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节后养生:一清、二白、三好 ·  昨天  
清单  ·  6 个冷知识,第一个就惊掉下巴! ·  4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好气质,看着就舒适! ·  3 天前  
国际家居  ·  简约好气质,看着就舒适! ·  3 天前  
物道  ·  耳机没选对,小心听力受损找上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学习创新之前,先要补充常识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5-01-15 12:02

正文

先讲两个小故事。

苏东坡在《日喻》中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很多善于潜水的人。北方的小伙子看到之后,很想学习潜水。南方的人真心地教他们。但北方小伙子按照他们的说法潜下去,却没有一个能活着上岸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南方的小伙子家住在水边,从小就善于游泳。他们都是会游泳的人学潜水的。他们教潜水的时候,就意识不到学生其实不会游泳。但北方的小伙子却是旱鸭子。按照南方人的办法潜水,就淹死了。

我们学习创新时,补充常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创新来说,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像潜水的办法。但是,要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用好,有两个基本的前提: 1、正确地理解用户需求;2、相关技术的基础条件是满足的。然而,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这两个基础恰恰是不容易满足的。缺乏经验的人,听到用户有要求就去做——他不知道,用户嘴巴上说的需求往往是伪需求。同样,他们接到领导的指令立刻就去做——他不知道,要完成领导的任务,先要设法得到许多必要的资源、有充分的基础,但这些资源和基础却往往是不具备的。你不提出来,领导往往也不知道。这些都和北方的小伙子学潜水是一个道理。

同样的道理,国外许多创新理论,往往不介绍 “常识”:因为在常识不稀缺的地方,学习常识是一种浪费。但遗憾的是:我国的许多学院派专家(包括少数工程院士)其实是缺乏企业创新常识的。众所周知,有的人把本事都用在投机上了。

第二个故事是我编的。某人想学习爬山。请来了爬过珠峰的高手教练。教练告诉了他许多经验,比如要带着氧气袋、雪鎬等工具。于是,这个人就按照教练说的学习爬山。但练习爬山时,总要先从容易爬的开始。于是,他们选择了上海附近 100多米的佘山。到了山顶时发现:氧气袋和雪鎬都是没用的东西、成了爬山的累赘,大骂教练骗人。

企业从事创新工作时,往往也要从一些简单、低端的创新开始。但是,如果我们学习的对象却往往是些很牛的企业。要知道:他们的经验可能对你是完全没有用的。比如,某钢铁企业学习华为的 IPD,大大降低了效率,招致员工骂声一片。为什么呢?因为IPD的重点是解决大团队、复杂产品研发的协同问题。在钢铁企业的研发,产品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太多的协同。用IPD的思想指导研发,真的就像背着氧气袋爬佘山成了累赘、降低了效率。当然,这事不是教练有问题,是自己缺乏常识。

我很早就发现:高级创新往往是用 “笨办法”。用“笨办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错。对于复杂的创新项目,出错的概率太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减少出错,创新几乎肯定失败,就是所谓的创新找死。这时,能减少失败的方法,才是能提高效率的办法。但是,采用笨办法往往是有成本的、往往会降低工作的效率。比如,笨办法要花大量的时间做检查、校对。显然,把这些方法用来处理简单问题时,整体效率反而会降低的——因为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错误、检查的时间就是浪费。对于创新管理,“适合的办法才是好办法”。这就好比,是穷人就有穷人的活法,是马云就有马云的活法。创新管理的常识就是要因地制宜,效率高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我的创新课就是要大家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一些被假象掩盖的真相。打个比方:

很多人认为:创新问题能不能解决,关键是一个人的能力如何。换句话说,解决不了问题,是人的能力不足。这个观点听起来有道理,其实几乎总是错的。真实的情况是:有价值的创新问题大概率是无解的 ——如果有解,前人、别人可能早就做了,哪有你创新的机会?

我的这个说法有点惊世骇俗,肯定有众多的反对意见。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胡说吗?现实中有这么多创新,怎么解释?

我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创新需要有机会。创新的机会往往伴随技术条件和用户需求的改变。条件改变之前,前人想得到却做不到;条件改变后,想得到就能做得到。所以,创新的前提是识别机会、抓住。有了机会,才能超越前人。这并不需要你比前人更牛。这就是所谓 “时势造英雄”。

可能还会有人质疑,提出很多伟人们的案例:就是因为他们很牛,所以才有创新。我的回答是:越是了不起的案例,发生的概率往往就越小。如果企业的创新追求这些小概率的成功,基本上都是 “创新找死”。现实中,绝大多数创新都是基于机会的。成功概率高的事情,才有经济性。

有人还要问:你说的是大多数创新无解,怎么会出来这么多的创新成果?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许多创新问题都是经过变通之后才变得有解的(我常说的 “养花不生烂叶子”)。用户的原始需求往往无解,但经过变通后,就可以把无解的问题变成有解的问题。比如,用户希望“肋生双翅”,这个需求是无解的。但如果你意识到:他的需求只是为了能到天上看一看,就可以请他坐飞机。这就是变通。大多数的创新,其实都经过过变通的过程。变通就是那种“捅破窗户纸”的感觉。我们学习创新的时候,往往看不到这个过程、只看到了变通后的问题。特别地:教科书的案例,往往都存在“幸存者偏差”:有解的问题,才会做为考试题和案例;无解的问题,是不会写到教科书上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