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P.A
【G.P.A】每天精选深度而有趣的文章与资讯,适合求职阶段的你。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财经  ·  清华天才梦碎!曾估值430亿独角兽12.3亿 ... ·  2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80 岁的宜家想办法保持好奇心 ·  2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法拍房,爆了! ·  6 天前  
第一财经  ·  三大股指齐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P.A

看书如何真正吸收?我摸索出这套懒人笔记法

G.P.A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1-26 13:55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应用推荐第一媒体 AppSo(ID:appsolution) 。这是一个让你手机更好用的专业媒体,专注推荐新酷 App、游戏和实用技巧,致力于让更多人过上有品质的数字生活。


在这个读书已不再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途径的时代,对于每年出版的几万册纸质书,大部分我们都不会阅读第二遍。这便需要我们在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消化书籍内容。


传统摘抄、批注的读书笔记方法非常耗时耗力。


这几年兴起的思维导图也有其局限性:逻辑必须十分清晰、观点明确、易于总结。




而其他笔记法,如康奈尔笔记(点击即可查看如何做康奈尔笔记)、3R ……更适用于专业学习。


我个人有些强迫症,就是笔记一定要满足逻辑 + 美观这两项。而且,我也懒得写读后总结之类的长文。


总的来说,自己懒(笔头而不是头脑),同时还想消化一本好书。


所以由懒而生,逐渐摸索出一套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我称之为「格式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我总结的这套懒人笔记法。



「格式笔记」的特性



格式笔记有三个特性,按重要程度区分:


  1. 精简易读;

  2. 以应用为主;

  3. 边读边记,读后便于延伸、补充、回顾。


如果有第 4 点的话,整齐美观也能算上。格式笔记提倡阅读同步思考、强调应用、提炼观点,把概念转化为事例。一句话总结:记的不是作者的话,而是自己的理解。


以下我会详细阐述以下内容:


  • 适合读书类型与目标对象

  • 「格式笔记」怎么记

  •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四个特性

  • 「格式笔记」如何数字化



「格式笔记」的适用范围



就目前我的使用经验来说,格式笔记更适合阅读非虚构(Non-Fiction )的书籍。


其他类型书籍的话,我还是更喜欢摘抄和批注的传统方法。


格式笔记目标读者画像:


  1. 有记读书笔记需求的读者;

  2. 手懒脑不懒;

  3. 笔记外观要求高;

  4. 不为展示,为我所用;

  5. 经常要借阅公共书籍。



「格式笔记」要怎么记



其实一张图就能说明白。


下图是我读《反脆弱》到 20% 左右的格式笔记。




它的核心是:通过模块化「强迫自己思考」。


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笔记该记什么?这种「预设式套路」可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套入套路、归类。


「右栏」负责记录知识性信息、理解观点、延伸阅读…… 更私人化。


  • 概念:所有之前没接触过的「术语」,只要看到就记下来。不用记解释,可以记些关键词。

  • 事例:书中提到的典型实例、自己想到的事例。

  • 灵光一现(名字有些中二):记下自己的脑洞。

  • 改进:这是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模块,为我所用,如何应用到自己身上,改进现状。后面会详细展开。


注意:在灵光一现一栏中,简要表达出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即可。这点我也在《你应该读一本能唤起你生理反应的书》中提到了。 被 shocked 到一刻,一定要记下来。


「左栏」是自己压缩、提炼、总结的过程…… 更客观。


  • 章节观点:逻辑顺序,只讲观点;

  • 整本书核心观点:整本书作者围绕的核心观点,比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的就是「脆弱性与反脆弱性」 ;在《黑天鹅》中说的就是「黑天鹅现象」。


之前我提到,这是高度私人定制的读书笔记。那是因为这些模块的决定取决于你。针对内容不同的书籍,可以随时添补新的模块。



「格式笔记」三大特性详解



1. 精简易读


记笔记也有效率一说。


  • 输入效率:如果你仅仅是记笔记,就比读书时间还长,那无疑是输入效率太低了;

  • 消化效率:也就是你记下的部分究竟理解了多少。


以上也提到了,传统摘抄+批注方法整理耗时,更糟糕的是回顾性低!看看你在印象笔记里的读书笔记的上次查看时间吧。


而且我们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看到摘抄,却不再理解摘抄。


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尼尔 • 波兹曼《娱乐至死》


所以,精简并不是说掠过重要内容,而是压缩、提炼、消化。让你时隔很久后还能理解。


同时,还能节省你记笔记的时间,提高易读性。


采用格式笔记记笔记的话,一本书可能也就用 1-2 张 A4 纸的正反面就够啦,且便于随时查看。


2. 以应用为主


我们选择阅读 Non-fiction 非虚构书类,总结起来就两个原因:提高认知、为我所用。


前者为知识,后者为指导。


但大多数读者往往只关注到了前者,就是说我读完一本书我学到了什么,而没想过读完这本书可以给我哪些具体的指导?


