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力量的支持下,乡村美育正在被一点点激活。乡村并不缺少美育的土壤,恰恰相反,乡村的自然、人文环境蕴藏着无穷的艺术灵感。真正需要的,是支持与引导,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释放潜力。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夜幕,它不仅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也象征着无限可能和希望。每年的11月20日,我们共同庆祝“世界儿童日”,也在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儿童的权利和福祉上。今天,晨光公益发布了一条名为《日出》的短片,以一种温暖而富有深意的方式,守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视频从一个乡村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他受到“方形日出”的启发,不顾质疑坚定内心,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它不仅是一个孩子对日出的新奇诠释,更展现了孩子们在面对“第一缕阳光”时的纯真和勇气。
保护孩子心中的第一缕光芒,无论这光芒在旁人看来有多么“不同”——每一份灵感和对“美”的独特感受,都将成为他们生命里重要的财富。发布《日出》视频的同时,晨光公益还同步启动了名为《一千个日出》的乡村儿童绘画展。展览中呈现了来自乡村学校孩子们的百余幅“日出印象”,他们用质朴的笔触勾勒出眼中的日出和心中的日出,透出当下乡村少年们懵懂的艺术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世界的理解。事实上,美育一直是乡村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通过这些画作与真实的故事,越来越多立足乡村的美育实践,正试图传递这样的信念:美育应该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值得被守护与关注。
乡村美育,是选修还是必修美育的概念,最早在十八世纪由德国诗人席勒在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强调要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能重新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平衡,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格。20世纪,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将美育概念引入国内后,美育被进一步理解为“情感教育”。
或许因为看起来并不太“经世致用”,美育很容易成为教育体系中被忽视的一环,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资源相对不足的乡村地区,专业的美育教师稀缺,许多学校无法提供系统化的美育课程;用于美育的资金和教学材料也往往不足,限制了相关美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美育在家长和社区中的认知度较低,很多人还没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认为它不是教育中的“刚需”。
而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中国对教育改革的重视不断加深。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到了2023年,教育部进一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美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为“浸润”,即把美育自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这些新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美育领域的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国民文具”的企业属性,晨光很早便进入了乡村教育的公益领域,并通过与不同公益机构的合作,开展了多元的公益项目。并在2020年,正式成立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发起了自己的乡村美育计划“美时美课”,不仅提供创意教室、美术包等硬件帮扶,也致力于改善乡村美育的“软件”,让美育走进更多孩子的生活。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兼晨光文具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陈姿丹表示,每个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享有接受美育的权利。通过整合社会公益资源,晨光公益不仅为乡村孩子们提供了美育机会,也为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贡献着创意和专业赋能。
▲参与晨光“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的学生们。
扎根乡村的美育实践在湖南岳阳的栗山小学,彭老师感受到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日渐浓郁。
准确地说,在这所拥有200多名学生,18名老师的学校里,彭老师的“主职”是数学老师,同时,和诸多村小老师一样,她也兼任着美术老师。她并无美术专业背景,以往上美术课,通常只能照着教材按部就班,而课后的美术兴趣社团,往往都是依靠网上找来的教学视频开展。
绘画工具和美术课件的匮乏,让栗山小学的美术课有些“捉襟见肘”。但彭老师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画画,“每次选兴趣社团,美术都是爆满的”。
这个学期,彭老师在一个与学校合作的公益组织平台上,意外地发现了晨光公益的乡村美育项目。她当即提出了申请,根据学校美术社团50人的数量,申请了50份美术包——很快,这些美术包就被寄了过来,和美术包一起提供给彭老师的,是一份详实、专业,且创意十足的美术教案。这是晨光公益通过晨光内部设计师团队和多个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起教案征集大赛收集整理而来的,它通过艺术与游戏的结合,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创意内容指引下赋予孩子们动手、动脑、探索、创造的综合能力。这份教案大大拓展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也使美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彭老师回忆,当栗山小学的学生们第一次拿到崭新的绘画工具时,教室里一片欢呼。“还记得第一次上完晨光美术教案里的彩泥课,有个孩子说,今天比六一儿童节都快乐。”彭老师说,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对孩子们艺术梦想的启蒙。
这是晨光公益乡村美育项目的一个试点,也是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的乡村美育公益实践的冰山一角。
在贵州省盘州市金秋社区的儿童服务站,社工何娟娟同样见证了一场关乎“身心美”的改变。她提到,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见到彩泥,从“不会玩”到熟练地创作和自我表达,这些手工小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一个充满自由和支持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创意。不仅如此,晨光公益还通过线上教师培训、教案开发共享等形式,为一线教师和社工们提供了教学指导和资源支持,使美育变得更加系统化。
