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梅森投研  ·  说撤,就撤! ·  21 小时前  
人生资本论  ·  什么信号?重庆超越广州,真的变天了? ·  昨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宁德时代香港上市,投行疯抢“骨头渣”承销费 ·  2 天前  
ETF和LOF圈  ·  麻绎文:为何现金流能长期跑赢红利?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哈佛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不给自己设限,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9-02-24 08:00

正文


在哈佛大学的人格心理学课堂上,教授布赖恩·利特尔给自己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多数学生写下了大约7个答案,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聪明”或“不聪明”,其次是“有趣”或“乏味”“酷”或“不酷”“讨人喜欢”或“令人讨厌”,还有两个学生用到了“完美的”或“糟糕的”。


但有一位叫杰拉尔德的学生却除外,他只用了一对词形容自己:“在军队中/ 不在军队中”。

也许你会对杰拉尔德的答案感到奇怪,但看看生活中的他你就会恍然大悟。其他同学都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裤,而杰拉尔德却穿着军校受训学员的军装。他强壮结实,长着一头金发。毫不夸张地说,他从来不是走进教室,而是如行军般进入教室。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其他同学的注视和窃笑。在每堂课上,他都笔直地坐在一张小课桌前,并记录大量的笔记。

后来,在那个学期的某一天,杰拉尔德缺课了,还住进了医院。原来因为某些纪律原因,他被军官训练项目开除了,引发了严重的焦虑症。为什么杰拉尔德的最终会变成这样,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1.

看待自己时,我们在想什么?

如果请你用词汇来描绘“你是谁”,你会怎么形容自己?


请快速地在脑子里想一想,如果有时间,也可以花几分钟在纸上写一写,看看这些答案是什么、有几个。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会创造出一些特质,选择用自己的一套 “个人建构” 来评判自己和他人。


而且,这些个人建构常常会出现两极化、常常以一对一对对比鲜明的形容词出现。而且人们不仅用这些词来描述自己,也用它们来描述其所爱的人、同行、陌生人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

以下是三种两极化的个人建构,你可能也用它们来理解世界: “好/坏”“ 内向/ 外向”“有USB接口/ 没有USB接口”

“好/ 坏”这样的建构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例如胆固醇、体味、牛排和总统候选人,也就是说,这类建构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与之相比,“有USB 接口/ 没有USB 接口”的适用范围则狭窄得多,主要用于电子设备。它不适于你的朋友或好吃的牡蛎,除非你想为其赋予某种深奥的隐喻。从适用范围来看,“内向/ 外向”介于“好/ 坏”和“有USB 接口/ 没有USB 接口”之间,它通常被用于建构人,有时也可以被用于建构其他生物,比如邻居家的小狗。


2.

个人建构越单一越焦虑

研究者已经发现,个人建构对我们的情绪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你用来理解世界的建构或视角越多,适应性便越强,越不容易感到焦虑不安。 如果建构太少或建构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便会造成问题,尤其是当生活快速运转,而你想试图理解它时,你的建构就可能会束缚你,使你的生活无法像原本应该的那样顺利。



比如,许多职场新人个人建构系统主要围绕着“工作出色/工作不出色” 形成,并且将这个建构用于他们自己、他们的朋友以及未来可能与其成为朋友的人。对这些职场新人来说,围绕这个建构他很容易形成“成功/不成功”“美好的工作前景/ 不得不做毫无希望的工作”,甚至“有价值/ 无用”的建构。

假如一次失败让“工作出色”的特质被推翻,他们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即在这个建构的两端之间转换,沿着相同的建构在其两极之间来来回回地改变。像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一样,来回滑动得越久,形成的车辙就会越深。在开篇幅的故事中,“在军队中/ 不在军队中”就是杰拉尔德非常核心的个人建构。当他被军官训练开除项目他的核心自我建构失效,导致了整个自我建构系统的崩溃。


3.

以自由的状态看世界


个人建构既是框架也是牢笼,它可以为复杂的生活提供可预测的道路,但也会把你禁锢在刻板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中。 如果你拥有许多独立的个人建构,也就是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视角来预期事件,那么,当其中一个视角效果不好或变得无效时,你便可以转换为另一种个人建构,以另一种视角来看。

杰拉尔德如果能引入其他建构,比如“用功的学生”“学习勤奋”“充满爱心的儿子”,他便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这样,“在军队中”这个核心建构的失效便不会像如今这样令他心绪不宁。但是,他没有其他类似的建构,所以就彻底崩溃了。

只有拥有充分的自由,我们才不会对他人进行狭窄的界定。我们不应该仅仅把自己看成聪明的或愚蠢的,看成某某某的妻子或某某某女士,我们还可以是拥项技能、某个爱好的人、甚至是一个陌生人眼中开朗又热心肠的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人。 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重新评价他人和自己。


再让我们回到文章的一开始, 在哈佛大学的人格心理学课堂上,教授布赖恩·利特尔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样的人?


现在,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相关阅读




在《突破天性》一书中,利特尔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即通过个人计划、个人建构、稳定特质、自由特质等多个层次、多种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并通过对人格与情境、健康、控制感、环境、创造力等方面关系的论述,利特尔论述了人格与幸福、成功的关系,为你追寻幸福与成功提供明确的指引。


他告诉我们,想要了解自己,不能问“你属于什么人格类型”,而应问“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格的复杂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今日互动


你是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呢?


欢迎在留言区与湛庐君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