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消金
一个专注于网贷投资、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价值平台。置顶我们,做更聪明的投资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消金

刚刚,国家正式公布!流量费大降,移动哭惨!

瞭望消金  · 公众号  · p2p  · 2018-03-05 19:54

正文


来源:P2P观察(p2pguancha)

作者:观察君@不狗


定了!取消漫游费,半年内实现移动流量资费下降30%!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多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建议被提出: 教育、医疗、住房等7大民生问题每一件事都牵动人心。


与此同时,报告中明确表态了数十项新目标,其中,在移动流量资费方面已经下达了硬指标: 取消流量漫游费,年内实现流量资费下降30%!


自2015年初提出的提速降费已实施两个年头以来,三大运营商也基本都落实了方案,只不过,很多用户表示“没感觉”,而此次再次针对移动流量资费进行下调,会有怎样的变化?



◆ 硬指标:移动流量资费下降30%


网友笑了,运营商哭了!


国家已经开始敦促三大运营商继续提速降费,单单就移动流量资费一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求将其在年内下调30%!


3月5日上午11点50分,工信部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 “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取消漫游费、降低移动流量每月资费水平,到年底比去年下降30%,还有家庭宽带、企业专项资费的下降,将惠及所有企业和用户。”


据他介绍,提速方面,我国光纤宽带、手机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降费方面,电信用户资费在不断下降,3年来,宽带用户单价下降了90%,移动用户资费下降了83.5%。


事实上,自2015年初提出的提速降费已实施两个年头,从工信部的数据看,2015年超额完成了目标,2016年三大运营商也都表示基本落实提速降费方案。


据数据显示,总体来看移动宽带的平均每M流量的资费和固网宽带平均每M带宽的资费已下降30%左右,远超过三大运营商当初的承诺。


就在前几天,中国移动官方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自2015年以来手机上网流量资费下降了68%,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全面取消,国际长途电话费、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大幅降低。


不过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用户却纷纷表示“没感觉”,究竟怎么回事呢?


业内人士就此分析提出几种假设:


假设1:用户期望太高


用户之所以没感觉,有可能是三大运营商提速降费程度没有达到广大用户们的期望值,主观和客观有时候往往主观先起了作用。


假设2: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与国外资费相比,国内资费依然偏高。相对国内网民的人均收入来讲,国内的通讯费用占网民人均收入可支配的支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假设3:提速不降费


实际上,网络提速之后,用户的平均流量也增加了,流量的增加速度远高于网费降低程度。所以,实际花费在流量上的钱,尤其是手机4G流量的钱,是不降反升的。所以即便单位流量的费用降低了,但是因为使用的总体流量增加了,自然用户是感受不到降费了。


为此,在5G时代即将到来之际,资费下降能否让大家“感觉”到流量资费花销下降,还需要观望才能下定论。



10年不变的5元30M,扎心了!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扎心。


自工信部提出“提速降费”之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流量大战中一直表现得很热情,只不过,商人的热情却让用户心凉。


单从流量套餐的博弈上来讲,三家都各有“妙计”。


2017年,电信运营商推出的较低资费、更大流量的互联网套餐只对新用户开放, 导致老用户投诉。 有关“老用户不能自由更改新套餐”的消息让电信运营商再次陷入口诛笔伐之中。


所谓的互联网套餐,就是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共同推出的专属流量卡,按照官方解释,是指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和相关企业为满足用户上网需求所做的创新实践。


和传统套餐相比,它的优惠力度非常大,但“仅限新用户办理”的规定招至许多老用户的不满。10月27日,工信部明确表示,已约谈三大电信运营商,妥善处理老用户选择套餐的问题。


另外,与此类似的,三大运营商还放出了无限流量卡的大招。 米粉卡、腾讯大王卡、蚂蚁宝卡以及招行流量卡都是不限流量的卡型。


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对于流量却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每月流量最多不能超过100GB,超过则限制网络速率、不同地区收费存在差异、本地/国内流量限制等。


本质上,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流量套餐几乎不存在。 有专家分析称,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推出无限流量套餐的运营商,都是在竞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不得已而推出的。


虽然,作为竞争的噱头,无限流量套餐的确可以快速吸引到相当多的用户,但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不加节制使用,运营商的网络开始拥堵不堪,用户体验也大打折扣。


事实上,进入流量经营后,不仅是套餐的转换,电信运营商的“全国本地流量”政策也被吐槽不断。


客观地说,电信运营商本地流量赠送力度很大,那些不经常出差的本地用户,几乎不用额外买流量。但是,那些需要频繁出差的人就很闹心了。


按照电信运营商当前的政策,流量使用顺序是先全国再本地后赠送,经常出差的吴雷说:“套餐外资费太吓人了。我是中国移动的5星用户,每月都有赠送的流量,但按流量使用机制,全国流量不够用,本地流量爆棚,赠送的流量估计又原封不动还给了运营商。”


有移动用户曾经吐槽过:“一直在说降低流量费,5元30M的套餐挂了这么多年还是没变,你让我怎么相信?”


电信运营商推出套餐的本意是“用不同的产品区隔不同的用户”,用现在“高大上”的说法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差异化经营。


但运营商们却弄巧成拙,弄得自己狼狈不堪。



◆ 揭开10年不变套餐费背后之谜


理论上,降低单价可以增加用户规模,也有利于增加业务量;然而全面降价也会引起收入下滑,如果业务量没有增长,降价就会引发减收,得不偿失。


因此,本质上,电信运营商套餐“妙计”的主要目标还是针对特定客户群体进行定向的价格优惠。


也就是说,优惠套餐只是筛选出某些可会,对他们而言,这是流量资费是降价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许多“新用户”;而对另一批用户来说,未必合算,于是就不换套餐。


在资费价格管控得当的情况下,这压根的做法既能维持单价不迅速下滑,还能不断发展客户和业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


然而,现实是,运营商们显然对将“新用户”作为目标受众,所推出的新套餐自然也戳中老用户的怒点,这就出现了前面老用户不满新套餐的一幕——新套餐成了一种妖魔化的存在。


客观来说,去年三大运营商确实在流量资费上已经有所下调,据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三大运营商的资费每年下降在30-40%左右,其中2017年上半年联通的流量资费更是同比大幅下降70%。 在政策的推动下,预计2018年的流量资费下降或将达到50%以上。


但与之矛盾的是,流量资费仍然是目前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截止2017年底,流量收入占运营商的都收入超过25%,其中移动48%、联通33%、电信25%。


除此之外,流量收入还成为2017年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移动、联通、电信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高达216%、2043%、140%。


又要响应号召下调流量资费,又要保证自己活下去,运营商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妙计,最终造成的局面—— 就像前述所说,资费在下降,用户却“没感觉”。


从运营商的角度,降价和增量都是表现业绩的,如果把焦点放在增量(新用户),那就实现薄利多销;而消费者的视角则盯着降价,希望通信资费的相关支出出现下降。


两者的目的存在错配,因此即使运营商继续降费,双方的矛盾仍然会存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