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优才成长  ·  祝贺:第555期公益直播活动于2025年2月 ... ·  23 小时前  
优才成长  ·  祝贺:第555期公益直播活动于2025年2月 ... ·  23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韩国KF-21双座战斗机进行试飞,空军参谋长 ... ·  2 天前  
国防部发布  ·  第47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开展多项训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建军90周年 | 一句口号,为何占据了这个旅史馆的整个橱窗?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28 10:48

正文

百万裁军 打造新型精兵劲旅



“我不知道明天干什么,但我知道今天怎么干。” 走进第83集团军某旅旅史馆,这句标语在很显眼的位置。


一句口号为何占据整个橱窗?负责旅史编修的旅组织科干事马继存介绍,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百万大裁军”时官兵喊出的口号。


随着采访深入,一段 “百万大裁军” 的历史逐渐清晰。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6月4日,邓小平郑重宣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年内裁减员额100万!


裁军很快进入实质展开阶段。 9月中旬,该旅前身某师开始进行精简整编:全师要调整2个团部,撤销1个团的编制,撤销营、连单位20多个,涉及调整合并的连队有49个之多。


精简整编中,大量官兵面临着进退去留,其中包括师机关干部陈云飞。


那年,任职将满3年的陈云飞刚参与完成军委赋予的新兵试点训练任务,进步势头良好。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转业名单上时,一时始料不及。但他很快收拾好心情,重新投入工作,与战友加班加点奋战,拟制出一份数据翔实、计划周密的改革期间师战备值班方案。


那年夏天,履带式火炮开始代替牵引式火炮。很多即将脱下军装的官兵,毅然选择在装备车场里挥汗如雨,把刚刚接到的新装备仔细擦拭、保养一番。大家想得最多的,都是 “再为部队做点啥”。



某连连长孙礼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自身素质已跟不上部队发展进程。 “把位置腾出来让年轻人大显身手吧。” 考虑再三,他主动递交了转业申请。


临走那几天,孙礼带新连长熟悉情况、交接工作、传授经验,工作马不停蹄。连队接到赶赴野外训练场参加实兵演习的通知后,他仍和连队一起训练,认真进行沙盘推演,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连队战士都说,孙连 长比确定转业之前还要忙。摸着身上的军装,孙礼坚定地说: “只要军装一刻在身,就要恪尽职守站好最后一班岗。”


无论走与留,都是为强军作贡献。


在旅史馆,记者看到一段老兵寄语的视频。视频中,退伍官兵一个个精神抖擞,着装整齐。曾亲历过“百万大裁军”的一位老兵动情地说: “只有改革,部队结构才能优化,战斗力才能提升。”



老兵说得没错。改革后,该师员额虽然少了,但高技术兵种却增加了。经过“脱胎换骨”,“ 精兵、合成、精干、高效”成为当时单位的新特点,全师也实现了从单一兵种到合成兵种的历史性转变。


“翻开旅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来就没有舒舒服服的改革。”该旅一位领导介绍,近年来,这支部队接连遇到改革任务,曾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毫不犹豫选择迎难而上。


2015年底,该旅迎来3年内的第二轮换装转型,官兵们像接新娘子一样迎接新装备。当钢铁战甲驶入训练场,缺教材、缺人才、缺训练方法等问题接踵而至。一名连长在指挥训练时,见新型装甲车“不听招呼”,急得猛拍战车钢板……


穿上新鞋,绝不能走回老路。 旅党委不断摸索新装备建设的“发力点”,先后组织近三分之一的官兵到厂家、院校进行新装备知识学习培训;在人员选派、接装培训、装备输送、联调联试等关键环节下足功夫;立足现有条件持续抓好理论奠基、模拟训练和研究探索。


这一轮改革,该旅走得更加沉稳和自信,一支新型数字化劲旅羽翼渐丰,战斗力建设再次实现跃升。


前不久,随着改革深入推进,该旅又迎来了考验。面对岗位调整和连队重组,个别官兵产生了畏难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该旅及时组织大讨论,地点就设在各连队荣誉室。抚摸着一块块闪亮的荣誉奖牌,倾听着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在改革大潮中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官兵们深受触动: 军人就应该有担当,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以讲大局、讲服从、讲奉献的实际行动支持改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我不知道明天干什么,但我知道今天怎么干。” 响亮的口号,又一次在这支英雄的部队中回响。


