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广义政府”是由国家性质党组织(包括中共中央与各地方党委)与宪法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机构(各级人民政府)整合而成。因此,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具有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与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属性。
广义政府的政党属性表现为,尽管广义政府是中国事实上的政府机构,但广义政府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广义政府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因此广义政府具有鲜明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英团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及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纲领、严明的组织边界、严密的组织体系、严肃的政治生活、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列宁式政党组织的基因密码。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党领政、以党建国的政治实践形塑了广义政府的政党属性。由于国家性质党组织是“广义政府”的核心组成部分,广义政府的政党属性最为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政治统治组织的先进性和整体性。
就先进性而言,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精英化的先锋队。这种先锋队政党实际上是精英政治的一种类型,和西方关于精英政治的语境不同,这种精英政治在中国政治文化中通常被表达为贤人政治或贤能政治。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更加强调国家利益的整体性、行动步调的一致性、目标纲领的统一性和组织纪律的严谨性,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是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嵌入地方和社会的组织分支,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的党员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而不会强调是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的的党员。同时,党的地方组织必须确保党中央整体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不允许党员的行为背离既定路线、方针、政策,对违纪者施以惩罚。《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以及党的组织制度等方面明确指出:“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尽管《中国共产党章程》因时代发展变化几经调整和修改,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铁一般的纪律”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党属性。
而广义政府的政府属性是指,尽管广义政府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广义政府的成员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但广义政府本质上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主体,是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因此具有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属性。这种属性强调广义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组织,是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组织机构,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通常具有公共性和区域性,会基于属地负责制优先考虑辖区内公共事务。
就公共性而言,广义政府的政府属性强调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标、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公共价值。甚至可以说,政府存在的目的和合法性是维护和保障全体人民的权利。虽然不同时代、不同背景和不同国家对政府公共性有差异化的要求,但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改善社会福利却是所有政府公共性的共同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广义政府的基本原则。就区域性而言,广义政府强调属地负责制,各地方政府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分化为一个个在横向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体现出“区域性管理”和“属地负责制”的政府属性,区域范围决定了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边界。具体来说,由于成本承担和受益范围的不同,公共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服务和地方性公共服务,全国性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跨区域、全国公众都能够共同享有,最为典型的就是国防、外交、基础性科学研究;而地方性公共服务则是在本地区域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品,比如辖区内部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城市消防、治安警察、城市公园等,这类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仅仅是对一个地区内部而言。正是这种区域性特征的客观存在,使得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成为地方资源的产权主体,具有类似产权所有者的行为,与区域外的其他地方政府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关系,以区域收益最大化作为区域公共管理的行动原则。
概言之,广义政府存在“一体两性”,既具有政党属性,也具有政府属性,这是广义政府同时兼具中国共产党政党角色与国家行政机关政府角色的体现。政党属性强调 “先进性”“引领性”和“整体性”,政府属性强调“公共性”、“服务性”和“区域性”。广义政府在政党与政府两种不同角色下分别遵循不同的属性要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是“一体两性”,也就是说,主体是共同的广义政府,但拥有两个不同的角色,这两个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行动逻辑。
为了更加细致和深入地描述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广义政府的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的特征,本文基于“主体-结构-过程”分析框架分析广义政府的组织特征,从“主体-结构-过程”三个层面八个维度,比较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的差异(如表 1 所示)。
2.1 广义政府主体维度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的比较分析
中国公共管理的组织主体是广义政府,而人格主体是公职人员。其中,广义政府政党属性下的人格主体是党员干部,政府属性下的人格主体是国家公务员。因此,广义政府人格化的主体绝大数兼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性身份和国家公务员的职业化身份,这构成了广义政府组成人员的基本特征。在广义政府内,党的领导职务和行政领导职务普遍交叉兼任,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国家主席,地方党委副书记普遍兼任同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在政党属性之中,《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党章党规界定了国家性质党组织的公职人员的职责范围、选拔任用、监督评价、调配交流等制度规则和行为准则。在政府属性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了宪法意义上行政机构公职人员的职责范围、任期权限、考核晋升、工作方式等制度规则和行为准则。政党属性强调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不允许党员干部逾越意识形态的底线,党通过宣扬和传播党的意识形态,将其拓展、延伸、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其成为约束和规范社会大众思想和行为的“底色”;政府属性则强调法律和制度的明确性,主张将公共管理活动规则化、程序化、标准化,相关行为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党委系统干部与政府体系公务员之间普遍存在交叉兼职、互调流动,领导机关会根据社会情景变化和形势要求对公职人员的党政身份进行切换调配,事实上广义政府内部党政系统没有严格的各成体系的身份壁垒。
2.2 广义政府结构维度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的比较分析
广义政府组织结构是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架,其形态决定着公共管理体系的功能。广义政府“一体两性”使得其内部的利益结构、央地关系结构、任务配置结构呈现出政党和政府两个体系层面的差异。
