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5 岁,因「右侧肢体非自主活动 7 天」于 2019-07-22 入院。
现病史:
患者 7 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活动,呈舞蹈样,白天活动时症状加重,夜间睡眠时症状减轻。无挤眉弄眼、努嘴伸舌等面部异常动作,无头晕、恶心、呕吐,无构音困难、饮食饮水呛咳。
既往史:
脑梗死病史 2 年,未遗留后遗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 qd、瑞舒伐他汀 10 mg qn」;有高血压病病史 4 年,血压最高 180/90 mmHg,长期服用卡托普利,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有糖尿病病史 7 年,口服「二甲双胍 0.5 g tid」,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查体:
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3.0 mm,对光反射灵敏,眼动充分,无眼震及复视,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左侧肢体肌张力、肌力正常,左侧肢体共济运动正常,腱反射(++)。右上肢及右下肢舞蹈样动作,肌力及肌张力检查无法配合。双侧病理征(-)。
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 13.03 mmol/L,随机血糖 21.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13.5% ↑;β-羟基丁酸 0.16 mmol/L,尿酮体(-);低密度脂蛋白 4.18 mmol/L↑,肌酸激酶 253U/L ↑,肌酸同工酶 48U/L↑;甲状腺功能、血常规、CRP、血凝、肿瘤免疫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 CT(2019-07-22):左侧基底节区稍高密度,CT 平均值 45 Hu;头颅 MRI(2019-07-26):左侧基底节区 T1WI 稍高信号,T2WI 稍低信号,无水肿带,T2Flair 稍低信号,DWI 无弥散受限,ADC 未见明显低信号。
来源:作者提供
病情分析:
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右侧肢体不自主活动,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此次发病 7 天。
定位诊断:
患者右侧偏身舞蹈症状,病理征阴性,定位于左侧豆状核及尾状核。
定性诊断:
患者急性起病,定性诊断首先考虑基底节卒中。若为新发脑梗死,患者发病 7 天,头颅 CT 应见低密度责任病灶,且头颅磁共振可见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DWI 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 低信号,但本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不支持。
若为脑出血,发病 7 天,为脑出血亚急性期,影像学表现为 CT 高密度,T1WI 高信号,T2WI 可为低信号或高信号改变,血肿周围见水肿带及含血铁黄素沉着低信号环 [1],影像学不支持。
仔细分析发现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空腹血糖 13.03 mmol/L,随机血糖 21.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13.5%),酮体阴性(β-羟基丁酸 0.16 mmol/L,尿酮体阴性)。结合影像学特征:症状肢体对侧尾状核及豆状核 MRIT1WI 高信号,CT 稍高密度,定性诊断考虑为非酮症高血糖性。
治疗:
口服「硫必利 50 mg tid」控制舞蹈样动作,同时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片 0.5 g tid、格列美脲片 2 mg qd、甘精胰岛素 8u qn」控制血糖,入院后第 5 天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1 周后出院舞蹈样症状消失。出院后半年随访,无舞蹈样症状,建议患者复查头颅影像学,患者拒绝。
糖尿病非酮症偏身舞蹈症(Hemichorea associated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aemia, HC-NH)最早于 1960 年,由 Bedwell 首次报道,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累及单侧或者双侧肢体,多见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或者新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女性多见,平均年龄 70 岁 [2]。
其典型表现为
非酮症性高血糖
,
可逆性偏身舞蹈症
以及
症状肢体对侧尾状核及豆状核 MRI T1 高信号
,
CT 稍高密度
四联征 [3]。
主要影像学改变:
典型影像学表现(肢体对侧 CT 高密度及 MRI T1WI 高信号)的可能机制:
-
斑点状出血
:
高血糖致使血脑屏障破坏而引发斑点状出血,高铁血红蛋白具有顺磁性,含铁血黄素沉积 [5]。
-
神经变性
:
在高渗透压或高血糖作用下,它可能导致纹状体的白质华勒变性 [6]。
-
肥胖型星形细胞聚:
Shan 等对偏身舞蹈症患者的纹状体 T1WI 高信号区进行活检,发现病变区为肥胖型星形细胞聚积;
并可见细胞内有大量锰聚集成,而锰产生顺磁性效应。
Cherian 将 T1WI 高信号解释为: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内的蛋白质水合层的作用,这些星形细胞表达亲锌金属蛋白,致使病变区信号增高 [7,8,9]。
发病机制
(1)代谢紊乱学说:基底节区 GABA 及 Ach 减少
高血糖-高渗状态导致脑代谢的三羧酸循环被抑制,从而进入无氧代谢通路。GABA 作为能量替代来源,被合成琥珀酸。酮症高血糖可以利用乙酰乙酸来重新合成 GABA,而非酮症的患者由于乙酸盐的缺乏,乙酰胆碱合成的减少。
基底节区 GABA 和乙酰胆碱同时下降,再加上代谢性酸中毒和能量缺乏,导致基底节区功能障碍和舞蹈症的产生。
(2)多巴胺能和雌激素理论:基底节区 DA 增多
高血糖可直接导致多巴胺能神经系统活性改变,多巴胺受体上调,多巴胺分解代谢减少,DA水平增多,激活直接通路,抑制间接通路,使基底节神经环路紊乱,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诱导产生偏侧舞蹈症状。雌激素可拮抗黑质纹状体系统中 DA 的功能,可能是此类疾病易发于绝经后妇女的原因 [10]。
来源:作者提供
总结:
急性起病的锥体外系疾病常有明确的病因,糖尿病非酮症性偏身舞蹈症具有非常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结合小剂量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本文作者: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
,
仝书严 郑结弟 陈浪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杨华副主任医师:
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右侧肢体非自主活动,呈舞蹈样,病理征阴性,定位于左侧基底节区。定性除基底节卒中外,还应考虑糖尿病非酮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