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采访过全球青年领导力品牌(Global Youth Leadership)的创始人张萌。
她30岁前的履历,开挂得让人惊艳: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非你莫属》特邀嘉宾,参加APEC、达沃斯、博鳌论坛如同家常便饭,做公益、出书、演讲也没闲着。
当我们买着马云家的东西时,她和马云同框;当我们听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她和总理面对面;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希拉里竞选时,张萌曾和她对过话……
我加了她微信,她朋友圈里时常出没着很多我得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大人物,一下要拍第6本新书的封面,一下领到了奖状,一下录完喜马拉雅上“人生效率手册”的音频,一下晒出“下班加油站”公开课的笔记。
关键是,在各种合影和视频中,眼神放光、身形高挑、白皙知性的萌姐,长得还真是好看又耐看。
我心中那个又忙又美的女人名单中,又多了一名猛将。我羡慕嫉妒恨了一分钟之后,好奇她究竟对以前的日子动过什么手脚。
我问萌姐怎么拿到英语演讲全国冠军的,她说:感谢自己定下的“1000天小树林计划”,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学校小树林,大声朗读3到5小时英语,无视旁人的侧目和笑话,北京冬天足以把女生的大姨妈冻成毛血旺,可我整整坚持了1000天。
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早起星人,她说:这是她早上5点钟起床的第18个年头了,而且还组群带着很多小伙伴早起;
她吐血给我安利跑步:长跑真的能增强免疫力,以前我是个动不动就感冒的大病号,后来常去400米环形跑道上圈数递增地练跑步,现在就算周围一票人感冒流鼻涕,我都不带被传染的。
她很关注每天的时间都去哪了:我会记录自己每天干了什么,每周干了什么,统计数据是自我评估的依据,每年的大年三十都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断地复盘和评估。
她说任何状态都要专注:我工作时切换成工作状态,屏蔽掉其他杂事,在家陪父母时,几天都不刷手机。
经过一番探听,以前我知其牛,现在我知其所以牛。
她20多岁时的那些坚持、死磕、自律、专注和时间管理达到量变级别后,30岁迎来质变是件顺其自然的事。
20多岁,你有怎样的生活方式,30多岁,你就会有怎样的打开方式。
30多岁脸上胶原蛋白没减少、身上代谢速率没变慢的人,20多岁时多半饮食正常,作息规律,有运动习惯,会调节心情。
30多岁在职场上难以或缺的人,20多岁时也曾受过委屈躲在楼道,擦干眼泪回到电脑前,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新增2个备选方案;
30多少谈吐有料,文章有货,为人有趣的人,20多岁时经常看书、旅行、思考,把见识和能力都结结实实地长在自己身上。
你的皮囊里,有你的生活习惯;你的能力里,有你的试错所得;你的人格里,有你的认知积淀。
人与人的目标和轨迹各有不同,但我喜欢的30岁打开方式是这样的,从20多岁起,边见众生,边见自己,不断新陈代谢,不断野蛮生长。
所有光芒,需要时间才能被看到。年龄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只有顺承关系。
你20多岁时的生活方式,决定了30岁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