前者更客观、普遍。比如,一个经济学学生和一个高中生都阅读了一本经济学基础,其实在收获知识方面两者没多少差距(并不是说相同,你可能用了两个小时就理解消化了,但高中生读了两个月把这本书读个十几遍,也能明白)。两者都能明白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那是因为信息是死的,但怎么把信息转换成知识,就取决于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状态。


上面例子体现的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读完这本书,如果经济学学生只是记住了一堆名词和解释,那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些都还只是「信息」,而没有转换成「知识」,而这些信息其实你 Google 一下就有了。


如果高中生读完后,决定自己向父母借一笔小钱,暑假去试着做点儿小生意的话,这就是应用。


所以,在「格式笔记」里我更强调 「改进」。也就是说,通过读这本书对我目前生活能做出哪些改变。


比如,我就很简单地写了「健身上尝试力竭法训练」。而一个不健身的投资者,可能就会写上「分散投资」、「提高察觉力」……甚至更具体的内容。


好多笔记方法都强调说你怎么记住它,怎么理解它。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到达怎么应用的阶段。因为,我认为读书的「内化」就是一个由外(书)及内(个人)的过程:


  • 看-看懂-理解-开悟-应用

  • 边读边记,读后便于回顾、延伸、补充


这和传统批注法其实很类似。不一样的是,在读书过程中,你身边只要有一张纸就可以了,几笔打个格,填上模块名称(这对图书馆借书来说太方便了,过去只能用铅笔标注,还书之前还得再擦掉。)


然后,就开始读吧,而且在读书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想到「模块要求」,但并不会打断阅读。


过去,我读到一个故事就当个事儿看,最多算个谈资。但使用格式笔记读书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想,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指导意义?为什么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换句话说,它在强迫你提问题。


所有的读书笔记不都是边读边记嘛,那格式笔记不同之处在哪呢?


在你读完的时候,你的读书笔记就已经完成 70%-80% 了。这也就是记笔记效率的问题。而需要你读后总结的,只有一页纸左右的大纲观点摘要,类似你自己重写一遍这本书的目录。


但这远远没完。书我们可以只读一遍,但是我们记读书笔记不正是为了可以「快速地回顾这本书」吗?


所以,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不在于读书时,而在于读完后。


格式笔记便于回顾、条理清楚。所以,在读完书后也能很方便地延伸内容。


比如「概念」一栏,说实话,我读完书后两三天再看「概念」里记下的名词,一大半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这时候只需要 Google 一下就行了。原来只是书中针对作者观点所作的解释,在 Google 后了解会更全面,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尤其是在你做主题阅读的时候,相同主题下不同的书中,其实很多概念、定义、延伸说明……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支持观点和事例。


所以,根本没必要去死记硬背,你看第一本书时,这些概念可能只是能 Google 出来的信息,读得多了就会内化为知识。


「补充」也同理,读完一本书几天后,你的认知模型会渐渐升级。然后你会察觉到,一个一直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其实可以通过某个原理进行解释,那么你就可以直接补充到事例上去。


假如,我打算做些小投资,那么「改进」或者说「应用」上,我也可以补充上投资的方法论指导。你甚至可以当这个板块为一个长期的 To-Do-List ,你改进成功了,就可以 checked it 了!



如何实现数字化



格式笔记在线下记录的时候非常方便,随便拿张纸打个格子就好了。


但从便于回顾和保存的角度来说,我更喜欢在记录完后,定期把这几页数字化整理一下。不仅为了知识管理,也是一次回顾。


过去采用传统的摘抄、批注笔记法,读完一本纸质书,想存到笔记库里,打字要打好久。现在基本上都能在半个小时内整理完毕。


以下只是我自己的数字化实例,其实和软件关联度不是很大,不一定要用例子中的 app 才能实现。


1. 以 Microsoft Excel 为代表的「办公」 app




用最常见的 Excel 合并个单元格,输入「模块」名称,存为模版就好啦。


  • 优点:平台覆盖广、普及度广、操作简单

  • 缺点:调整和排版麻烦


2. 以 Sketch 来举例的相关「设计」的 app




Sketch 比起其他以设计为主的 app 更简便。所以,目前我选择 Sketch 来作为数字化格式笔记的工具。但 AI 、PS、Indesign 等所有能打格,输入文字功能的 app 都可以实现。


  • 优点:方便美观,便于调整、修改

  • 缺点:app 本身成本高,如果只是为了格式笔记没必要购买安装


3. 各类扫描 app由于我线下笔记记得过于凌乱,所以没有实例附图。


  • 优点:拍一张就好,不能再简单

  • 缺点:不好调整、修改。清晰度问题也可能出问题


整理完后,你可以一张图直接甩到你各种笔记 app 里,或者建个专门的文件夹,亦或者打印出来夹在书里。




以上就是「格式笔记」的介绍,我也还在继续摸索和完善。


我认为一个「好」方法的要求是:结构简单清晰、应用度高、学习成本小。比如费曼最经典的学习方法,其核心就是「不懂就去查!顺藤摸瓜!」


学习成本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举例。 我当时完全是「啃完」的,记了十几页笔记,然而没有在一本书上完整的用过,但几个核心观点倒是指导了我如何读书。但我觉得学习成本就过高了)


以上的叙述可能比较啰嗦,使用了一整篇文章来说。跟费曼教授比起来还望尘莫及,人家几句话就能阐述清楚。


最后希望大家注意的一点: 格式笔记不是静态的,更不是一种规则和模式。我总结的只是参考,具体还是要结合个人思考、读书习惯、书籍类型……去自定义!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做快乐的懒癌读者。


公众后台回复“读书笔记

查看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AppSo(ID: appsolution) 。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佟掌柜手把手带你破冰咨询、斩获offer

【咨询行业求职社群】第三期

仅有100席位

有意向求职【咨询行业】的朋友

手速要快哦~

扫码填写报名申请表

即可获社群席位

这就是二维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