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身躯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
拳经云:“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所以,“后人发,先人至”的关键是意在人先,在听劲。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证“后发先至”,这是推手时一条很重要的规律.
3.三节齐到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