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则新闻,自由撰稿人James Vlahos,因为不想失去病重的父亲,便做了一个“爸爸Siri”。
原来,当James的爸爸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他把和父亲的每一句对话都录下来,本来打算整理成一本书,但最终灵光一现,开发出了一个说话风格和父亲高度相似的聊天机器人,他叫Dadbot。
△图片来自好奇心日报
多么奇妙。我们五味杂陈地看待“人工智能”(AI),这个似远实近的新事物。有人惊呼,“阿尔法狗战胜了柯洁!”有人慨叹,“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未来将有50%的人失业”,也有人自我安慰,“离那样的日子还远着呢”。
当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印象,还停留在“下围棋”、“无人车”、“推荐你喜欢的东西”时,它居然已经能给我们情感上的陪伴了。
用百度CEO李彦宏的话来说,如果说去年“人工智能是下一幕”,那么今天,“人工智能就是‘现在进行时’”。
在他的新书《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中,他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带来的改变,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智能科技的未来相融。
当这个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将开始,普通人要以怎样的姿态拥抱变化,才能不被淘汰?
李彦宏给出了他的建议。
变革,是现在进行时
时光倒退回近20年前,那时候李彦宏还在美国读书,当时的他就特别喜欢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但老师说,这门课没用,学得再好,你也找不到工作。因为彼时,人工智能虽然有方法论,却没有实际用武之地。
但未来来得比想象中快。就在今年7月初,他坐在无人驾驶的汽车上,在北京五环道路上跑了15公里。
这件事引来了不少争议,但更多人表现出了接纳的态度。虽然无人车的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但从更广的视野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在日常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你可以拿起手机轻呼一声“Hi, Siri~”,和手机展开有趣的对话;
你可以在百度地图里,随着语音导航的轻言细语,找到这个城市里任何一个你想去的角落;
你也可以拿手机拍下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打开百度图像识别功能,查到它的名字。
李彦宏说,经过60余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一个看似高精尖的“黑科技”,变成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和“互联网+”类似,人工智能在未来和各种产业的融合都值得期待。从汽车,到金融,再到医疗,它们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产生碰撞,会给各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人工智能,会统治人类吗?
对于这个许多人关心的话题,李彦宏的回答是,暂时还不会。
在《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的序言里,他说,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不管多先进,都还属于弱人工智能。只能在某一领域做得跟人差不多,要超越人类,还没那么简单。
业界将普遍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中、强三个阶段。所谓的弱人工智能,就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下象棋。但它暂时就只会下象棋,让一个负责下象棋的AI去解决其他问题,它可能就懵了。
与之相对的强人工智能,指在各方面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能够思考、计划、解决问题,从经验中操作。
在遥远的未来,还存在着超人工智能,在科学家的设想中,这是在创新、社交等方面都比人类强的人工智能。
虽然称“弱”,但它也足够强大。
哪支股票或基金,是最值得投资的?这个人的背景,值得信赖吗?乔装打扮后的犯罪分子逃往了哪个地方?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进行大量复杂的、基于数据分析的操作。这些用人脑看来,无比繁杂的分析判断,恰好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
它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温情。
2017年4月,百度跨年龄人脸识别系统与全国最大的寻亲平台“宝贝回家”合作,将2万多条寻亲数据数据库进行评测。经过数个月的努力,33岁的付贵,成为在技术辅助之下,第一个与亲人相认的案例。
当谷歌还在上演人机“围棋大战”,当很多人还在谈论“机器人会否统治世界”,百度却已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分离了27年的被拐儿童找到亲人。
冷冰冰的技术,用对了地方,就会很温暖。在人和技术的关系中,至少是目前,人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说AI终有一天会拥有比人类更强的大脑,但至少我们拥有比它更丰富的内心。
未来二十年,将有50%的人失业?
当下,我们逐步靠近的,还是“弱人工智能”,但未来呢?
