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九灵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房产界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人神经紧绷。
近日,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533家银行中有20家银行已经停贷,
并预计未来会有新增的银行暂停房贷业务。
昨天,这些银行的名单已公布:
大连:
吉林银行、盛京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
深圳:
平安银行、华润银行、广州银行
天津:
中德银行、兴业银行
重庆:
平安银行、渣打银行
宁波:
宁波银行
济南:
恒丰银行
青岛:
渣打银行
北京:
东亚银行
杭州:
包商银行
珠海:
华润银行
石家庄:
东亚银行
哈尔滨:
浦发银行
这并不代表买房贷不到款了,但贷款需要花的钱越来越多了倒是真的。
虽然目前一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基准是主流,
但也有一些银行已上调首套房房贷利率,且二套房贷利率上浮10%—20%。
从房价的上涨,再到如今房贷利率的上涨,大伙都很关心未来房贷利率走向、是否会出现大面积停贷、楼市是否会降温等问题。
为此,小巴采访了几位大头,来听听他们的分析。
韩世同
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
“建议国家立法或财政补贴
保证首套房贷不受信贷规模调节的影响”
银行停贷分两种:一种是永久关闭,另一种是由于信贷规模不足而阶段性暂停,这两者有很大区别。
银行大面积停贷几乎不可能,
但当前,信贷规模收缩已然是事实,也是必然的现象。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①
去年个人房贷规模太大,
而且还款周期长达二三十年,假如今年还按照去年的规模放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信贷规模,也必然会导致大规模放贷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缩减。
②
去年各大房企通过国内和海外发债解决了资金来源,发债利率仅为3%—4%。但去年10月到现在,国家严格控制房企国内和海外发债,
大房企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其利率高达8%—9%,而个人房货基准利率才4.9%。
所以,银行就会有所选择,肯定倾向于大房企的开发贷,而压减个人房贷。因此个人房贷又成了所谓的鸡肋产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银行又不得不做,于是尽量采取延迟放贷、或规模不足暂停发放等方式,来压减房贷规模。
③
跟去年年底
央行控制各大银行今年的信贷规模
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银行基于经营的风险或利益的驱动,造成了目前的这种情况。
但银行有责任和义务,去保证和支持个人房贷业务。
对绝大多数购房者尤其是刚需来说,不太可能采取全额付清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必须要采用按揭贷款,这部分人群的房贷业务必须要保障。
所以,建议国家以立法或财政补贴的形式,来保证首套房贷不受信贷规模调节的影响,
这样才能保障对首套房贷的政策倾斜、扶持以及优惠利率等。
丁建刚
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
“未来一段时间
很有可能房贷难度加大、房贷利率提高”
停贷的20家银行,据我所知主要是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银行的家数还是业务量,占整个房贷市场比例都非常低。
但并不能忽视这一现象所透露出的信号,即防控金融风险会议之后,一行三会高调缩表,
钱荒现象再度出现,中小银行流动性吃紧,资金成本也随之提高。
这一现象并非是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加码,而是金融调控波及到了房地产市场。
但大面积的停贷现象不会出现,如果出现,那房地产市场会几乎没有悬念的崩盘。
不过,未来一段时间,房贷的难度加大,房贷利率的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
首套房取消优惠利率,二套房贷由基准利率上浮10%提高到20%。
甚至二套房,比较难贷,设置条件等等,都有可能。
资金是房地产市场的血液和命脉。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流动性进一步收紧,资金成本进一步提高,那无论如何,都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
无论是实际购买力的冲击,还是心理影响的冲击。
货币紧缩,甚至也会波及到开发贷,那对开发企业的影响会更大。公众和开发企业,必保持足够的警惕和应对措施。
张大伟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
“房贷的确在收紧
但部分金融机构的报道制造了恐慌”
大部分消费者接触不到银行,能够选择的银行基本都是开发商或者中介推荐的银行机构。而对于中介机构来说,银行的房贷业务是有回扣等收入的。
在当下,各家银行成本提高而且额度吃紧的情况下,
部分银行与中介的合作意愿降低,
所以出现了部分金融中介或者二手房中介统计口径里的银行停贷。
20多家银行停贷,这个数据很容易造成市场恐慌。但从发布数据的机构网站看:
事实是部分银行的支行因为业务布局和信贷额度不宽裕,这20家银行一直就很少开展房贷业务。
不过,信贷利率上行的确是趋势。
因为资金成本继续上升,包括余额宝等固定理财收益年化资金成本已经接近4.1%。
这种情况下,叠加管理成本,按揭贷款的基准利率4.9%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已经属于低利润产品。
所以预计后续银行将逐渐从目前的基准为主流提高到基准上浮。
购房者的资金成本持续上升,已经逐渐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贷款的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市场成交已经全面降温,降价开始出现,
但房贷依然是大部分银行的优质业务,所以不可能出现大面积停贷的现象。
齐俊杰
投资人、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