解放军报记者 周 远 特约记者 康 克 通讯员 曹志国


《“同意编制缩减数”电报》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全国形势的稳定,为了缩减军费、减轻财政负担,把有限的军费用于加强海、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建设,毛泽东于1950年4月提出,全国军队可由550万人整编缩减为400万人,军委总参谋部据此与各军区交换意见,提出整编缩减军队的具体建议。


1950年5月2日,西北军区致电军委,提出根据西北地区辽阔、民族复杂、交通不便及今后修路、屯垦、开发西北诸情况,拟于本年8月底,缩减军队员额至60万人。5月12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该军区的缩减方案。这份珍藏在解放军档案馆的档案正是中央军委就部队缩减及人员善后安置问题致西北军区领导人彭德怀、张宗逊、甘泗琪的电报。精简后的西北军区部队在剿灭土匪、西北边陲守卫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必有“代价”,难免会有“牺牲”。在改革强军征程中,我们应览史成鉴,传承精神,躬身自省,服从安排,为改革“宁献一己之公心,聊捐绵薄之助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郝朝霞)


做一颗随时上膛的子弹

前不久,我们营在改革调整后,首次组织夜间伞降训练。说实话,作为伞降教员,我还是捏了一把汗。改革中,不少官兵是从兄弟单位交流来的“大步兵”,面对全新领域,尤其是跳伞这样的难险课目,很多人心里没底。



这让我想起自己经历的那次“惊天一跳”。2011年,部队首次组织“无对空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保障”条件下夜间400米超低空伞降。夜黑如墨,地面情况充满了未知。看着前面的战友渐次离机,我迅速做好离机准备,随后纵身跃下。


“001、002、003、004”,我像往常一样数秒,当数到004时,感到身体仍在失速下坠,危急时刻,我立即侧脸观察,发现主伞伞衣套意外下垂。糟糕,主伞发生异常!


来不及半点犹豫,我右手拉住备份伞拉环,猛地向右一扯,拉开胸前备份伞,顺势将伞向前抛出,同时将身体成反弓形,避免伞绳挂住手脚。备份伞顺利打开,9秒钟后,我安全落地。


这惊心动魄的十几秒,让我至今心有余悸。但我深知,特种兵是在刀尖上跳舞的勇者,只有敢闯敢试敢为,才能在一次次突破极限中勇攀高峰。


“在我们特种兵的字典里有句话,叫‘战斗是最大的褒奖,疤痕是最亮的勋章’,大家底子虽薄,但只要敢于挑战自我,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训练中,我与大家分享我这些年跳伞训练的经历,帮他们打消畏难情绪。


接下来,我按照“由低空到超低空、由昼间到夜间,从轻装到武装、从单兵到合成”的方式逐步推进训练,一批超低空跳伞、夜间跳伞和武装跳伞骨干不断涌现。



组织夜间伞降训练那天,无垠的夜空像一张巨大的网。飞旋的直升机舱门开启,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抖擞精神,鱼跃而出,勇敢地扑向大地……几分钟后,大家纷纷安全着陆。借助月光,我能看到每个人脸上的笑意。


此刻,我脑海中浮现出2013年我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的场景。习主席勉励我要做“特种兵里的拔尖人才”,嘱托言犹在耳,对表未来战场,我更加坚定决心,要做一颗随时上膛的子弹,努力实现从一名传统特种兵到优秀特种作战指挥员的转型升级,成为所向披靡的尖刀利刃。


讲述人 第79集团军某特战旅排长 曾昇铨

(海 洋、马一博、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圣涛整理)


战区主战 锻造面向未来的胜战之师



这是一个载入军史的春天,这是一个开新图强的起点。


2016年2月1日,习主席向五大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走过31年历史的原七大军区撤销,人民军队阔步迈进战区时代。


从军区到战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是我军领导指挥体制的历史性嬗变、结构性重塑、革命性新生。


在北部战区,一场弥漫着“硝烟味”的会议正在召开。


身穿陆军、海军、空军各色迷彩服的某局机关干部,正对着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工作,反复修改计划,仔细推敲预案。经过与实战对表,果断砍掉了6项偏离打仗的工作计划


“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容易,但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不容易。”该局领导告诉记者,一些人在筹划工作时,不自觉又陷入惯性思维,总想组织观摩活动、大抓管理工作等。


立起主战导向,首先要理清职能使命。针对一些同志存在的“干什么”“怎么干”“从何干起”等模糊认识,战区组织机关干部深刻查摆自己思维理念、工作模式、能力素质与新体制新岗位不相适应的具体问题,激发大家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热情和动力。


