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眼科时讯
同步传真国际眼科时讯最新学术进展,为眼科临床、科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及时介绍眼科领域在科研及临床领域中的国际最新进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全球手游收入Top20:《王者荣耀》空降第一 ... ·  昨天  
手游那点事  ·  又是腾讯?一款收入超10亿美金的二游出现了 ·  昨天  
手游那点事  ·  “上海圈vs广州圈vs北京圈,2025谁会更 ... ·  2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35岁熬进大厂但Leader比我小10岁,要 ... ·  3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热议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眼科时讯

抽个血就能知道你有没有黄斑病?!——防盲新突破:AMD生物学标志物探究

国际眼科时讯  · 公众号  ·  · 2017-11-24 21:30

正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发达国家成年致盲的主要因素,其早期阶段可无明显视力改变,因而常被忽略,往往是等到疾病中晚期,出现视觉症状了才被诊断出来,而关于其诊断目前主要是通过眼底检查及OCT检查等。那么,有没有什么检测技术可以早期诊断出AMD呢?血液检测有助于AMD诊断吗?



曼彻斯特眼耳研究中心AMD研究团队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项新技术——代谢组学(metabolomics),通过该技术可检测出血液中与AMD相关的生物指标。这些指标与AM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处于不同病程的AMD患者,通过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均可检测出血液中相应的生物学标志物。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存在于人体血液中潜在的液态标志物及代谢组学技术将有利于AMD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指导不同病程的AMD的精准化治疗,并可能为AMD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该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Ophthalmology》。


哈佛医学院眼科学系主任和麻省总医院曼彻斯特眼耳研究中心主席Joan W. Miller教授表示,“AMD早期症状、体征均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而通过该代谢组学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出血液样本中与AMD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AMD早期诊断,以便进行早期干预,并最终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


AMD是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中最主要的致盲性病因。随着人口日趋老龄化,此类患者日益增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是AMD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吸烟等。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缺乏可靠的AMD早期诊断方法、对AMD病情进展的评估以及致盲性的预测等。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Ines Lains教授也是来自曼彻斯特眼耳研究所。他表示该研究中利用的生物组学技术,或称之为代谢产物检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基因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个体的代谢产物检测可反映出其机体真实的功能状态,尤其当患有复杂性疾病时。这也是他们进行此项研究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中,纳入了不同病程的AMD患者,其中早期、中期、晚期各30名,取其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共90个)。另外纳入30名无AMD的试验者作为空白对照。取样后进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代谢组学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血液样本中存在87种与AMD相关的代谢分子或者小分子,AMD患者组及空白对照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研究组还发现每一时期的AMD患者血液中生物指标均有各自的特征性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对于早期阶段AMD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是有可能的,而且可以评估患者所处的AMD病程是哪一期,可以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甚至达到个体化治疗。


研究中通过生物组学技术识别出的与AMD有关的这87种生物分子,大部分是通过脂质代谢途径。事实上,数据显示对AMD最有意义的分子中6/7为脂质。之前有研究已经报道过脂质可能参与了AMD发生发展过程,但是脂质在AMD病情进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仍不明确。这次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报道,并指出生物代谢分子为脂质与AMD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观点。


来自曼彻斯特眼耳研究所的Deeba Husain教授是视网膜病方面的专家,也是此篇论文作者之一。他表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推进AMD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这项研究工作为AMD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可鉴别出不同病程的AMD患者。同时,也进一步提示了脂质代谢在AM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或许在今后会成为治疗AMD病变的治疗靶点,并有效保存AMD患者的视力。


参考来源:

1、https://eye.hms.harvard.edu/news/breakthrough-could-inhibit-eyesight-loss-study-details-released-today

2、http://www.aaojournal.org/action/showFullTextImages?pii=S0161-6420%2817%2931093-X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