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赛柏蓝  ·  刚刚!国家两部门发布集采最新消息 ·  2 天前  
懒人医考  ·  双12医考课程钜惠中,报名送全套新版教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从心律失常诊疗现状谈中西医结合之路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28 23:50

正文

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副作用大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中药代表稳心颗粒在治疗心律失常中表现出独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备受关注,今年也发布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这一心律失常治疗领域首个专家共识。《门诊》杂志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就心律失常临床现状分享个人经验和对未来的展望。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心律失常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那么,请您介绍一下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式。


杨新春教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其中,房颤就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与高龄、高血压等因素相关,所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另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引起功能性心律失常(如早搏)发病率升高。治疗上,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


临床上,药物治疗还是主战场,甚至一些功能性疾病患者,或疾病相对较轻的患者,都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药物治疗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本身的副作用不能忽视。另外,介入治疗发展非常迅速,包括导管消融、器械植入等,成为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同时,外科手术治疗心律失常,虽然治疗更彻底,但由于创伤大,能接受的患者较少,往往用于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张萍教授

心律失常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据频率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上,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近些年,非药物治疗从起搏器到导管消融发展突飞猛进,但是药物治疗还是重中之重。


临床上,遇到这类患者首先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对于急性患者,对症治疗。其次,明确患者病因,及时处理,从根源上解决患者问题。最后,需要认识到心律失常需要长期随访管理,预防复发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



《门诊》

稳心颗粒研发至今30年,今年发布的《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有哪些指导意义?

杨新春教授

现代医学讲究循证依据,药物的使用需要有规范合理的专家指导,这一共识的发布也是基于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让医师在临床使用时有据可依。同时,弥补目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不足。


张萍教授

稳心颗粒研发至今30年,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在近10年药物应用达到了高潮,这也是未来其他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基于前期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为了临床药物的规范使用,由此有了共识的发布。对于临床来说,首先,让临床医师认识到中药治疗心律失常也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试验设计以及临床循证医学的支撑。其次,共识的推出明确了临床药物的适应证,指导临床医师药物的应用,让药物使用更加规范。



《门诊》

201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有提到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思想,心律失常领域如何做到科学防治?


杨新春教授

近几年,疾病预防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级预防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目前还是以二级预防为主,除了预防体系的专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疗工作者的参与将让预防工作事半功倍。


心律失常领域中,房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最高。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意,且随后的并发症、终身用药等问题也为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如果能做到提前预防,不仅患者生活质量能得到提高,对国家而言,也节省了很多医疗资源,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对于这类慢性疾病,根治难度大,所以要把侧重点放在预防上。而中医治疗的核心就是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而且药物相对温和,副作用小,因此中药的应用前景可观。


张萍教授

中医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不仅仅是“十三·五”规划,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由来已久,希望能够做到中西医并重。古人“上医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医学提出的疾病一级预防观点不谋而合。中药作为传统医学,患者更容易接受。特别是随着剂型的改良,服用更加方便,在明确预防和治疗价值后,患者接受度更高。



医师简介


杨新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理事、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副主任。获1999年塞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2004年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FHRS),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等。


张 萍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等。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13年获中国心律学会颁发的“中国起搏杰出贡献奖”。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