在科技界,李开复和雷军都说过类似的话:“人工智能将导致50%的人失业。”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更是预言道:“人类迎来第二次认知革命,人工智能和算法终将战胜人类。”
这未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人工智能到底是解放人类还是毁灭人类?李彦宏说,他是乐观派。“至少在我有生之年,人工智能不会毁灭人类。”
他说,能毁灭人类的东西早就出现了,比如原子弹。但人类拥有最终的控制权。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类的繁琐工作,激发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既不能高估技术的短期作用力,也不能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
短期来看,它可能会威胁到很多人的工作,像司机、翻译、金融分析师等这些简单重复性的脑力劳动都可能被取代。
但是从长期来讲,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又会带来很多新的工作机会。当大量简单冗余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类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总体而言,科技革命带来的好处远大于“阵痛”。
他说,人工智能会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改变,堪比当年的工业革命。但它又和我们历次的工业革命又不一样。因为这一次,不是人类要去学习技术,而是机器主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人和机器一起,创新这个世界。
普通人,如何才能不被时代落下?
曾经有一条大热的新闻,某企业开始清退34岁以上的员工。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层,身体素质和心智能力开始下降,加之家庭负担加重,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在企业家的眼中,他们被打上了“没有剩余价值”的标签。
而在人工智能代替了大量人类简单冗余工作的未来,也许会有更多人被机器人取代。写出《第三次浪潮》的阿尔温·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间,普通人要如何自处?
李彦宏很早就说,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具备AI时代的思维,“Think AI”。对十点读书的读者,他也给出了以下几个具体化建议。
首先,要抱着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当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技术近在咫尺时,我们应该去积极了解它、尝试它,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福利。
第二,要去做需要创意的事情。人和机器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要有“跨界”思维。思考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新可能性。比如,既懂医疗产业,又懂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就能够懂得目前医疗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而人工智能科技又能解决这个领域的什么实际问题。这样,就能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图书来学习相关的人工智能知识,比如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认定标准。或者,读一读《智能革命》这本凝结了他与其他百度科学家团队心血的人工智能普及读本,在一些很炫酷的AR特效里,对这个飞速崛起的新领域,树立起有趣又深刻的认识。
说了那么多宏远的图景,到底什么时候,人工智能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李彦宏笑了起来:“7月初,百度还开放了无人驾驶平台Apollo、智能交互平台DuerOS,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开放让更多企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让人工智能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一天更快到来。”
正如《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书里说的那样,科技变革的过程会轰轰烈烈,但它的成果将是一条宽广平缓的河流。在不久的未来,智能流会像今天的电流一样,平静地环绕、支持着我们,与我们一起,走进全新的未来。
Q1: 作为百度的CEO,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氛围?
我是工程师出身,百度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工程师文化。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非常看重“简单可依赖”,大家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做好每一项工作。
Q2: 您如何管理工作和健康生活的关系呢?
对我自己来说,生活和工作是很难分开的。有的时候我可能会看一个学术会议的视频,他在讲什么样的分子式能够使疾病细胞和药的分子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个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工作,但是它也不是纯粹的生活,只是我的爱好。
其实我很幸运,我的爱好就是我的工作,所以我一直都很快乐,我特别希望能够多做一些事情。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所以你需要去找到你最擅长的、最喜欢的事,把它当成你的工作,也许很多人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确实大家要寻找一个平衡。
Q3: 您又如何处理这个平衡呢?
有的时候,你为了做成一件事情可能要牺牲很多的其他事情,这是人生的不完美之处,也正因为不完美,所以它有意思。
Q4: 工作之余,您有哪些舒缓压力的日常爱好?
有人说我是“植物控”,这确实是我的一大爱好,和我自己的性格也有关系。植物是一直在变化的,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同一株植物每天长得都是不一样的,我喜欢变化,看到它每天的改变,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爱好知道的人少一些。当年创立百度的时候,我没有把它叫做“搜XX”,而是叫做“百度”,是因为我很喜欢唐诗、宋词,所以辛弃疾的诗的词就自然而然变成了百度的出处,我总觉得我读了那么多的书我得找点用武之地。
Q5: 在现有的人生之外,您还有什么未完成的梦想吗?
我一直想着,有一天我退休了,说不定我可以去做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