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我国首条!自主设计建造,投运 ·  4 天前  
环球科学  ·  让人又爱又恨的折耳根,究竟什么来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科普

趁着炎炎夏日来临前,为你备好这份专业的挑瓜指南

福建科普  · 公众号  · 科学  · 2019-05-16 10:56

正文


立夏已过,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眼瞅着又要到了大口吃瓜的季节。但是如果一不小心买到个生瓜蛋子,又会给原本愉悦的心情添堵。


那么,如何正确挑瓜?网上传闻的挑瓜方法都有科学依据吗?如果不懂的话就快收下这份挑瓜宝典。




 1.网络谣传挑瓜法则 」

这样可挑不到甜西瓜

谣传1

西瓜底部的圆圈,越小越好吃,相反的,底部圆圈越大,皮越厚,越难吃。


真相是:

西瓜的那个圈圈,是花冠脱落后留下的痕迹,跟含糖量没有直接关系。


谣传2

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


真相是:

只能说这样的西瓜长得好看,跟甜不甜也没啥关系。


谣传3

西瓜头,就是所谓的瓜蔓,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


真相是:

西瓜瓜蔓的主要结构是维管束,是有韧性的,直的弯的,送进西瓜中的碳水化合物都一样多。




既然这些所谓“方法”没用,那有没有其他靠谱的挑瓜方法呢?



 2.正确的挑瓜法则 」

一看二掂三拍


1.看瓜蔓

直接说重点:不要选瓜蔓(果柄)已经干枯的西瓜,瓜蔓干枯说明西瓜已经被采摘下来很久了。除非是在寒冬腊月选西瓜,可以忽视此项,否则在西瓜成熟旺季在吃存了1个月的瓜,那可不是件让人舒服的事。


虽说西瓜能够长时间保存,但是时间过长的西瓜仍然有变质的危险。


2.掂分量

如果个头相近且瓜蔓同样新鲜的西瓜,选轻一点的比较好。


“重”意味着这个西瓜的含水量较高,而含水量高就意味着冲淡含糖量。



3.拍瓜

不得不说市场里看到的一些懂行的群众“拍瓜识瓜”的方法是很科学的:


在果实发育初期,西瓜瓜瓤(植物学中的胎座)中纤维素会相对发达,可以起到支撑果实形态的作用。如果我们咬一口嫩西瓜,会有柔韧的口感;到了果实成熟时,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西瓜果实中的纤维素被降解,有些细胞甚至脱离了纤维素编织的网脱离出来,成了分散的细胞,这也是熟透的西瓜有“沙”的口感的原因。而这种形态上的改变,会影响敲击时持续振动的变化。


随着西瓜的不断成熟,其振动时间变长,振动衰减变慢,对称度增加。更简单的判别方法是,随着西瓜的成熟振动的频率逐渐下降,也就是敲击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闷。所以,那些声音略显清脆(频率高)的西瓜大多是还没成熟的生瓜蛋子,而振动声音略显沉闷(频率低)就表示西瓜已经成熟了。




除了西瓜,下面这些瓜同样有科学的挑选方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