“战区主战,就要一切工作聚焦打仗,一切资源倾向打仗,一门心思琢磨打仗。”北部战区领导态度坚决地提出,启动战略作战研究、组织联合训练等重点工作,从根本上去行政化、去建设职能、去和平思维,把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如果单纯从战区架构成立上讲,只能说实现“形”上的合编,当战区真正成为各军种的指挥机构时,才能说从“神”上真正实现融合。


“战区作为主战机构、指挥机构,核心在指挥、关键在联合。”战区成立以来,他们探索实践联合指挥运行模式、信息流程,实际编组联合任务部队、联合保障要素,组织战役集训暨指挥所演习和联合战役实兵演习,在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上积累了初步经验,较好防止和克服了“形联神不联”“表联里不联”“力联心不联”等问题,推动战区部队联合作战能力生成提高。


翻阅战区联合作战指挥培训教案,记者惊喜地看到,培训一改以往模块积木式、拼盘式的作业编组方式,采取军种混编、专业互补等方法,将战区军种融入战区指挥体系,跨军地、跨领域一体联动联合组织演练。有的时候,一个编组10多人分别来自战区机关和4个军种,切实做到以体系深度联合促进指挥一体融合。


在此基础上,该战区还建立起“值班轮换、交接班、重大情况研判、应急处突研练”等5大类10多项制度机制,探索规范日交班、周交班实施流程,有效强化了联合意识,促进了深度融合。


前不久,记者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观摩了一场不明空情处置指挥演练。


偌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边海空情不断变化,各个席位上的值班员按职责分工处理情况,就像企业的流水作业线,各司其职,环环相扣;指挥员综合态势,定下作战决心,先后下达数道指令,整个流程指挥高效,处置得当,干净利落。


战区成立后,联战联训实现了“版本”升级,呼唤更多新型联合指挥人才。无论来自于哪个军种、哪级部门,无论将官还是校尉,记者采访中,听到的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就是“本领恐慌”。


“战区作为指挥打仗的核心机构,人员素质决定未来作战行动成败,每项任务、每个岗位都至关重要。”北部战区把提高联合作战综合素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来抓,明确提出考核不过关不发“上岗证”,能力不过线不拿“指挥棒”。截至目前,367名军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拿到联合指挥上岗“资格证”。


他们还着眼“把战区建设成为培养联合指挥人才的大学校”的目标,制定了长远人才发展规划,运用路线图方法、工程化思路,对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标准逐个衡量,制定《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建设3年规划》。抓专业骨干培训,“到上级机关找一点、到军种单位借一点、到机关院校专业单位挖一点”;抓指挥人才培养,“值班人员人人练、机关分队周周学、指挥编组月月演”……


“战区成立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指挥流程优化、联合思维建立、指挥能力提升等方面仍任重道远。”采访临近结束,一名战区领导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一如既往牢记使命重托,聚焦主业主责,狠抓练兵备战。


本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李祥辉 刘 磊


目光永远盯着明天的战争



战争千古无同局。


很多东西都可以复制,惟有战争不可能,正所谓“战胜不复”。 我们要准备的战争,永远是“明天的”“下一场”。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果说战争实践是军事改革的初始动力,那么,打赢明天的战争才是军事改革的终极目标。目光紧盯明天的战争、未来的战场,“ 让未来引导现实”,方能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这是历史铁律,不可逆转,不可违拗。


我军90年的成长壮大历史,既是一部摧枯拉朽、震古烁今的战斗史,也是一部接力强军、波澜壮阔的改革史。转型重塑的军事变革此起彼伏,但每一次都是“从战争中来,到战场上去”, 经过实战检验,推动跨越发展。


回望风雨征程,每一场战争,其本质虽不会改变,但形态和样式却在持续演化。每一次改革,其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灵魂和主线却极其相似:目光永远盯着明天的战争,变革重塑、瘦身转型,设计和塑造军队的未来。


变革风起云涌,目光从未迷离。 无论是红军时期的三湾改编,还是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抑或是建设时期的百万大裁军,背后都有一根无形的“红线”在牵引: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作战方式的深刻嬗变,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


历史镜鉴未来。


那么,明天的战争“长”什么样?是非正规战争、复合战争,还是混合战争?没有哪一场战争可以作为下一场战争的范本,更无法给明天的战争画一幅精准的肖像。但有一种基本态势十分明晰,那就是战场不断从传统空间向新型领域拓展,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演变,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等特征越发突出。


面向未来,才能创造未来;面向未来战争,才能打赢未来战争。 眼下,我们正在推进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是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对军队组织形态、指挥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重塑,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国防和军队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基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