▲在晨光公益支持下,贵州省盘州市义工联合会举办的教师节主题彩泥儿童活动。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晨光公益乡村美育项目的负责人林益仲指出,除了物资支持和课程赋能外,晨光公益也特别重视美育课程的延展和活动创新。例如,2023年晨光公益发起了乡村儿童绘画大赛,吸引了全国范围内超过500所乡村小学参与,共收到了12万张参赛作品,体现了乡村孩子们对于美育的强烈需求和参与热情。这一大赛不仅是展示孩子们创意和才华的平台,更是让社会看到乡村孩子的美育潜力和梦想的窗口。
事实上,晨光公益正在与社会多方合作,尝试构建一个跨越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美育网络,使美育不仅停留在课堂中,更能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依托美育,何娟娟所在的服务站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国庆嘉年华”彩泥绘画、彩泥梦工厂等。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和绘画,提升了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在艺术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快乐。“有了晨光公益的支持,我们在社区举办美育活动更加有底气,孩子们也因此有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
截至2024年10月,晨光公益乡村美育计划已覆盖全国1076所乡村小学,累计100万人次受益。陈姿丹表示:“我们希望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不同的场景中接触美的教育,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
美育,一把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钥匙
乡村虽是教育的神经末梢,却因其自然、人文的风光,为美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这把“钥匙”,往往能开启孩子们想象和创造的大门。在金秋社区儿童服务站,何娟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这个服务站主要面向当地的留守、流动和困境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心理关怀。何娟娟特别提到两个孩子,一个性格内向的十岁小男孩小吴,原本语言表达比较困难,不爱与人交流,在一次次参加彩泥手工课程中,小吴渐渐融入集体互动和手工活动,开始与他人交流。何娟娟觉得,他的变化不仅在于手工技能的提升,更体现在交流和自信心上。还有一个特殊学校的学生小何,小何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与祖母相依为命。因为身体原因,小何很难和同龄孩子们一起玩耍。何娟娟是在社区走访中发现的小何,便邀请他来参加服务站举办的美育课,起初,他对美育课程一无所知,但在使用彩泥和油画棒自由发挥中,他逐渐适应甚至喜欢上了课堂的环境。“有一次活动,他们祖孙俩提前一个小时就来了,一直在门口等。”这样的故事让她深感美育为乡村孩子们带来的改变。▲孩子们参加“彩泥奇趣梦工厂”主题活动。
无论社区还是学校,美育搭建的场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孩子提供交流协作、参与公共生活的平台。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彭老师的课堂上。“有一次父亲节,我让同学们画自己的父亲。有个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肯画,我问他,他说自己不喜欢爸爸。最后,孩子画了一张大头像,里面的父亲板着脸。”彭老师说,她知道这位父亲平时不苟言笑,对孩子也不太关心,为此,她专门拿着画,和这位父亲长谈了一次,“后来他们父子间的关系,真的好了一点”。通过美育,孩子们得以展示自己的想法,也搭建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彭老师会尽量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画作带回家,和父母长辈分享。她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给孩子营造了更健康的成长环境。每个学期,栗山小学都会组织画展,把孩子们的优秀作品挂在校门外,前来接送的家长也都喜欢在这里驻足欣赏。很多家长也因此认识到,美育并非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何娟娟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主动支持孩子参加美育活动。在公益力量的支持下,乡村美育正在被一点点激活。乡村并不缺少美育的土壤,恰恰相反,乡村的自然、人文环境蕴藏着无穷的艺术灵感。真正需要的,是支持与引导,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释放潜力。“通过乡村绘画大赛,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绘画风格和方式的细微差别。”林益仲说,“城市的孩子技法更成熟,乡村儿童的画则往往有着质朴的乡村生活气息和情绪表达——通过这些画,你仿佛能见到他们的生活。”
一千个孩子的《日出》
乡村儿童的美育潜力,是一方巨大的宝藏。而对乡村孩子的美育启蒙与普惠,是一件“做不完”的工作。展望乡村美育的未来,晨光公益希望进一步扩大乡村美育计划的覆盖范围,让更多乡村孩子接触到优质的美育资源。陈姿丹表示:“美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心灵的滋养。我们希望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艺术的光照下,找到自我表达的途径和梦想的方向。”未来,晨光公益将继续探索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乡村儿童美育领域的行业生态建设。而无论是《日出》短片,还是《一千个日出》画展,都承载着巨大的憧憬——这是当代中国乡村美育探索的一次小小实践,也是对未来的鼓舞与激励。“日出”象征着希望和梦想。“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的潜力与希望。”林益仲说。通过画展,晨光公益也希望引发公众和企业对乡村美育的关注,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场实践的第一线,彭老师和何娟娟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她们希望更多孩子能在艺术的熏陶下成长,学会表达和发现自我。“美育是孩子们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资源和关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何娟娟说。▲栗山小学学生们使用晨光公益提供的美术包制作母亲节贺卡。未来,晨光公益将继续聚焦美育教育、乡村教育和社区关怀三大领域,重点开展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金种子计划、晨星的孩子等项目。通过多元化的公益行动,凝聚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会带来更多正向影响——那些陪伴无数中国人从小到大的铅笔橡皮和各种文具,正在用另一种温暖的力量,悄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未来的模样。事实上,2024年世界儿童日的主题,恰恰是呼吁成年人“倾听未来”。通过倾听儿童的心声,实现他们自我表达的权利,了解他们对美好世界的构想,并将他们的期望纳入人类今天的行动之中。这似乎与美育的意义一脉相承——“美”是每个孩子的天赋,值得守护。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请珍视孩子们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