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T中文网
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案例丨猎豹移动:与客户共创智能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AI时代的初创企业,还有可能颠覆大公司吗? ·  昨天  
FT中文网  ·  “好东西”与“轻盈感” ·  3 天前  
中欧商业评论  ·  双十二落幕,“搅局者”拼多多是如何炼成的? ·  4 天前  
零售商业评论  ·  “悄悄”拓店5000家,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狂奔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T中文网

比亚迪的委屈和应得

FT中文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4-12-16 17:42

正文

一边宣扬国产、自主,一边高价、低质,对供应商讲市场无情,对消费者讲国产情怀,这都是行不通的。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近日,网传一封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邮件表示,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为增强比亚迪的竞争力,需要整个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本,要求从明年起所有供货产品降价10%。这篇邮件的语气过于强硬,不像商量更像通知。愤怒的供应商将信发到了网上,引发舆论对比亚迪的批评。

舆论主要声讨的是两点,一是压榨供应链,二是语气傲慢。其实,群发公文邮件,语气多数都是这个样子。当然也不排除比亚迪作为买方在心态上的优势,以及故意摆出这种姿态当作谈判的一种策略。但语气终究是小事,关键还是在于降价。

从市场角度看,比亚迪有委屈。

一、降价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

正如比亚迪后来回复邮件中所说:“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降低采购成本,不仅是汽车行业的惯例,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目标。这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之一。

除了降价,此次引发批评的另一个问题是拖欠货款。这是整个汽车行业的问题,很多供应商在开票后3个月都拿不到钱,甚至连承兑汇票都拿不到,拿一个企业内部的代币。其实,拖欠货款、搞供应链金融,本质主机厂占用了供应商资金的时间价值,是厂家利用自身买方市场的优势,从供应商身上再赚一次而已。它仍然属于价格问题。

在有竞争的行业,厂家降低的成本,最终都会因为市场竞争,而回馈给消费者。比亚迪压了供应商的价,也不能因此得到更多的超额利润。对中国汽车市场有了解的都知道,近期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正打得火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2024年1—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至4.6%,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的平均水平仍然偏低。所以所谓压榨供应商,最终还是给了消费者。

纵观汽车工业的发展正是如此: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单车成本不断下降,单车价格也在不断下降。这是市场化的工业的常态。

反过来说,供应链厂家,也处于一个开放市场,只要自己的产品性价比更高,就更能在主机厂的选择中脱颖而出,获得生存与发展。这也是降价的另一个作用。

二、价格是产业过剩的出清方式

2023财年,国内车企日子都不好过,比亚迪销量最高,也只有300亿净利润,只相当于丰田2304亿元的零头。利润低,是因为整个中国的汽车行业都处在价格战之中。

新能源车行业这几年中得到爆发式增长,带来了投资扩产热潮,持续至今。2024年1-4月,新能源汽车领域发生了26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额突破了180亿元大关。

除了市场化的融资,国资和地方政府也助推了这一趋势。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较长、产业带动能力强,在房地产产业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将其列入“十三五”“十四五”的重点发展方向,出资、出土地、出资源,积极引入相关产业投资。根据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计划测算,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接近2023年产量和销量的4倍。

但到了2022年,2023年,行业增速大幅度下降,规划、投资的产能过多,整体产能利用不足,必然是降价。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数据,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跌幅在5%-10%左右。

降价必然顺着产业链影响到供应商。实际上,规划产能过多,不仅仅是主机厂,产业链也同样存在产能过多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不断要求供应商降价,既是汽车工业的常态,也是产能过剩市场,出清产能的最有效办法。

三、价格问题不能舆论化

所有的价格问题,都不应该被道德化、舆论化。

之前餐饮企业“海底捞”“西贝”就曾因涨价而道歉,并宣布取消涨价。诉诸舆论当然是个体权利,但这类价格问题能聚集、形成舆论响应,并得到广泛赞同,成为一种社会压力,让企业道歉,撤回经营行为,却反映了某种非理性的趋势。

一个社区附近的电影院,因为观众少,经营无法持续,倒闭关门。有人在评论区呼吁,说该社区缺少电影院,居民需要电影院,希望这家电影院不要关闭。但是,正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居民有买票看电影的行为,这家电影院才倒闭。相反,另一个社区附近有家电影院,生意火爆,票价很高。又有人呼吁,说这家电影院的价格超过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希望降价。但既然生意火爆,证明很多居民愿意支付,价格并不高。所以舆论是扭曲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需求与均衡价格。

而且,任何人,不管是愿意达成交易的还是不愿意的,不管是支付得起的还是支付不起的,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永远都会抱怨交易。觉得卖得太便宜或者买得太贵。这种抱怨从古至今都存在,不管是5万元买一个包,还是5块钱买5个鸡蛋,都会抱怨贵了,都会“讲价”。这是人性。到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这种抱怨就会形成议题,最后成为一个事件。

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因为交易蒙受损失,真正反映交易各方是否获益的,是他们是否真的交易了。交易本身,才是价格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志,而不是舆论行为。对于非垄断、非民生基本需求的行业,舆论中的价格呼吁,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噪声。

四、从非市场角度,比亚迪未必冤

很多人说,我买国产品牌,是为了捐钱给它,它居然还给我一个产品。毋庸讳言,因为舆论对国产产品的支持,国产品牌得到了更大的溢价。溢价当然是国产品牌应得的,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位置。但国产,是一个集体概念,而不是一个市场概念,所以,平心而论,这不仅仅是品牌溢价,也有道德溢价。

把比亚迪抬起来的舆论,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这些观念中,没有多少市场经济观念的,也没有逻辑,却充满情绪和道德诉求。那么,既然谈国产概念,同时,也就必然要求比亚迪付出更多。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卖家,比亚迪的利润中,有“道德利润”,那么作为一个买家,比亚迪就必然肩负更高的道德义务,对中国产业链、对产业链上的中国企业,这些中国企业中的中国员工,乃至对国民就有更大的道德义务。

在比亚迪群发信事件之后,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微博发文称:"2024年我们对供应链伙伴的付款周期比去年又缩短了,现在只需要90天左右。

特斯拉在消费者市场上,作为卖方,并不占道德优势,实际上处于一种道德劣势,并因此承受了一定的销量损失。但面对供应链,作为买方,却主动尽到了道德义务。这无疑在舆论中又反衬了比亚迪没有尽到道德义务。客观地说,作为一种道德对比,这样是不公平的,因为两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一样。

我写到这里,正好看到有封网传的供应商的公开信。信中正是这么说的:“透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韧性”“让整个行业陷入低端内卷的死胡同”“所有被压榨的利润和价值也终将成为他国经济发展的嫁衣”“拖垮了整个产业链,牺牲了中国劳动人民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绝不能以吸收国内劳动人民和供应商的生存为代价”。

虽然不知信的真假,但舆论和观念语境中,这些话语,是非常真实和现实的。

这就意味着,国产产品,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一边宣扬国产、自主,一边高价、低质,对供应商讲市场无情,对消费者讲国产情怀,都是行不通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闫曼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往期精选

2025年看多港股的五大理由


全球资讯 早上8:30见

锁定播客 热点即时听

视频号音频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