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5 个以为省钱的好习惯,其实让你进医院! ·  2 天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这次,我建议你大口喝奶茶! ·  4 天前  
丁香医生  ·  吃够它,真的对血脂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15·下篇) “情感”规范:学术论文评价中的缺失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2-22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15·下篇)·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 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 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 ,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十五篇(下) 。此文原是应 《天津社会科学》 主编时世平之邀,为参加该刊举办的“庆贺创办40周年研讨会”而撰写,部分内容曾在会议上宣读。承蒙 《中国社会科学报》 郭飞编辑喜欢,截取了宣读稿第四部分的核心内容,刊发于该报2022年1月25日 “期刊版” 。为了使读者了解作者所思所想,特将修改、补充后的文章全貌呈现 因为文章较长,不利于手机阅读,所以,拆成了两部分,今天推送下半部分。

“情感”规范:学术论文评价中的缺失 (下 )
田卫平


四、对主题/主体情感的评价

在目前日益规范化的学术论文写作中,作为期刊编辑,固然可以在前期审稿中,采取某种讨巧的方式从“标题”“摘要”“关键词/主题词”中大致了解某篇论文的核心观念或中心意思,但 到最后取舍阶段,恐怕还得仔细观察该论文的总体叙事是否与标题呼应,是否或隐或显地有一个核心主题。它是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渗透作者美学追求、体现作者学术理想、表达作者世界观的那个“魂” 。如同一部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既贯穿于整部作品,又在不同乐章中发挥作用。

如此说来,如果全面评价一篇论文好与不好,能否列入期刊的发稿计划中,还需要对该论文的主题/主体所蕴涵的情感做一总体 领悟和意会。

当然,由于学科不同、选题互异,论文的写作手法也千差万别,即使具体到某一篇论文,无论它有没有设置小标题,主题/主体情感也是由各个段落衔接而成的。 因此, 如果大而化之的话,对论文主题/主体“情感”的评估,恐怕还是先从评判论文的优 劣标准入手。

(一)什么是好论文
关于“什么是好论文”的评判标准,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可谓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经过对众多观点的筛选,这里择出 十种:
第一种观点: 好论文应具有深刻、丰富,文采、创 新等特点。
第二种观点: 好论文应当论点新颖、数据可靠 、逻辑严密。
第三种观点: 好论文应当立意准确、层次分明、语言简 洁、布局合理。
第四种观点: 好论文具有四性——知识性,启发性,客观 性,独特性。
第五种观点: 论文在观点上铿锵有力,语言、形式、逻辑上珠圆玉润。
第六种观点: 好论文探讨的问题集中清晰,研究过程科学严谨,得出的结论明确有力,叙事语言 通顺易读。
第七种观点: 好论文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行而有思,思而能论; 文须有采,有 声有色。
第八种观点: 好论文体现为,不可或缺的学术史,观点、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第一手资料,符合学术 规范。
第九种观点: 好论文的选题都比较优秀,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好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结 论有新意。
第十种观点: 好的论文有九个特点,“三清”(清晰的题目、清晰的结构、清晰的结论),“三新”(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三性”(实用性、独创性、 可操作性)。
除了这十种观点外,再加上我前些年在演讲中提出的 “两个冲” (视觉“冲击”,阅读“冲动”)、 “五个支柱” (高屋建瓴的旧文总结;“不疑处有疑”的问题发现;收放自如的逻辑展开;含而不露的价值意义;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 的观点,算作是第十一种吧。
尽管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至今还没有起草颁布一个“好论文”的“国家标准”,但实际上,仔细比较这十一种标准,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即大家都认同论题、过程、材料、语言在“好论文”中的重要性; 只不过,表述不同,视角各有侧 重罢了。

(二) 好论文不能缺少“温度”

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尽管不少学者在论文撰写中注意到了好论文的相关要素,期刊编辑也注意到发表前的论文在选题、过程、材料、语言方面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但经过辛苦编校、印刷出刊、推向学术市场后,挑剔的读者对这些论文并不 认同、反应冷淡。

“遇冷”的原因, 除了不同读者因学识经历、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认知外,恐怕还 与文章本身的冷冰冰、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应当具有的 “温度”有关。

作为一篇 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如果没有“温度”,那意味着,研究者的视野、思考和结论只见“物”不见“人”,那就难以温暖、激活、调动读者内心对作者观点呼应的热情,就容易造成一种作者自说自话、读者无动于衷的尴尬场景。

