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刘润:我在上海送外卖 ·  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DeepSeek百万年薪招聘上热搜,实习生可 ... ·  昨天  
界面新闻  ·  流感为什么能致命?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复盘2024抖音玩法,5个案例帮助品牌拿到增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28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22 11:18

正文





《往生论注》二卷


概要


(1)简介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著,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往生论注》这本著作非常优美、精美,义理幽深,思想很有深度;虽然它是注解《往生论》的书,但它本身的地位以及所展现的内涵,可以讲也是一部论,和天亲菩萨《往生论》是并驾的、一体的,所以叫作《注论》。


(2)主旨


《往生论注》的主旨,在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也是讲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但是没有像《往生论注》那样从头到尾贯穿着,把本愿力揭示得这样明了。


(3)内容组成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开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就像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一样,一开始说“要弘二门”,到最后说“要弘废立”,主线非常明晰。昙鸾大师“自他二力判”说: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然后说:


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往生论注》在一开篇就点出“佛本愿力”“乘佛愿力”“佛力住持”;到最后“核求其本释”的时候,也是把阿弥陀佛本愿力凸显出来;而且《往生论注》通篇处处说到本愿力的作用,所以这部著作的主线特别鲜明。这也是祖师的贡献和智慧。


(4)贡献及影响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稳固奠定净土教之理论基础。


一个宗派的成立,在它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祖师都有重大的贡献,都在教理上做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


净土宗十三祖这个系列,在引导众生、度化方面,十三祖都有很大的功劳、成绩;但如果从著作方面来说,除了几位大师以外,其他的都没有明显的教理贡献,有的还没有著作留下来。而相承的这几位祖师就完全不一样。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全面、系统地开显弥陀本愿力,是非常有次第、有系统的,有一个整体框架结构。


《往生论》是观察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昙鸾大师在上卷解释二十九种功德庄严的时候,在每一种庄严都会问“佛本何故起此庄严?”然后都从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来说明,这就是观佛本愿。


下卷问“此云何不思议?”二十九种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不可思议在哪里,就从弥陀的本愿力——法藏菩萨成佛之后的力用来说明。


昙鸾大师看整部《往生论》,从上卷到下卷,二十九种庄严的每一种,都是观佛本愿和观佛本愿力。所以,昙鸾大师其实是以“观佛本愿力”这首偈子来通观的,二十九种观其实就是“观佛本愿力”,是浓缩在这首偈子当中的。这首偈子也是整部《往生论》的核心。


这首偈子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首偈子里的“速”,和《往生论》最后的“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这个“速”字就呼应上了。


所以,《往生论注》这本著作,不管是从文法、义理、用词、结构,还是从它的表述方式,可以讲都是无可挑剔的,是非常清晰的。



核求其本释

最后结论: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这就是“核求其本释”。这段文是《往生论注》最后的结论。


(1)“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速”字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呢?“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但这样的解释听起来还比较模糊,好像还是要凡夫自力修行,昙鸾大师认为天亲菩萨在这里意犹未尽,所以进一步推展:“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仔细推究它的本源,虽然是凡夫在修五念门行,但它的根本是以阿弥陀如来作为增上缘。


下面得出结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这句话特别有力量,是净土门非常核心、骨干的话。


这句话说得毫不含糊,只要是往生到净土去的,不要说是在秽土、要往净土去的,即使是已经到了净土的,彼佛净土的菩萨人天所起诸行,比如说供养他方诸佛、度化十方众生、闻法证悟等等,这些都是由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的作用:这是结论。


“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讲呢?然后从道理来说明,“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你看这句话多有力量,如果不是佛的力量的话,四十八愿不成空的了吗?不就没用了吗?四十八愿的第一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极乐净土没有三恶道,这是谁的力量?显然是阿弥陀如来的力量,是他的愿力。如果不是佛的愿力,这条愿不就没有用了吗?既然有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佛力。昙鸾大师这种解释特别有力量。


接下来说“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四十八愿太广泛了,就不讲那么多了,就拿三条愿来说明怎样“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根据《往生论》原文提出的疑问,昙鸾大师抓住了这个“速”字。


在《往生论》里,解释完五念门、五果门之后,给出结论:“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昙鸾大师就这句话,看到“速”这个字是字眼,所以抓住这个字提出问题,然后把净土门的根本教理展发出来,所以这个字非常重要。


为什么就这个“速”字能提出这样的问来呢?如果就龙树菩萨《易行品》来讲,他还没有讲到“速”成佛,但是讲到“现生不退”,就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那个意思,但是说得不分明。


之所以《往生论》在《易行品》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是因为它提出了往生净土的目标——净土的得益是“速”成佛,这就显示净土法门超越一般法门。


(3)昙鸾大师用一个“然”字来转折——不要看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是有甚深意义的。“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所谓“核求”,就是仔细、详尽地推演、寻求、核实它的根本。


因为自利利他五门行很容易被理解为众生这边的修行、作业,以为是众生这边的行为使得速成佛,如果这样,就有一个疑问存在。所以昙鸾大师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深度、很有眼力的,这就是菩萨、祖师读经论的眼光和一般人不一样。


五门行很殊胜,是相对于通途大乘佛法所讲的六度万行来讲,这是很简单的。五门行,第一是礼拜门,礼拜阿弥陀佛;二是赞叹门,称彼名号;三是观察门,观二十九种庄严;四是作愿门,作愿往生西方;五是回向门,回向给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净土。


虽然五门行很殊胜,但如果从形象来讲,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相比,显然是单薄的,不管是从难度上,还是所强调的智慧等等,都不如六度万行。


六度万行都需要累生累劫的修行,成佛的时间那么遥远、漫长,简单的五念门行怎么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就有疑问了吗?所以这里就抓住了根,寻根究源,追求它的“本”,就是“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昙鸾大师为什么要“核求其本”?从哪里来“核求其本”呢?是从《往生论》“利他”这两个字里面寻找线索的。


不是说只是看到“利他”来找线索,而是因为昙鸾大师深刻了解五念门的根本原因,他总是从“观佛本愿力”来说明的,所以在解释的时候就抓住“利他”两个字先作一个铺垫,然后再说明“本愿力”和它的结构关系。


(4)昙鸾大师接下来说: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在佛经里,“利他”和“他利”往往是互用的,好像意思差不多;但是昙鸾大师在这里给它们作了详细的分辨,说“他利”和“利他”谈起来有左右。


“自佛而言,宜言‘利他’”,如果从佛的立场来讲,佛是利益众生的,是“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如果以众生而言,是接受佛的利益,“这不是我自己的利益,而是佛给我的利益”,是“他利”。


(5)接下来给出结论。“利他”要谈佛力,那怎么谈佛力呢?下面这句话就是昙鸾大师给出的结论: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这是毫不含糊的,等于把五念门行和五果门完全收缩在阿弥陀如来本愿力里面了。


“凡是生彼净土”是什么意思呢?“凡是”是毫无例外。善导大师也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也是从《往生论注》这里发根出来的。“凡是”,无论是善人、恶人,智慧的、愚痴的,凡夫、圣者,不往生便罢,只要往生净土,都是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这些话都很恳切。


“凡是”两个字贯穿到后面一句,“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不仅是此土往生彼土的,而且彼土菩萨人天所起的一切行,都是因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诸行”代表什么呢?菩萨自利利他,不管是自利之行,还是利他之行——不论是他自己成佛之行,还是度众生之行;不论是上求佛道,还是下化众生;不论是在西方净土得利益,还是到他方世界去供佛、度化众生,只要他有所作为、有所进益,一切都是“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