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昔日网红打卡地文和友大门紧闭、正式歇业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还没去过,就要关门了”“昙花一现”“风口过了,玩完很正常”……
开业时排队近3000桌
广州文和友真要撤了,不再续约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显示,广州文和友所在建筑的改造申请,已经获得规划许可,进入“批后公示”阶段,有望正式进入动工改造阶段。
2月20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来到撤场中的广州文和友,现场前后门已拉起围栏,工作人员正将冰箱一台一台地搬上车。
“我们什么都回答不了,不好意思啊。”门口值守的工作人员表示。
去年7月,广州文和友撤场的传闻开始引起关注。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改造方案效果示意图中,广州文和友所在的天河区汇坊被改造后,广州文和友将不在其中。
商户迁出,楼层逐渐封闭。今年2月春节休市后,广州文和友并未重新开业,而文和友总部近日确认,广州文和友租约到期,不再续约。
为何5年前单日排队近3000桌的广州文和友会以撤场落幕?广州文和友的撤场,暴露出自身商业模式哪些问题?外来品牌入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0年7月,广州文和友在天河区太古汇旁开始营业。
虽然长沙总部以长沙特色小吃来烘托情怀,但广州文和友还是以“老广”饮食文化风格来设计体验空间。
大书繁体“广州”字样的暖橙荧光广告牌,印着“康伯屋企”的告示牌的包间,老旧的广式市井建筑一度吸引许多顾客前来打卡、拍照。
图源/南方都市报 广州文和友陈添记门店挂着“休息中”的告式牌,2025年2月10日摄
次年4月,深圳文和友在深圳落地营业。不过在开业之后的一段时间,
深圳文和友内的许多店铺关门退场,人气也大不如前。
9月,仅仅开业不到半年时间,深圳文和友就升级为深圳文和友老街蚝市场,原本复古场景被时尚科技的赛博朋克风取代。随后,深圳文和友又相继引入了海鲜市场、菜市场和集贸市场。目前,
深圳文和友仍在不断调整中。
在品牌适配方面,深圳文和友摒弃了此前的海鲜,主打烧烤和湘菜,引入了长沙网红餐品品牌笨萝卜。
有评论认为,
不到两年,文和友在广东的人气就开始下滑。网红店“来去匆匆”,广州文和友对“老广印象”的数年塑造,最终还是没能得到本地消费者的认可。
整体来看,
广州文和友的撤场主要分成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地域文化基因冲突未能有机融合。
长沙的市井文化与广州的市井文化存在天然的基因冲突,二者在市井形象、食物品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广州文和友既想保留长沙特色,又试图融入本地文化,最终成为“四不像”。如强推湘菜与广州本土老字号混搭,导致菜品定位混乱。既未吸引本地“老饕”,也未能成为外地游客的必打卡地。
文和友在走出长沙后并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反而在摇摆不定中反复横跳,最终造成了恶性循环。
同时,广州本地已有大量市井美食聚集区,消费者无需通过文和友体验“伪市井文化”。以知名湘菜品牌做对比,费大厨等湘菜品牌凭借精准定位和供应链优势在广州成功,反衬出文和友在品类与口味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广州文和友着重打造网红场景,忽略内容深耕创新。
广州文和友面积达5000平方米,年租金高昂,且依赖强流量支撑。
然而,其营收模式与传统美食广场无外于以租金或收益分成为主,缺乏持续吸引本地复购的能力。于商户而言,租售比过高,经营风险较大。
自2020年开业以来,广州文和友经历了多次商户调整、业态转型以及客流量持续下滑。至2024年底,
其
闭店率已超80%,仅剩2家门店营业,工作日客流量不足10人。
广州市夜间经济发展联合会会长钟朝晖表示,过度依赖初期“网红打卡”效应吸引人流,但未能将流量成功转化为销量。缺乏高频消费场景,客单价偏高且性价比低,是导致消费者仅“拍照即走”的主要原因。
随着广州文和友歇业,文和友在长沙以外,就只剩下深圳文和友了。
文和友的案例充分暴露了“网红品牌”异地扩张时对文化融合的误判。
尽管深圳文和友后期转向湘菜品牌引入,但效果仍不理想。依赖短期打卡流量难以支撑长期运营,品牌需构建复购场景;而广州文和友的撤场,不仅是单一品牌的失败,更折射出网红经济与实体商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的深层矛盾。
“文化IP的打造需扎根真实需求,商业模式的创新需匹配市场规律,而
‘情怀贩卖’若脱离产品本质,终将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 钟朝晖说。
有行业人士指出,在当下情绪消费的时代,广州文和友的场景特色并未有效触动到广州消费者,文和友的复古场景在老广人眼里近似破旧城中村。长沙文和友因当地缺乏同类场景而成功,但广州本就拥有深厚的市井文化根基,文和友的“人造怀旧”显得苍白无力,消费者更需要能带来正能量、快乐的体验。
你去过“广州文和友”吗?
对网红品牌异地扩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