如果 将这种“温度”直白表述,那就是:一种“情”的缺席、缺场、缺位。 因此,需要“情感”来出席、暖场、救场、补位。

数千年来,“情”一直是中华文化、中国学术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尽管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做《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之作也”,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尽管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人们也记忆犹新,但时过境迁,“情”在当今学术论文中,与读者渐行渐远、阔 别已久‌了。

君不见,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撰文,言必“解构”,文必“后殖民”“后现代”,一大堆晦涩、自造的概念,一系列用“的”字堆砌的多重定语,或者由多个破折号插入的定语从句,有些长句甚至还无标点、中 英文混搭。

作者的初心,也许是想借此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莫测或与众不同。岂不知,由于缺少了“真情”和“情怀”,圈里圈外的读者并不买账。因为, 在读者眼里,将简洁的汉语复杂化、累赘化、晦涩化,如果不是作者为了唬人而省心省力,那就是作者的思维有断裂、似懂非懂,从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论文写作须有“真情实感”

在学术论文中,“真”“善”“美”“爱”“仁”等等都属于“情”的内容,但如果期刊编辑将这五者逐一衡量、检验所有论文的话,那未免显得苛刻而不近人情。如 果退而求其次, 简而略之、压缩为一的话,那首要的就是“真”了,即《周易·乾》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意为“写文章应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假设缺少了 “真”,那么,“真”后面的缀词如“真情”“真实”“真相”“真谛”“真知”“真 髓”“真理”,也就失去了意义,无从 谈起了。

何为论文情感的“真”? 就是文章的主题/主体有感而发、真情真诚地向读者奉献了新知识、新发现、新理念、新感受。

具体来说, “真”的内涵有三: 一是, 提出和探讨的论题是有感而发、深有感触的“真问题” ,而不是装疯卖傻、无病呻吟的“伪问题”“假问题”。 所谓“真问题”,就是 能对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提出问题,所提出的学术问题具有社会意义,所得出的结论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或者在前人基础上又有超越和创新。这就需要学术情怀和定力。 二是, “文以载道” ,它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思想的职能,所以应当是真情流露、真实感受,不掺假,不作伪,言之有物。 三是, 用“心”写作 ,自然而真诚,“心”与“灵”合一。 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容忍作者的标点、词语、文采、结构有欠缺,不应纵容作者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主题内容的空洞无物、三纸无驴。

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人担心,如果将 “情感”列入学术论文的规范化体系中,有可能冲淡学术的冷静和理性,从而走向 情绪化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误解了论文中的 “情感”要素。 借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的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意思是说: 能够感化人、打动人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比声音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 更深 入的。

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社会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发展规律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们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研究者的“情感”。 至于“情绪化”,那是一种喜怒无常的病态心理,与学术研究中倡导的“纯情”“真情”“温情”“柔情”“传情”“深情”是两回事。


五、 开头 结尾情感的评价

学术论文的开头、结尾,原本是文章总体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要单独抽出来评价,是因为, 论文的情感是从开头起步的,它奠定了接下来的情感基调,是勾起读者情绪、引起读者兴趣的首要环节;而论文的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既与开头的情感相呼应,又总结和升华了论文的主题/主体情感,给读者以震撼和想象空间。

作为学术期刊来讲, 所谓“读者”,其实包含着两个层面: 一个是“编辑兼读者”,一个是“学人兼读者”。 前者属于发表前的小众,后者属于发表后的大众。一篇论文能否被学界认同、引起反响,既依赖于前者的眼光、胆识和精心加工,更依赖于后者被感染、打动之后在学界推荐、传播并产生影响。但是,这些都依赖于论文的原作者是以敬畏的情感,精心设计和构思开头/结尾部分。

那些 有“情感”的论文开头,如果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 “吸引读者”。

由于作者所研究的学科、领域不同,论文的 “开场白” 形式 自然就 具有多样性特征, 不需要 固定的格式 模板 来整齐划一 但开头部分无论是举例引路法、背景衬托法,还是指出危害法、要点透露法,或者采设置疑问法,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使读者对论文产生兴趣,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的创新点,并且产生 “阅读冲动”, 感受到 一种 审美 诱惑

那些 有“情感”的论文结尾,如果也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 “留有余味”

与自然科学论文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因为具有内容表述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结尾是根据论文内容和行文的叙述逻辑来考虑的,文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