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春天老师,一土创校语文老师
来源:
晨犀(一土教师辅助工具和家长沟通平台)
题图:
女孩与男孩试比高
《生为女孩》——春天老师
刚读完《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记,图文并茂,很好看。
▲
《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
书里的金斯伯格真实、可爱:她勤奋工作,为了捍卫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公平权利而奋斗;她喜欢美丽的一切,黑色的法官袍外总搭配各种漂亮的项链;她喜欢上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她是女性,却并不喜欢被保护和特别优待,她更在意尊重与平等……哦,85岁的她依旧能做20个俯卧撑!
书后有一章附录题为“如何像金斯伯格一样” ,她对女孩们说:“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但是要享受那些让你快乐的事。”然后她接着又说:“金斯伯格经常出去玩,很经常。”
▲
《异见时刻》书籍内页截图
心里痒痒的,真想逆时间河流而上去金斯伯格的童年,她还是个女孩,那时的她喜欢过粉红色的纱裙吗?她害怕数学考试吗?当听到“你是女孩就应该……”这样的说法时,她会毫不在乎还是会大声反驳:“为什么?”……好奇。
之前读到过波伏娃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翻《三联生活周刊》,又看到这篇《一个女孩的可能性》(作者:陈赛),里面提到:
“整个成人社会,包括父母、老师、社会,都在无意识中强化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有研究发现,从孩子生命最初的24小时开始,父母就根据孩子的性别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父母对新生的女婴比对男婴更细心、更友好、更温柔;新出生的儿子则被认为比新生的女儿更强壮、更稳定,也更硬朗。
等他们长大一点,我们会‘发现’男孩好动,攻击性强,而女孩爱社交,更情绪化。我们经常会无意中说出这样的话‘小丽没有小明跑得快。’‘米奇那么有攻击性,安琪拉简直是个天使。’‘艾瑞克不善表达。’然后,连他们自己也相信了:当然,男孩的语言技能不如女孩;当然,女孩在数学上缺乏实力……
但是,我们对于孩子的认知——他们是社交的/冷漠的/大胆的/谨慎的,这些认知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给他们穿粉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让他们玩娃娃还是玩球,鼓励还是阻止他们的冒险……这些极小的差异都会在父母、老师以及男孩文化与女孩文化的长期浸淫中逐渐被放大,甚至变成巨大的鸿沟。……”
不由反省,赶紧在脑海中检索,我们班的女孩呢?她们是什么样的?我在课堂里是不是也有过那样的时刻?
嗯,班里有八个女孩儿:
其实,最爱委屈掉眼泪的都不是她们,数学课上不爱说话总“装深沉”的也不是她们,甚至玩魔方、玩《我的世界》,她们也没觉得自己“不行”。
对了,当我们说到女生优先的时候,不单男孩,女孩儿们自己都跳起来:“为什么?我才不要!”
她们一直在颠覆“女孩儿应该怎样怎样”的说法,而且在用各种方式使劲儿向我们展示“女孩儿可以是这样、这样、这样的……” (在每个女孩儿的背后,都看得到爸爸妈妈的思考和支持啊
)
不过,也的确会有这样的时刻:
真惭愧,身为女性的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给女孩儿“设限”,会放大“差异”。
“你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会成为金斯伯格那样的大法官,还是一个家庭主妇?” 我问身边的朋友,他想了想,“都行,反正她喜欢就好!” 这个答案好“标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