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回来了。就之前的偷懒给大家道个歉。
以后这个号都是我自己写了。
小黄人干货分享,再发一下。暗藏红包,支付宝口令是6个汉字:网贷选择大法。以后每次发文章都会有惊喜哦。
P2P这个行业,小黄人依然保持信心。
这次来和大家聊聊风暴之后,如何选择和投资p2p平台。
厚着脸皮说,应该几乎没有人写这个主题能比我写更实用实际了。
一
网贷爆雷风暴之前,无论p2p的投资人和行业人士都幼稚过。
以前看平台,套路是先看背景,什么有风投的、上市公司、国资算优质的,必须加分。
结果,爆雷风暴中,死的最难看的就是这批平台。为啥呢?
p2p在没破除刚兑情况下,最核心的逻辑上通过自身实力、盈利来覆盖逾期和坏账。那些有了背景的意味着实力雄厚,哪怕出了点风险也能兜的起。
现在来看这个逻辑真是幼稚的可笑。
看起来再好的事情后面有你不知道的套路呀。
先说风投,春晓资本投资了多个网贷平台全雷了,投资的钱本身就是从网贷平台募集的……用出借人的钱去做风投,也是创举。平台看起来有实力有背景了,风投也有钱投资了,可是遇到风波挤兑,坑死无数投资人。
这次风波不少风投投的平台几乎全爆雷,哪怕是正规的风投,它也只是一个股东,出了事它投的钱全打水漂,指望它们再兜底,做梦呢。
再说国资,背景大多数是花钱买的背景,花钱在包装背景上,放在投机取巧上,你想想做事情还有多少是用心的,雷了也就不奇怪了。
上市公司就更可笑了,市场好的时候借此炒作概念,动辄市值翻数倍,连改个名字叫匹凸匹市值都能涨个数十亿。
类似这种上市公司,做p2p的初心就是为了投机。
出发点是投机,是否还会踏实干呢?结论就是做法也会投机取巧。
何谓投机取巧,表现就是不管自己风控实力怎样,一味的追求短时间扩大规模。
产品可以做期限错配,上活期;那规模是蹭蹭的涨,一来挤兑,最容易挤的就是活期。
资产做大额的,一笔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这规模来的多快。
小额分散也可以,来呀,都来加盟吧,或者找这个那个资产机构合作就可以了。这种业务美其名曰会做二次风控,食物你第一次是食物,消化了一次的食物是什么?二次风控就是件最扯淡的事情。
这次爆雷风波中,反而那些踏实做业务的,认真做风控的,最终活了下来。可以没有那么显赫的背景,唯有踏实做事,踏实赚钱生存之道。
二
背景看完了看资产,看业务模式,看团队。在这个方面,无论出借人还是业内人士都轻信过。
平台是否如实的披露了自己的全部资产情况和合作模式?平台的资产业务是否有持续性和不断的调整变化?
这两个问题导致投资人无法了解全貌,了解最真实的一面。
雷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自融的平台可能有一小部分真实业务,拿真实的来应对投资人的查看和检查,在短时间内,除非彻底的全面调查,去调查了解情况的可以轻易被糊弄过去。
此外业务模式类型也可能处在不断变化中,一个平台也可能有多种业务。这里面的变化也非常影响一个平台的质量。
看团队很多人也犯过和看背景一样的错误,很好的学历、显赫的背景也抵不上踏实做事的团队。
夸客金融爆雷相信冲击了很多人的三观,郭老板各大国际知名投行干过,还是宜信的前首席风控官,最该把控好风险的人却没有把控好。
核心的都看完了,还有周边也清扫一下。银行存管、三级等保、icp这些都是花钱可以搞定的,不代表平台的风控和质量如何。这次爆雷多少平台是银行存管照样钱被自融。这几个可以从判断平台安全与否,是否要选择里面剔除。
三
那么选择平台要看啥呢?最核心的小黄人觉得是两个。
一个是老板和核心团队,从接触和做事里面判断是否是踏实干事的人,如果急功近利、交流时城府很深不坦诚的的那种,建议不要碰。这个也没有特别的技巧,需要有核心资深投资代表多去交流调查来判断。
比老板团队更重要的就是资产和业务模式了。
具体就不分析了,直接上结论。
一个平台如果主要资产是来自于加盟代理,不要投,果断撤退。
一个平台如果主要资产来源过于集中,大额资产为主,不要投,还在车上的,果断撤退。
一个平台主要的借款是各种公司,单个100万;个人都是20万为主的。这种内在隐患也很大。建议碰到也不要投。
一个平台主要是做期限较大,周期偏长的,可能有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例如房贷这种此前一直是非常优质的业务。一旦逾期发生纠纷,在房价上涨的时候是好办的,纠纷少卖房也赚钱也快。
而当下经济环境下,房价下跌,纠纷增多,处置变慢。就拿小赢的房贷数据来说,财报披露出来的逾期率超过10%。这还是化妆过的数据,真实数据小黄人就不可言喻啦。
遇到房贷为主的平台,投资还在的保持镇定,资产在,钱回来只是时间问题,哪怕最终有损失也不至于过大建议谨慎参与。还没参与的,建议在房价下跌趋势里不要碰。
供应链各种杂七杂八业务的,依托核心企业或行业,在经济下滑的时候也是建议谨慎参与了。
四
余额宝、银行理财收益越来越低,股市基金表现也不好。那么多不好的,那小黄人看好什么呢?
很惭愧呀。大家知道这次爆雷风波中,哪类资产表现最好吗?
居然是名声如此不堪的现金贷……
以前的现金贷年化利率动辄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说心黑一点不过分。这种资产平均期限短,利率高,收益可以覆盖坏账,遇到挤兑的话,钱平均半个月就回来了,也不怕挤兑。
汗颜呀,名声最不好的居然是这轮最没伤害投资人的资产类别。
目前现金贷类资产为了合规,主流的都包装为现金分期和消费金融业务了。
平均期限从之前的一周、半个月、不超过一个月变为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为主。
那些以前利率百分之几百的模式的只能地下玩,还有法律风险,这种不要参与,小黄人不做讨论。
当下的能合规的现金分期类资产的表面利率是不超过36%,后续的备案和合规都没啥问题。
当然真实利率,以中国人的智慧那就高多啦。如计息收费方式变通一下,再加上一些看起来合理的收费名目就可以把真实利率提升到高达72%-1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