(1)利益结构。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的全局性强调政党整体性利益代表,这种利益结构具有整体性、全局性、一致性,全体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国家整体利益,绝对不允许部门主义、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然而,相较于政党属性强调“讲政治、顾大局”的整体利益观,政府属性强调对区域性公共利益负责。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发展与地方领导干部晋升关联,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官员收入挂钩,就是在机制上鼓励地方领导对辖区负责,政府属性更加激发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造成了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结构趋于分散化、差异化、局部化,而这种局部化的利益结构恰恰体现在广义政府的政府属性之中。
(2)央地关系结构。
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文化习俗差异巨大的中国,央地关系结构的变化会深深影响国家治理成效。已有研究从立法权、财权、事权和人事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代中国央地关系的制度化结构和行动者策略,提出了财政联邦制、行为联邦主义、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选择性执行等解释。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当代中国央地关系结构的双重特性,央地关系实质上存在中共中央与地方党委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两个不同的结构。由于广义政府“一体两性”的存在,两个不同系统的央地关系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政党属性更加强调垂直领导 ,政党系统的央地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垂直控制强化央地关系的统一性,地方党委作为地区的领导核心,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居于关键位置、负有绝对责任。《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的地方组织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而政府属性有所不同,更加侧重区域领导,政府系统的央地关系更多主张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谋发展,强调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竞争性,甚至存在央地间的讨价还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3)任务配置结构。
广义政府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政治统治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当代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方面的观点,如肖滨将其称为“政权维度的功能与治权维度的功能”,陈国权将其概括为“统辖权和治理权的功能性配置”,曹正汉将其提炼为“治官权和治民权的上下分设”。因此,广义政府的任务配置就超越了国家行政机构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体系,进一步延展至政治统治稳定、公共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如果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政权与治权”之分本质上是广义政府体系内部任务配置在政党属性和政府属性分野下的结构化呈现。政党属性强调政治统治,其任务配置关系着政权的长治久安,强调保证政治统治稳定,维持社会秩序,评判标准是合法性与权威导向,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权威性和统一领导;政府属性强调社会发展,其任务配置则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公共资产保值增值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评判标准是有效性与绩效导向,更多表现为地方政府对公共资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社会发展的竞争性。因此,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是广义政府政治统治任务与经济发展任务合理配置的前提,如何在尽可能降低党的执政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公共事务的治理效能,也就成为广义政府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均衡配置的关键问题。
2.3 广义政府过程维度政党属性与政府属性比较分析
所谓公共管理过程,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持续性的行为和活动。如果说结构维度为观察公共管理体系内部复杂的权力主体关系提供了镜像,那么公共管理过程维度则可以更加动态化地审视公共管理主体间的持续行动和运行形态。
(1)权力授予。
权力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责任的工具,没有公共权力就无法履行公共责任。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在终极意义上都来源于人民。然而,权力终极来源的共同性并不意味着广义政府内部的国家性质党组织和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力获得方式是相同的。对于党组织和党的干部而言,权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任命方式,由上级党委决定调动或提拔任用, 下级党委和干部服从安排;二是报批任命的委任方式,地方党委根据地区工作开展和班子配备的实际需要,向上级党委提出常委成员调整动议及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批准进行任命。对于宪法意义上的行政机构来说,其成员的产生和调整则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决定,需要对所在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监督。当然,党管干部原则决定了执政党对政府系统领导人选提名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干部管理中政党治理逻辑对政府治理逻辑的控制。
(2)责任履行。
广义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必然需要制度化的岗位和具体的人员来落实相应的责任。国家性质党组织和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力授予方式的差异,也意味着地方广义政府必须同时对上级党委和同级人大负责。从政党属性来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与严密的组织原则和选拔任用的程序相对应,各级党委的责任链条是通过对上负责和对下控制双向运作来实现的,这种责任机制既包括地方各级党委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对作为最高政治权威的党中央负责,也涉及下级党委对其上一级党委负责。因此,政党属性强调整体发展与区域合作,强调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力促区域合作层面的“发达地区”帮扶“落后地区”。从政府属性来看,国家行政机构的责任通常与属地管理相关,辖区居民和行政区域分别构成了地方广义政府的责任对象和服务边界。因此,政府属性更加强调属地负责并鼓励竞争。与西方政党围绕执政权而展开竞争不同,在中国不存在与中国共产党竞争执政权的政党,但地方广义政府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也正是地方广义政府之间的竞争,为中国政治注入了活力。各级政府的责任链条是通过对内负责和对外竞争而运作的,对内为辖区的企业、民众和社会组织提供更为本地化、更具回应性的公共服务,对外则与其他地方政府进行竞争,以获取更多的有利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人才、生产要素等资源。
(3)职能分工。
面对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专业化与分工合作愈来愈显得重要。在广义政府内部,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的分工方式有显著差异。党委系统主要按决策、执行、监督的功能性分权逻辑来构建组织体系,以公共事务的完成为目标,从管理活动环节出发进行权力配置。与之不同的是,政府系统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分这一政治性分权逻辑下的行政执行机关,更侧重于将某项权力赋予特定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结构上的分权关系。
广义政府的“一体两性”表明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具有两个显著差异的角色,也就是说广义政府同时兼具执政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双重角色。执政党的政党属性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属性深刻影响广义政府的治理逻辑。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情景下,双重性的兼顾平衡是影响广义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忽视广义政府的“一体两性”,就会片面认识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性,就不能正视执政党的政府性质与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党性质。与之相关的公共管理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就会陷入党政不分或者党政简单化分开的窠臼之中,难以从根源上理解和厘清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性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